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树”是什么?辽金时期香山红叶就“红”了!
2023-10-11 08:48

寒露时节,天气转凉,到香山赏红叶成为北京人最为钟情的赏秋活动之一。香山漫山似火的红叶,为飒爽的秋日带来灿烂炫目的色彩,而那些叶如火红团扇的树木便是黄栌。

五代画作《丹枫呦鹿图》所画枫树,实为黄栌。

黄栌为什么那样红

早在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出现了“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的内容,用以描述天子的上林苑树种繁多,其中的“栌”指的便是黄栌。

黄栌,又名红叶黄栌、黄道栌等,是漆树科黄栌属的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黄栌属约有5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我国有3种,在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是我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

黄栌高可达3至8米,树冠呈圆形,木质部为黄色,叶片呈倒卵形或卵圆形,柄细无托叶,花小疏松,核果绿色,小而干燥。黄栌花期为5至6月,果期为7至8月。黄栌最美的时节莫过于深秋色彩艳丽的红叶季了。每到金秋时节,黄栌的叶色就开始变化,颜色由橙黄、橙红向正红、深红过渡,深秋更是万山红遍,呈现出红红火火、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观,仿佛为秋日的山林披上了鲜艳夺目的华服。

由于黄栌树叶变红多在深秋,特别是霜降时节,古人往往把红叶和霜联系起来。比如唐代白居易《醉中对红叶》中曰:“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宋代晏几道《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中云:“晓霜红叶舞归程。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因为没有明确的植物学分类概念,更多是以貌取“叶”,诗中“红叶”多为泛指,包括枫叶、槭树叶、黄栌叶……彼此间不是区分得特别明确,甚至出现混淆。不要说诗中,就连画中也出现过“张冠李戴”现象,比如五代时期的著名画作《丹枫呦鹿图》,图中描绘了北国秋林中鹿群自然生活的画面,画中树叶颜色有红色、黄色和青色,结合不同形状、大小、深浅、聚散进行配置,富丽绚烂而又沉稳。画名中“丹枫”意指“经霜泛红的枫树”,而画中红叶树的叶片却与枫树叶片特征不符,现代学者通过对红叶树的考察对比和植物学研究判断,认定画面中心的红叶树并非枫树,而是黄栌。

再说回黄栌树叶变红的原因,从科学上讲,原因比较复杂,与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与叶片细胞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有关。一般来说,植物叶片中主要含有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和类黄酮类(以花青素为主)在内的多种色素,不同种类色素的多寡会导致叶片在外观上呈现不同的颜色。春夏时节,由于温度适宜,黄栌的树叶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含量高于花青素,因而呈现为绿色;随着秋季到来,下降的气温和加大的昼夜温差更利于花青素形成,而叶片衰老则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简单来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以及花青素含量的上升是黄栌叶片褪绿转红的原因。除温度条件之外,光照条件、水分条件和土壤条件等也会影响黄栌叶片的着色。

辽金时期香山红叶就“红”了

秋之独有的红叶以其跃然于萧条落寞秋色的绚烂夺目色彩,一直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正所谓“山无红树不知秋”,赏红与观菊、登高、品蟹等同为古人热衷的赏秋活动。

提到赏红,就不得不说到香山。香山峰峦层叠、涧壑交错、空气清新、氧分充足,是北京著名的赏秋地之一。香山红叶的记载可追溯至辽金时期,“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金代诗人周昂在《香山》一诗中借诗句描写了香山四大景观:红叶(黄栌)、黄花(野菊花)、泉水和古松。

元代,文人雅士热衷于秋日到香山观赏红叶,吟诵并赞美香山红叶的诗作也有不少。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进士欧阳玄观赏香山红叶后,在《渔家傲》中以“九月都城秋日亢,马头白露迎朝爽,曾向西山观苍莽,川原广,千林红叶同春赏。”描述了赏红叶的场景。

明代时,观赏香山红叶更成时尚,“每至严霜日,都人结伴西行,于西山观红叶,暮时居于山寺、邨间,趣而乐之”。明代诗人谢榛在《怀香山寺》中颂道:“曾识京西路,名山梵帝家。殿高千岭树,地落半天霞。”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香山大动土木。康熙皇帝在前朝旧行宫基础上建成了“香山行宫”。乾隆皇帝即位后又加以扩建,建成园林景观八十余处,其中钦题并赋诗的景观二十八处,即享誉京城的“静宜园二十八景”。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一生到香山79次之多,静宜园更是成为乾隆名副其实的第二皇宫,可见其对香山的钟爱。在香山景观中,“绚秋林”是为观赏香山秋色而特设的。乾隆皇帝多次到香山观赏红叶,并留下了“稀微红叶余霜色”“绿叶看输红叶多”“淡绿深红迷目色”“面面晴峦展画屏”等十余首描绘香山红叶从最初变红直至全盛等不同时期景致的诗篇。

据传有一年深秋时节,乾隆皇帝因觉红叶非同往年,便特请母亲崇庆皇太后到香山观赏红叶。他侍奉母后先在玉华岫远观满山红叶,又到“绚秋林”近赏。乾隆皇帝还曾在香山举办规模盛大的恭迎母亲七旬、八旬寿辰的生日庆典“三班九老会”。“三班九老会”指亲王及在任文官九老(70岁以上9人)、在朝武官九老和已休致士(已退休)九老各成一班,合称“三班九老”,统称一会。举办“三班九老会”时,乾隆皇帝向每位老人赠送两片放在明黄色精美锦盒中的红叶。这两片红叶是他在前一年霜重叶红时节亲自到香山精挑细选,再经过风干、压平、蜡封等工序制成,盒子系有黄绫,其上印有“御赐”和“福寿康宁”等字样。

