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城:明代古镇卫皇陵
2023-09-26 17:41

今年三月份,延庆区启动了永宁古城区域环境提升项目。如今,漫步在热闹的拱辰街,造型别致的宫灯、花池处处透着古香古色,两侧店铺雕梁画栋,朱漆灰瓦,色彩靓丽,原本破损坑洼的路面变成了清代铜钱样式的地雕装饰。中所屯、仓胡同、卫后巷,修葺一新的三处牌楼,既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历史记录与真实写照,也让人们对古城的老街巷遐思神往。

永宁古城,民间传说中又叫寒江城。寒江城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由大将军尉迟恭监修。辽金时期,寒江城毁于战火。现今的永宁古城建于明代,有明一代,突出防务是永宁的最大特色。

军城文化有遗存

有个谜语:从此太平(打一地名)。谜底:永宁。

“永宁”作为地名,体现了中国的吉祥文化。明嘉靖《永宁县志》记载,永宁之名取《周书》“其宁为永”之意。延庆人去永宁办事,不提永宁二字,直接说“进城”。这不奇怪,因为永宁规整的城池在上世纪60年代才毁坏。2002年,永宁城进行了古城改造,重修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北街两侧按照明清建筑风格新建商铺,按照老照片的形制重建了玉皇阁。

明代永宁城的修建,缘于朱棣的一次北巡。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越过八达岭长城,驻跸在今天永宁城西15里的团山。他看到延庆“厥土旷沃,群山环峙”,决定开发此地,纳入京北的防御体系,使之成为京师的军事屏障。“遂创州治”,在延庆建州,即隆庆州;在永宁建县,隶属隆庆州。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遵循朱棣的战略思想,完善永宁地区的防务建设,命令高级军事长官阳武侯薛禄统兵至此,相地筑城。

永宁城近似方形,周长六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辟四门:东曰迎晖门,西曰镇宁门,南曰宣恩门,北曰威远门。城门建有瓮城,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城池四周有护城河,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交会处建玉皇阁,可以想象永宁城曾经的气势恢宏、固若金汤。有意思的是,当地人对古城周长的零头“十三步”有自己的解释,再加上七步便是二十步,不加这七步是有意为之,意为“六里十三步,为子孙留下七分富”。中国的“留余”文化居然在城池的周长上有所体现,不易被人想到。

城池修好之后,便有隆庆左卫、永宁卫和永宁县三个机构共居一城。隆庆左卫和永宁卫是军事机构,永宁县是地方行政机构。东半城属隆庆左卫管辖,西半城属永宁卫管辖,城内驻军最多时达到8000人,两卫在永宁城之外,管辖着更大的范围。据《隆庆志》:永宁卫官军镇守刘斌堡屯堡等5屯堡;北山古城河口等13口;独山墩等35墩。《延庆州治》记载:“大柏老屯、烧窑峪屯、白草凹、二铺、小堡子、常家营、罗家台,以上七部系军堡,旧属永宁卫。”而永宁县只管理西北角一条叫做“终食屯”的小胡同,后改称中所屯胡同,城外只管四个屯堡:团山屯城、顺风屯城、米粮屯城、花园屯城。明成化五年(1469年),城内西街修建参将府,驻有宣府镇东路参将,清初裁撤。

永宁城军事地位升级是在建城120年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发生“庚戌之变”,蒙古鞑靼部直逼北京城,其中部分人马抵达昌平皇陵区的东山口。鞑靼兵长驱进入陵区,只是鞑靼兵到达康陵园、工部厂之后没有继续深入,明陵才免遭劫难。此次事件,令朝野震惊。明王朝认为“祀莫重于陵寝,戎莫重于畿辅”,将陵寝安全与国都安全看作是同等重要的国之大事,干系甚重。明皇陵在天寿山之南,永宁城在天寿山之北,“为陵京肩背,至要害也”。保卫皇家陵寝成为永宁城的特殊职责,因此,宣府派副总兵移驻永宁。

嘉靖《永宁县志》称永宁“面临陵寝,背负缙山,东有火焰山为之藩,西跨白龙湾为之带,深沟钜涧,曲寨悬崖……虽三镇之辟邑,亦四塞之胜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势,使永宁在战略防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永宁卫后巷胡同 摄影:池尚明

