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张家湾一处琉球国人墓地突然火了!这个古镇背后有何故事?
2023-10-10 14:06

通州张家湾有一处琉球国人之墓地,在前些日子成为新闻热点,这也使得张家湾这一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古镇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张家湾的古迹不少,比如曹雪芹墓葬石刻,以及明代设有大通关和巡司的长店。据光绪年间《通州志》载:“长店,旧志云在州北安德乡有通衢曰长店,今考张湾迤南亦有长店,盖州境有二长店云。”

张家湾古有长店,人所共知。但“长店”是店铺,还是街市?何时得名?位置在哪儿?通过走访调查和从历史资料中爬梳剔抉,才对长店的面貌有了一知半解。

张家湾通运桥 摄影:白继开

明成化之前已得名

明朝诗人殷云霄曾写过题为《长店》的诗,诗为四首,其中之一为:“出京已三日,长店犹淹留。狂风吹潞河,林木鸣嗖嗖。江蓠方出水,惨淡河之洲。我欲采其芳,颓波荡我舟。左右望春草,涕泗缘璎流。”

殷云霄,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生,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因痛恨宦官刘瑾擅权乱政,不愿应仕,以养病为由羁留京师。病愈离京,在返乡途经张家湾时作成此诗。从写作时间上,也可证明张家湾长店在弘治年间已名声远播。

还有一部珍贵的史籍《漕河图志》可证明长店得名于明成化年前。弘治九年(1496年),王琼以工部郎中管理漕运事三年,他根据自己管理运河的经验,“以当今漕运为主”编辑了《漕河图志》。所谓编辑,是他根据前人王恕所著《漕河通志》压缩改编而成。这两本书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专志,可惜《漕河通志》已佚失。《漕河图志》卷一不仅叙述了运河的原委和沿河府、州、卫境内的河、湖、塘、洪及节制闸六十二所,还特意写明了浅铺五百七十六所的地点、名称。其中一个浅铺就是以张家湾长店命名的。

何谓浅铺?就是负责巡视堤岸、树木,招呼运船,使其不搁浅于滩沙或“遇疏浚河道,聚而役之”的组织,即现在所谓管理河道的“道班”。

每一浅铺有房屋数间,备有竹木、砖瓦、油灰、钉铁和招旗、铜锣、弓箭、枪刀等器物。还负责禁捕盗贼。浅铺有役夫十名,名浅夫;小甲(头目)一名。书中写道,张家湾曾设“张家湾下码头浅”和“长店儿浅”。通常,一里长的河道由两个浅夫管理,但张家湾不但一地两浅,一里河道竟然用了四个人,还是手忙脚乱。其运船之多、事物繁杂、人事紧张可见一斑。“浅铺”依长店而设,以长店冠名,说明长店在设“浅铺”之前即已存在。

明初张家湾究竟发生了什么?与长店有何关联?

元末明初,由于饱经战乱,城乡凋敝、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北方大地满目疮痍。明成祖朱棣对身边的大臣说“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调理之,庶几可安,不然病将愈重,朕所以夙夜拳拳也。”自朱棣建都北京后,他的三大施策都与长店的形成有关:一、自永乐始,命平江伯陈瑄总督漕运,改民运为军运;扩建京通仓廒。二、为发展经济“准南京例,置京城官店、塌房”。三、为营造活力宣导移民。其中,官店是供来往客商居住的,塌房是存放商旅货物的场所。

张湾镇村因靠近京师,地依运河,是万舟骈集商贾辐辏之区,自然是永乐以来历代官方修建塌房官店的理想之地。大运河不仅使南方大宗货物运输变得快捷,为商人节省了运费脚程,免去了车载驴驮的颠簸与困顿,商家也因这里水陆交通两便而且更安全,愿意把货物放在这里寄存或交易。

明初,塌房对商户交易时只收储存费,“免牙,塌房钱二分看守人收用”,很受商人们欢迎。但是,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的四次北征和“土木堡之变”使北方经济停滞不前。到景泰初,官店逐渐用出赁收租,充当牙行,和塌房一起兼收商税等一条龙服务,不仅加快了商品经济流通,而且促进了塌房官店建设的蓬勃兴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户部尚书余子俊等言:“近时权贵之家,多於在京、通州、张家湾等处修造市肆,邀留商贾与民争利。宜尽革去,违者没入其肆。”

明史记载,在张湾镇村抢街占地私建市肆,最恶名昭著的案例是天顺二年(1458年)三月,时任都指挥要职的孙显宗(宣德皇帝孙皇后的弟弟),令家奴十余人,在张家湾强占田地,私造店房,邀截商货,逼勒取利,引起商户不满。事态越闹越大,传到宫廷,英宗下旨查办,此事方才平息。

说来也怪,从正统元年(1436年)到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官员们上书张家湾私建市肆的条陈从没停止过,唯从弘治元年起,明史再无私建市肆的记载。这说明张湾镇村的“十字街市”已建设成型,长店极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得名。