因为乾隆喜欢香山红叶,因而香山黄栌在乾隆年间得到大面积人工栽植,并由对园林植物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奉宸院”进行督办。经过200年的持续栽种和人工保护,方形成了如今10万余株的黄栌林带。

近现代,居京和旅京的文人们也对秋日香山红叶多有赞美。林徽因1931年到香山疗养,此间创作了多篇称赞香山秋色的诗篇,并以《红叶里的信念》最知名。1956年,作家杨朔在香山赏红后留下的散文《香山红叶》更是耳熟能详,“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引发了无数人对秋赏红叶的美好向往。

自1989年起,北京香山公园每年秋天都会举办以观红叶为主题的“红叶文化节”。香山红叶种类繁多,而面积最大、种植最广的红叶树种就是黄栌。瑟瑟秋风中,似红霞排山倒海而来。

日本也有赏红的传统,称为“狩猎红叶”活动。不过,“狩猎”并不是将树枝折断擅自带走,而是以欣赏的角度通过双眼将美景带走。

据说“狩猎红叶”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开始流传,那时流行一边赏红叶一边举行宴会,并且咏唱诗词。一直到日本武士活跃的14世纪后的室町时代,“狩猎红叶”都在贵族之间流行。到了18世纪江户时代中期,才在庶民之间开始流行。

“红叶”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早期被写为“黄叶”,受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影响,日本在进入平安时代后,统一使用“红叶”来代替“黄叶”。

另外,原产于美国的红栌,也是当地人赏红的主角。美国红栌形态特征与黄栌基本相似,但叶片较黄栌大,叶色较鲜红或深红,且主体红色贯穿于整个生长季。其树形美观,春、夏、秋三季叶片均紫红娇艳,开花时,枝条顶端花色鲜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全身是宝的“皇帝树”

黄栌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还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黄栌的树皮和叶可用于提取栲胶。栲胶在制革业上称为植物鞣剂,是一种用于鞣皮的化工产品,通常为棕黄色至棕褐色,呈粉状或块状,由植物原料经水浸提和浓缩等步骤加工制得。黄栌叶片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另外,当代已经有人对黄栌色素特性进行研究,黄栌叶片中丰富的花青素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用于开发新的天然食用色素。

人们对于黄栌木材的利用更是历史悠久。黄栌黄色的木材除了制作家具或用于雕刻,还可用于提取黄色染料。唐代陈藏器曾在《本草拾遗》中记载:“黄栌,生商洛山谷,川界甚有之,叶圆木黄,可染黄色。”关于用黄栌染色的工艺在宋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彰施”篇“诸色质料”中亦有详细的记载。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提到:“木高丈余,皮褐木黄,春生叶似榆叶而圆,夏开黄花不结实,今染黄色者是也。”将黄栌枝干剖开,可以看到其木质部呈深黄色,这也正是黄栌这一名字的由来。

说到黄色,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代表了皇室的颜色,而黄栌正是重要的宫廷染材之一。其实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皇帝的礼服一般都采用黑色,而常服的颜色并没有特别的规定。从西魏宇文氏起,皇帝才开始以穿黄袍为尚。

隋唐至明代,黄色多作为天子常服使用,颜色主要以带有红色调的赤黄色为主,色名有赭黄、赤黄、柘黄等。《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这种偏红的天子专用黄色用柘树染就,称为“柘黄”。例如,唐代王建《宫词》之一中提到的“闲着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描述的便是上朝的情景。柘树也因此而有了“皇帝树”的俗称。由于黄栌的髓心富含黄色物质,染出的颜色也是和“柘黄”相近的赤黄色,于是“黄栌染”的地位由此抬高,逐渐替代了名贵柘树的染料地位。“黄栌染”的颜色虽然是赤黄色,但是因为产地及染色技术不同,颜色也不是很红,于是在“黄栌染”的基础上再套染苏枋(苏木),这样染出的颜色便是浓重的赭黄色。由此,黄栌也和柘树一样,被人们称为“皇帝树”。

到了清代,一改前代冠服制度,黄色跃升为礼服、吉服服色,其中主要应用的有明黄、杏黄、金黄三种,有宗室爵位者及其配偶、子女才能使用,以明黄色为至尊。根据记载,明黄色主要由槐花染就,而杏黄和金黄则是由槐子和黄栌以不同比例染得。清代乾隆年间的染作档案中就有黄栌染织金黄色、杏黄色的具体记载。清代《钦定大清会典》中还记载了黄栌的用量:“直隶布政使司应解黄栌木二千四百三十斤……”可见黄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主流染材之一。

日本皇室亦模仿我国唐制,参照我国黄袍的色相,将黄色作为日本天皇的专属颜色。唐元和十五年,日本嵯峨天皇以遣唐使带回的唐制作为范本,颁布了改定天皇服饰的诏书,规定天皇大小诸会用“黄栌染衣”。2019年日本德仁天皇即位时所穿着的正是“黄栌染御袍”。

黄栌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其根、枝、叶都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唐代《本草拾遗》中称其“除烦热,解酒疸”,《日华子本草》中提到“洗汤、火、漆疮及赤眼”,当代的《河北中药手册》亦记载“黄栌适量,煎汤洗患处治疗皮肤未破的烫伤及漆疮”。民间还会用黄栌水煎液治疗头晕、头痛和失眠。

当代对于黄栌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关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黄栌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例如,黄栌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其含有的漆黄素对于肝炎造成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可起到利胆降黄的作用。

明世宗黄色龙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IC photo

(原标题:黄栌 可赏可用的“皇帝树”)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旭夜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3-10-11 08:48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