今天的永宁古城,有三分之一胡同的名称带有军事色彩,留下了军城的痕迹。城内有名字的胡同27条,有9条的称谓与军事机构、军事设施等有关。左卫胡同是因为隆庆左卫治所在此得名;卫后巷是因紧邻永宁卫北边得名;兵甲胡同是储存兵器的;黄甲胡同是因为驻军穿黄色铠甲;仓胡同、北东仓胡同、南东仓胡同皆因存放军粮、牧草而名;栅子胡同因一侧有军队仓库的栅栏得名;姚官胡同因居住过姚姓军官而得名。依据军城特点为胡同命名,可谓是永宁古城的一个特色。

玉皇阁下故事多

玉皇阁是永宁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阁高三层,门开四面,其东、西各三十米处,原来建有钟楼和鼓楼,后被毁坏。如今的玉皇阁前,四周有宽阔场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玉皇阁基座四角与店铺相连,人们从南街到北街,或者从东街到西街都必须通过门洞,门洞宽约6米,载有庄稼的马车可以通过,可说是城内的交通枢纽。

玉皇阁 供图:永宁镇

玉皇阁一层殿内有铜铸玉皇像一尊,高约1.5米,重500余斤。《永宁县志》载:“安神时,众莫能举于阁上,参将董一奎以手授之,不余力而就龛,人称董有神助云。”这是文献留给我们的玉皇阁最早的故事。

玉皇阁西面二层的“文献名邦”匾额,是延庆知州刘凤镳题写。关于这块匾额的来历,成为永宁人的美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山东福山举人刘凤镳到延庆任知州。他遍访民情时,来到永宁的缙山书院,看到藏书楼藏书万卷,又得知是当地名人胡先达出资创办,欣然留下“文献名邦”墨宝。延庆还有一座冠山书院,冠山书院老先生们也请州官题匾,刘凤镳给写了“山清水秀”。“山清水秀”怎么能跟“文献名邦”相提并论呀,从此留下了“延庆的文化在永宁”这句话。

刘凤镳在延庆只待了一年四个月,1905年正月就走了,这个州官在延庆很有作为,开设算学馆、阅报处、研究所、半日学堂、施药局,甚至招了三十余人学木匠手艺,劝民栽种杨柳树,成活六万余株。设种植局,栽种桑树苗,成活一万余株。

永宁古城有元宵节花会踩街习俗,各档花会走到玉皇阁门洞要“拜四方”,这是一个重要仪式。说是拜四方,实际上是拜三方,来的方向不用拜。各档花会“拜四方”的方式各不同。高跷由老渔翁做一个甩鱼竿的动作,表示行礼;旱船由划船者做一次划船的动作,表示行礼;龙灯则是用龙头行礼,一般是龙头向左边一下,向右边一下,正中一下;二魁摔跤表演者要摘掉道具,露出头部,向观众致谢;地秧歌由会头双手托着大铜盘或者铜锣,上垫红布,上面放拜帖,向观众鞠躬致谢。

上世纪三十年代,永宁城一带突然来了十来股土匪,每股二三百人,劫掠绑票,民众惶恐。当时,四座城门有人瞭望,遇有土匪袭来,消息及时传到玉皇阁,便有人敲钟,听到阁上钟声,人们闭门躲藏。城内发生火灾,同样以钟报警,人们会及时救火,玉皇阁具有了烽火台传递信息的功能。如今玉皇阁上仍然悬挂一口大钟,只是供游客观赏。社会安定和谐,基础设施齐全,再也用不上以钟报警了。

民国时期,玉皇阁下是个“人市”。“人市”是老百姓的说法,相当于今天的人才交流场所。从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开始,直到秋收完毕,每天早晨天刚亮,就有做短工的农民带好农具到玉皇阁下坐等雇主。雇主在五六点钟挑选要雇佣的人,称为“找短”。选好人后,言明工资,领回家吃早饭。饭后由雇主领到地里开始干活,中午主人送饭到地头,下午收工到家中吃过晚饭,付给一天的工资,一天的雇佣关系即结束了。做短工的多为本地人,与雇主相互认识。身强体健,做活利索,人品诚实者,会首先被雇主领走。年长体弱,甚至干活滑头者,无人雇佣,即便雇主急需,也会少给工钱。土地改革后,农民拥有了土地,玉皇阁下的“人市”自然消失了。

明代壁画解谜团

明代军队作战的场面,我们从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影视剧必定是创作,真实的场面到底如何?使用什么兵器?军服、军旗怎样?多少人为一伍?是否有军乐?若来到永宁古城,这些谜团可一一解开。

