发现清朝买官收据 以给灾区捐款为名实为秀才捐监生
2017-03-14 22:43
中国青年网
TF006
人民网长阳3月14日电 在中国的封建时期,曾有过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制度,叫“捐制”。在清朝末期,由于战争不断,内外交困,清政府财政空虚,“捐制”被当做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至光绪、宣统年间,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不仅将官位拿来打折出售,甚至开始实行监生、吏典的买卖。
3月14日,湖北长阳市民赵先生在家中翻出一份清宣统元年(1909年)“正实收”收执。凭着这张收执,赵先生祖上的秀才赵文菴可以获得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资格。
以给湖北灾区捐款为名 实为秀才捐监生
据赵先生介绍,这张“正实收”收藏于家中的一个破旧小木箱中,是世代传下的,14日,他在整理家谱时意外发现了这张收执。经测量,该收执长58厘米、宽28厘米,为棉纸质地,正上方有“正实收”三个大字。内中文字排列整齐,清晰易辨,详细记载了湖北长阳县人俊秀赵文菴给湖北灾区捐款的缘由、银两等内容。
按收执记载,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湖北省多地遭受水灾,灾民缺衣少粮,面黄肌瘦。湖北筹办赈捐总局“按照四川山东湖南等省开办赈捐所有虚衔”,接受了俊秀赵文菴捐出的白银四十三两二钱,按收执上所写,赵文菴时年已28岁。他以秀才捐监生,以此获得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资格,这也是他步入仕途的最低门槛。
据长阳档案馆覃先生介绍:“他捐款的数字,收执上写的是‘四十三两二钱’,相当于当时一位六品官员一年的俸禄。”
此外,“正实收”分为存根和正页,且盖了骑缝印,上面注明了买者籍贯及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姓名。
该“正实收”落款时间为宣统元年十月初八,由河南候补道黄劝办,在民间珍藏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较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