曹雪芹墓石拓片

善人桥遗址是终点

2017年初秋,在张湾镇村南发现明代善人桥遗址。笔者和通州博物馆时任党支部书记任德永前往查看。见该桥遗址在村南铁路桥东南侧四十米处,大块桥石被吊车散放在堤岸上。堤下有一深坑,矗立着两个桥墩。从尚且完整的桥墩判断,桥为南北走向。

笔者立即想起《漷阴县志》所记“县北长堤”:“旧志云,堤始于州之张家湾善人桥至漷县北门,绵亘三十余里。今堤已坍缺。”明清时,漷县八景之一的“长堤回燕”,就是“县北长堤”。据说燕子每年春来秋去,群集飞绕于此,遂成一著名风景。清代王维珍曾在此赋诗曰:“秋燕已如客,主人难为留。明年堤上春,待汝空廉钩。”

走进桥墩细看,两座相对的桥墩石壁居中,嵌砌形制相同的刻石各一,上面纵刻楷书两行,右为“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左为“清源陈進儒监造”,与通运桥的石刻相同,两座桥为同一年建成。

善人桥,据《康熙通州志》载:“在张家湾城南长店,旧小石垒成。明万历三十三年水冲后,税监张华(明史为“张烨”)易以大石,桥南建万缘庵土地祠,共费四千余金。得慈佛像于土中。”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万历皇帝派司礼太监张烨、赵承勋前往张家湾官店核查账目。十月又“给太监张烨征收通湾租税关防。十二月,他在皇帝面前参劾了同事赵承勋一本,告他伙同孙龙侵欺奸弊罪,经查,罪属实。赵承勋革职获刑”。有一天,张烨在张家湾收税时,一位姓胡的西域商人,将一块大如酒杯的祖母绿献给他。张烨以百金酬谢,胡满意而去。张烨把祖母绿和其他杂质玉件混装在一个布袋中,献给万历皇帝。万历一看,又惊又喜,忙问:“哪里来的?这是稀世之宝!祖宗用来镇内库的也不过一寸大小”。张奏曰:“是从西域一姓胡的商人手里买的,怀疑是块玉。”万历说:“当然,当然,你怎么会认识这祖母绿!”乃赐张烨税入十分之三,官升一级。其实,张烨不是不认识,是装不认识。这一情节记录在清代《稗说》中。

张烨从此深得皇帝信任。张家湾城南的通运桥原为木板桥,是张烨向皇帝提请改建成大石桥的,桥北的福德庙也是张烨请万历的生母李娘娘出的银子,甚至张湾镇村西大街街口用大青石铺就的四十米长的坡道,也是张烨所为。

长店是指张家湾东头南北向的街市,史书有明确的起止点记载。《康熙通州志》载:“善人桥在张家湾城南长店……桥南建万缘庵土地祠。”据此可知,善人桥是长店的终点。起点在哪儿?光绪年间《通州志》载:“玉皇庙在张家湾长店头,明万历二十年建。”

“头在玉皇庙,尾在善人桥”,这一头一尾,一天(玉皇庙)一地(土地庙)是万历二十年以后长店街市两端的地标性建筑!遗憾的是,虽然从史册中查找到了长店的记载,但目前还不知道玉皇庙的具体位置,也许玉皇庙遗址有一天会被发现,就像发现善人桥那样,届时长店的起点就能确定。

明初张家湾河流分布图

在嘉靖、万历朝最繁华

河流是水上交通线,桥梁是陆上交通枢纽。从通运桥到善人桥,天天是集,夜夜有市。由运河转运而来的如棉布、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竹木、纸张等各类商品,在两岸堆积如山。客商操着南腔北调,在塌房、官店、商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长店昔日的繁华,在当地口口相传。通运桥、善人桥上,有发卖果蔬、杂货等物的桥市。挑着蔬菜或提篮小卖的乡民在人海中穿梭,他们在鬓角插钱两文,任凭收税小吏径行摘之,彼此默契不言。尤其是小吏在拥挤中隔人轻巧摘钱的动作、表情,被老人们学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桥上还有车夫、纤夫、船夫、扛夫、脚夫各杂役工匠等人力市。推车的、搬货的,你来我往;招呼声、唱卖声此起彼伏。

长店也是游人荟萃之所。每逢夏日,夕阳西下,古刹长桥,倒映水中,别有一番情韵。待到月明之夜,船灯渔火,笑语喧声,令人神往。通运桥东南角有一“花街柳巷”,尽听吴侬软语。歌女莺喉,唱至星移斗转。琵琶之声,繁弦密指,慷慨悲凉,令南来的舟子、商人,饮泣吞声,难掩思乡之痛。诗云:“晓星残月入湾中,做贾行商处处通。灯影乱明河影外,市声遥隔水声中。”

仲夏之夜,喧闹的市声借着水面荡起的波纹远远传出,张家湾由此被誉为“响城”。

长店曾经的繁盛,在二百七十六年的明代社会经济中,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却永远保留在张家湾人的历史记忆中。长店不仅是一段南北街市,而且早已被视为张家湾的别名。它将承载着大运河文化的广博与厚重,借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东风,重获青春与活力,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原标题:运河之畔觅长店)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康德珍

流程编辑:u06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3-10-10 14:0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