永宁古城西南隅的和平街村,有一座火神庙,火神庙东西山墙绘有明代战争题材的壁画。火神庙祭祀的是火神,怎么会有作战的壁画呢,真的令人难解。原来,明永乐年间,这里修建了旗纛庙,庙前有校场。旗纛庙是军队做战前动员和宰杀牲畜祭旗之地,有征战题材的壁画自然顺理成章。宣德五年(1430年),因此处校场面积小,都指挥使韩镇在城内西北隅新建了一座旗纛庙,这里的旗纛庙便改建成火神庙,改建过程中,壁画没有损坏。清末,火神庙毁于兵燹,后重修。二十世纪80年代,发生火灾,山门和东大殿被焚。五百余年沧桑变化,一次次灾难与险情,两侧山墙的壁画却得以幸存,也是一件幸事。

永宁火神庙壁画(局部)

火神庙东西山墙壁画描绘了恢宏壮观的明代战争场面。壁画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神仙世界,下半部分为人间战争。壁画虽然没有指明具体描绘的是哪场战争,但至少是明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长年争战与防御这一历史事实的缩影,也是八达岭长城沿线作为南北交融、军事防御要塞的真实写照。

东山墙绘的是“争战图”,西山墙绘的是“得胜图”。

在东山墙“争战图”中,可以看到明军作战时各兵种相互配合的真实状况。明军使用的武器有火铳、弓箭、连枷棍、刀和盾牌组合以及长枪和短刀的组合。明军士兵一般八至十人一组,壁画绘制的火器主要有火铳和火炮两种;冷兵器有刀、剑、枪、棍、弓箭和兽面盾牌等。还可以看到明代军服的不同形制以及军旗、帅旗、令旗、伍旗和墩旗。可能大家对墩旗比较陌生,明代在长城沿线、重要交通线与城堡之间修筑了很多墩台,一般分为边墩和大路墩。每个墩台在遇敌报警时,除了使用烟、火、炮之外,旗帜也是一种重要的报警手段。在火神庙“争战图”的最右侧,有两座墩台,上面各有两名士兵,一名用火铳向敌人射击。其中一座墩台上悬挂着白底红边方形旗帜,而另一座墩台上则悬挂着绿底红边的方形旗帜。

在西山墙的“得胜图”中,有一组明代军乐队图案,使我们对明代军乐队的组成有了较直观的印象。一名士兵吹着“长尖”,吹响了出征的号角。还有一组演奏腰鼓、挎鼓,吹着唢呐,打着小钹的乐队组合,这样的写实画面,保留下了有关明代军乐的珍贵史料。在这些乐器当中,长尖是今天北方很难见到的乐器。长尖又称“招军”“号筒”或“尖子号”,属于吹奏乐器,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曾用于军中。

古城教育有先贤

清代,北京有12座书院,延庆占据其二:冠山书院和缙山书院。缙山书院位于永宁古城东街路南,今天是延庆农村地区第一所独立直属幼儿园——永宁幼儿园所在地。

缙山书院 摄影:池尚明

缙山书院以永宁城的照山——缙阳山(又称缙山)取名,创办者是胡先达。永宁城向有“南胡北聂东赵西池”四大家族之说,“南胡”指的是南街的胡家,胡家是永宁城的名门望族,其保留下来的《延庆胡氏家谱》是延庆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家谱,胡先达是胡家第十一代。

胡先达,号彝轩,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进士,任江苏溧阳、武进知县,听断明决,案无留牍。后到贵州做同知,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水利等。贵州“其地近蛮夷”,刑事案件不断,胡先达认为抓捕或重罚,不能从根本上治理,要从根本上治理,只有办教育。于是创办了松高书院,“以化悍俗。”后来胡先达觉得抱负难以实现,在此做官而不能为民办事,这官做得毫无意义,便假托有病,回到故里永宁。

胡先达回到永宁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慨然有振兴文教之志”,找到延庆知州呼吁要在永宁城内捐建书院,“以永宁迤东村落距城或十里或百余里寒士”免费读书,以育人才,“储为国器”。胡先达带头捐资,州官也捐俸捐廉支持,城内士民捐田集资,共筹集折合白银4557两,购置永宁镇巡按废署,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创办了缙山书院。

永宁幼儿园内现存有《缙山书院章程》碑和《永宁缙山书院碑》。《光绪延庆州志》录有《缙山书院章程》碑文,记述了书院经费来源、支出与管理、房屋的修补以及聘任教师的严格规定。《永宁缙山书院碑》是胡先达请礼部尚书汤金钊把创办书院之事记下来。碑中记载,最先提出办书院的是胡先达,参与此事者,“自胡先达外,又有聂名拭(拔贡),吕全(教习),武生李韦长等乡绅。”《缙山书院文话》(共四卷),是缙山书院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者孙万春,河北保定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曾经当过县令,在缙山书院讲学数年。

