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餐桌上的文化史 枣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

2017-08-25 17:35 北京晚报 TF003

在印度南部我看到当地人在12月吃青色的枣子——印度枣,和中国大枣一样像鸽子蛋的形状,翠绿的,也许因为热带的雨水多吧,青色的味道要比陕西的大枣脆润,外皮发黄的肉则有些松软。后来看印度人关于枣树的资料,印度考古遗址出土过11000年前部落食用的枣核,他们的学者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枣树的国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多称中国是全球最早栽培枣树的国家,陕西的聚落遗址曾出土碳化的7000年前的枣核,印度的枣树应该是自中国传入的。

作者:周文翰


如此一来,枣树栽培是多起源还是单一起源就有了许多争论。或许枣树的人工栽培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印度驯化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野枣树成为缅枣并传播到各地,形成了今年的热带亚热点枣体系,而中国黄河中游晋陕黄河峡谷一带最早开始把当地的野酸枣、野大枣人工栽培选育出温带的酸枣、枣系列。

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的植物有约1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品种在非洲和两半球温带也有分布。其中可食用的常见品种是南欧、西亚到东亚都有分布的枣(Ziziphus jujuba)、分布在从西非到印度的漫长地域的缅枣(Ziziphus mauritiana)、南亚、东南亚到华南的印度枣(Ziziphus incurve)、地中海沿岸的枣莲(ziziphus lotus)、北非、西亚、西南亚的叙利亚枣(ZIZYPHUS?SPINA-CHRISTI)、巴西东北部的巴西洋枣(Zizyphus?joazeiro) 。

缅枣又称滇刺枣,欧美称为印度枣,原产东南亚、南亚一带,后传入中东、南非、东亚、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云南和长沙江流域、海南岛等地。缅枣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对土壤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果实于冬、春水果淡季成熟采收, 鲜果清脆可口,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台湾地区引进印度枣选育出不少新栽培品种,近年来漳州等地从台湾地区引进印度枣栽培,发展极为迅速。

枣莲是丛生灌木,原产南欧,果大,内含淀粉,可以酿成酒喝。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中说奥德修斯在北非利比亚海岸遇见一个吃忘忧树果实——据考证可能就是枣莲的果实——的部落,他的三名部属吃了以后果然忘却了家乡和亲人,不愿再回归,奥德修斯只好把他们拖回船上尽快远离这个忘忧乡。

在中国分布有约14种枣树,除了枣(Ziziphus jujuba)和酸枣(Z.spinosa)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外,其他主要在西南、华南生长。北部产的枣更为著名,长期以来供食用或药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河南6省、自治区至今还是红枣主产区。山东临朐曾发现中新世(距今1200至1400万年)的枣叶化石,考古学者认为上述叶化石与现在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各省的酸枣相似。酸枣古代也称为棘,一丛丛胡乱生长着而且挺扎人的,用分株、嫁接等法繁殖以后才会结出较为可口的枣子。

我小时候在公园里见的枣树叶子下有小毛刺,可以长到三四人叠起来那么高,五六月开黄色的小花,有一股香味,花落了就形成绿色的小果子,慢慢越来越大,从青色转变成黄色、褐色,这时候摘下来吃才较为合口。但我们小孩子总等不及它变黄,刚青色的时候就着急去用竹竿捅下来吃,胆子大的孩子就从干裂的褐色树干上蹭上去,一边炫耀着摘下往自己兜里装,一边还顺手给树下眼馋的伙伴扔几个当赏赐。9月刚变褐色、成熟的枣子吃起来像苹果一样脆甜,可是过一周就有点松软,外皮长出皱纹,所以要在刚熟的时候全摘下来,吃不掉的话就晾干了当作干枣吃,或者泡在白酒里做酒枣,这是我小时候爱吃的,现在西北乡下的亲戚还用这法子保存枣子,冬天可以拿出来装盘客招待客人。

远古时期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采集野果,个头更大的大枣无疑要比酸枣引人瞩目。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距今7000多年的碳化枣核和干枣,也许那以后原始部落就开始采集枣果食用了,三千年前的《诗经》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记载,似乎当时在淮河流域临水地区枣是定期收获的果品,应该是人们有意种植的。

东周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陕、晋、豫、冀、鲁都以出产枣著称,当时枣、栗在民食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开始区分各种酸枣、大枣等。《尔雅》中共记载枣品种l 1个,《黄帝内经》提出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之说,可见枣当时已成为了常见的果品和中草药,在汉代的墓葬中也常有发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其人与千户侯等”,说的是现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镇的枣园规模很大,园主的富有可以与前千户侯相比。那时候南到广州、西到新疆吐鲁番都有栽种枣树。

随着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公元300年晋人所著《广志》一书记载的枣树品种已达到21个,公元6世纪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收录了45个品种,并总结了当时的种植经验。到元代柳贯的《打枣谱》中记载了品种已达72个,清朝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品种又增加到87个。

枣树普及的过程也有政府的力量,历代官府多提倡桑枣种植,北魏太和九年皇帝下诏获得政府分配田地的人要栽种一定数目的桑、枣、榆之类的树木,三年内没有种就要收回土地。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命令天下百姓要多栽桑、枣,一户人家如果三年没种出六百株就要全家发配云南充军,这可真有点折腾老百姓了。当然,反过来折腾枣树的也有,比如1958年大炼钢铁,热衷蛮干的人就把农村的好多枣树砍倒拿去当燃料炼那些无法使用的废钢烂铁,弄得村里的山岭变成了荒芜的光头。

中国枣传播得要比印度枣遥远广大,大约在一世纪初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亚洲西部,经过伊朗、叙利亚传入北非和意大利以西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再传至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至于韩国、日本的枣树则是九世纪前从唐朝引进的,在日本奈良和平安时代(公元710—1192年),枣树一度相当普及,但后来随着其他汁水丰富的果树流行以后枣树就大大减少了。韩国的枣树也有一定规模,可能是中国以外唯一有规模化栽培枣树的国家。

美国早在1837年就从欧洲引种小枣品种,1908年华人移民还带去几种大枣种植,可是欧洲、美国人喜欢汁多的水果,对枣兴趣不大,枣树在欧洲南部、美国只有个别庭院栽培,并没有大规模商业种植。

(原标题:枣:红艳艳的象征)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北京发布新版餐饮服务指引:餐桌间隔1米,不得面对面就餐

当年老北京餐桌上顿顿都有大白菜,冬天里码菜墙下菜窖全成回忆!

那个年代,炒一锅西红柿只放一个鸡蛋,就着窝头吃都觉得够香

嘴舔心酸口苦无辣 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让人一言难尽

569种茄子新品汇聚京城 新优品种茄子将“跳进”北京市民菜篮子

餐桌上的文化史 阿魏:腥臭的魅力

餐桌上的文化史:谁能吃到天鹅肉

2382头澳洲肉牛运抵青岛 经检验检疫合格将走上百姓餐桌

餐桌上的文化史 带鱼:单位的集体记忆

揭秘餐桌上的文化史 龙虾:从穷人食物到宴会主角

近半北京老人存在营养问题 专家:老年餐桌应配老年餐饮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