清末北京书院改制,光绪三年(1877年),缙山书院改为单级学堂,成为北京书院改制起步最早的书院。

91岁的退休干部王进峰,在1965年时担任永宁小学校长,他对缙山书院原来的一副对联记忆犹新。缙山书院原来开南门,大门两旁的对联是“开卷攻书解惑释疑有劳夫子;学成报国承前启后还望后生”。此联语重心长,充满对教师的敬重,对学子的厚望。

永宁城创办女子学校,也是延庆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创办者许汝霖的教育情怀一直激励着后人。许汝霖,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永宁和平街人。他7岁入私塾,17岁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兴起,6月义和团到永宁于关帝庙起事,许汝霖担任义和团文书。11月底,被八国联军抓捕,捆绑双手,押送北京,途经昌平阳坊村,半夜逃脱,在居庸关教书7年后返乡。

1918年,年已60岁的许汝霖预见到将来女孩子也需要读书,也要参加社会工作,于是四处奔走,倡办女子学校。1919年,得到“缙山高级学堂”胡采南支持,又在关帝庙争取到东厢房三间作为教室。由于当时一些家长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影响,反对女孩子上学读书,一个学生也招收不到,开办女学一度搁浅。后许汝霖从自家亲属入手,动员几家亲戚送到学校6名女孩,后来达到30余人。许汝霖教国文、历史、常识、书法,保定的牛先生教数学。许汝霖在关帝庙办学10年。1929年,女子学校迁入“缙山高级学堂”东院,自此男女生同校而不同班。许汝霖是在本土兴办女子学校的先行者,1930年病逝。

永宁大集惠民生

永宁古城自建城始,既是军城,也是延庆东部地区商贾集聚之所,商贸集散之地。

明嘉靖《隆庆志》载:“集,集即市也,日中为市,致民聚货,各得其所,其来远矣。”又记:“永宁县四牌楼一月六集,三八日为市。”即一个月有6个集日,每逢农历三、八日是集市。“四牌楼”即永宁古城内以玉皇阁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依次为善政街、广武街、阜民街、拱辰街。

清末,由于商业发展迅速,明代规定的每月6集已经无法满足交易需要。于是,永宁城便改为农历逢单日开集,和延庆城的双日开集错开,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日子分别赶两处集市。当时,永宁商会所属商号有12个同业商会。有烧锅行、粮行、铁匠行、金银首饰行等。销售的产品主要有杏仁、香面、生酒、麻油和各种药材等。购进本境的主要商品有胡麻、菜籽、青盐、烟煤、煤油、洋布、棉花等。北街最为繁华热闹,商店林立。老字号有开办于清道光年间的庆余永粮行,总号设有酿酒坊、碾坊等粮食加工作坊;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源丰号缸坊,所酿白酒因水质好,不仅供应本地,还远销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永宁火勺 摄影:池尚明

二十世纪30年代初,永宁的商业更加活跃,四条街道有商铺110余家,北街最为繁华,有商铺72家,有杂货店、理发店、茶庄、布铺、铁铺、糕点铺、绸布庄、肉铺、盐店、磨坊、车马店、轿子房、火勺铺、鞋铺,有酒作坊、醋酱坊、糖坊、油坊、印刷厂、药堂等。老字号有庆余永粮行、源丰号缸坊、福华楼银匠铺、于记纸坊、生生堂药铺等十多家。除了城内店铺多,为人们购物提供方便外,北门口外也新形成一个大集市,有盐商、粮商、中药材收购商以及大牲畜交易等。每逢集日,周边众多游商不再走街串巷,皆到集上,或在城内或在北门口,摆摊售卖,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抗日战争时期,永宁大集日益萧条,直至停止。1948年恢复永宁大集。

2002年,永宁古城入选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今日的永宁大集各类物品丰富,涵盖服装、小吃、文玩、儿童玩具和本地特产杂粮、蔬菜、水果等,还有手工制作的小磨香油、杏仁油、黄芩茶、花馍、艾草保健坐垫、编织饰品等。特别是永宁火勺每日要用掉面粉3000斤左右,节假日销量更大。每逢传统节日,高跷、旱船、龙灯、南关竹马等花会上街表演。2022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随着游客的增多,永宁大集也没有了固定日期,天天都是大集,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体验民俗和感受明清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池尚明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3-09-26 17:41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