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的京南古刹
2023-10-10 14:06

探访只存在于老地图、老照片或文献中的古迹,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当我踏上与明清时代京城南部相同的道路,且努力找寻那些消失的古迹,一种沧海桑田的岁月感便油然而生。比如,沿着中轴线往南走的海会寺与南顶娘娘庙。

海会寺旧址上的水塔 摄影:高申

张居正碑文印证海会寺

对于已然消失的京南古刹海会寺而言,其存世资料确实比较匮乏。在马芷庠编著、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曾对海会寺留有照片与文字介绍:“在永定门外沙子口迄南,海会寺建于明嘉靖十四年,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均重修。庙基虽不甚巨,但早年香火极盛。城内外居民多重其名,每逢旧历二、四、六、九等月,均有开放之日,迄今亦复如此,不过香客已稍减色。据传明时神宗,于此寺受厘。盖明沿元俗,凡帝王东宫及诸王降生,均须剃度幼童,替身出家。是以神宗初生,该寺为受厘之地。寺内所供铜刻观音像,出于前代名手。眉目如生,衣纹合度。惟惜庙在郊外,好古者每因道远,不愿涉足耳。”

待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海会寺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至十四年(1535年)之间。按照文史学家郁寿江先生的话说:该庙内供奉着的铜立佛(实乃观音),高达4米,硕大无朋,工艺精湛。

《北平旅行指南》中讲道“(海会寺)庙基虽不甚巨”,但这只是民国时代所能见到的场景。若将时间上溯至明朝后期,作为代替明神宗出家的僧人常住之地,海会寺的规模一定不小。每每谈及为帝王贵胄寻找出家的替身,我便总会联想到清虚观的那位张老道。尽管贾府中的头面人物会拿张道长打趣,然全府上下还是甚为尊重他的。这也不过是为朝中亲贵家族作出家的替身,若换作为帝王当出家替身,其本人与所在庙宇宫观的地位,又是何等之高!

及至清乾隆年间,在《日下旧闻考》一书中,对海会寺还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海会寺,穆宗受釐之地。万历增修,极其宏丽,今则零落无存矣。”所谓“零落无存”,并不是片瓦不剩。乾隆时期的海会寺,至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布局。

关于铜观音的铸造,于“旧闻考”中抄录了一段张居正所撰《重修海会寺碑》的原文:“皇上(万历帝)即位之二年,圣母慈圣皇上太后(李太后)出内帑银,即其地更建焉,会游僧有范成铜像一躯,无所庇覆,司礼太监冯保请移置其地,复出内储大木为殿材,中为殿三,皆三楹,方丈ー,凡五楹,钟鼓楼二,配殿十二,禅堂十,僧房四十有奇。前为山门,缭以周垣,又于其外拓地六顷,以为焚修供具之资。”由此可见,海会寺内的铜像(至少包括铜观音像)出自明万历年间。

然自近代以来,海会寺便一路衰败,现代更是被橡胶厂所占用。在高世良先生所著《南苑往事》一书中,曾以当地老人张凤堂的话,描绘出海会寺被破坏前的最后景象:“海慧(会)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方形土院墙,一人高,长约八百米,院墙离马路五六十米远。海慧(会)寺有五层大殿,我上小学时,一、四层大殿已无存,只剩、三、五层大殿。二层是罗汉殿(准提),三层是接引铜观音佛像,高约五米,左手臂胸前横握,右手臂下垂,脚蹬莲花瓣。铜佛底座为汉白玉质。高大的铜观音像为其寺的一大景观,行人在马路上都能看得见观音像的上半身。”

现如今,海会寺除了地名外,原地已经没有任何遗存。另据我的好友、一直致力于北京文物保护的“云岗老伯”介绍,他在北宫公园西门附近的丰台区石刻文物存放点,曾经见到过一方残碑。经仔细辨认碑上字迹,是张居正为海会寺所撰写的碑文。这方残碑,或许是海会寺留在世间的难得遗物。后来,残碑被移至连山岗石刻园内。

南顶路 摄影:周长强

南顶有大小之分

距离海会寺不远的地方,是昔日香火颇盛的南顶娘娘庙。

古代北京的民众多有信奉,其所信奉的神仙本事越大、管得事儿越杂,崇拜的人亦越多。比如,出身山东泰安的东岳泰山之神“碧霞元君”,与出身福建莆田的海上之神“妈祖”,即是此类“杂仙”。然南方的信众大都祭拜妈祖,而北方的善男信女们,则多以碧霞元君为尊。由此,在京城内外,便出现了不少碧霞元君祠。大一些的,如清代逐步兴盛起来的京西妙峰山之碧霞元君祠,与京东丫髻山之碧霞祠,皆为京郊大地祭祀“娘娘”的重要庙宇。再如,京畿一带存在着所谓的“五顶六庙”,也统统是祭祀碧霞元君之用。

所谓的“五顶”,就如同“北海”“什刹海”一样,并不是什么真山真海,而是“有仙则名”的一种民间想象。要说那碧霞元君,乃是仙山之神。她的祠庙,也必定是仙山楼阁才对,而且,一定要搭建于“山顶”。然条件不够时,即便是建在平地,也要煞有其事地称之为“顶”。这样,北京便有了“五顶”之说。此“五顶”,实乃五个方位的碧霞元君祠。依次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

这“五顶”,总共有六座碧霞元君祠(亦被称为“娘娘庙”)。依照《北平旅行指南》中的说法,“碧霞元君庙全市凡五处,即俗称之五顶。环列四郊,分于每年旧历四五月间开放,任人往游,备极热闹;而尤以南顶、中顶为最。”如此看来,由于方位的不同,民众对五顶的重视程度也各有不同了。

南顶,又分为大南顶与小南顶。大南顶的位置甚偏,位于而今的马驹桥南,但其规制宏大。小南顶则居于中轴线的南延,其地点为凉水河北侧的大红门之南顶村。关于大南顶,在《北平旅行指南》中倒是没有交代。但对于小南顶,《北平旅行指南》的编撰者却不惜笔墨地大谈一通:“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永定门门外西五里余,建于明季。坐东向西,左右牌坊二:左曰‘广生长善’,右曰‘群育流蕃’,为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时御笔。历年旧历五月朔起,开放半月。前殿奉碧霞元君,中殿奉东岳,后殿奉斗姥。乾隆间疏浚附近凉水河时,淤泥堆有土阜,位南顶永胜桥北岸。自西而东,长亘三里,蜿蜒起伏,高二三丈不等,宛如游龙,名曰九龙山。桃李环植,春夏之交,芬芳郁茂,不让江南景色。庙西有苇塘。庙会期间,塘畔沙滩上,商贩云集,席棚备茶酒,供游人休憩。塘水颇清,附近儿童多精游泳,游客每掷物入水,群儿辄争取璧还,藉博客奖。庙外有马场,清季开放时,并举行赛马,近已废除。神像貌极巍峨,清庚子后,大都残毁。宣统二年,当局曾一度开放。今年庙会曾未开,一因庙已圮倒,并无人重修;二因受市面之不景气影响,恐游人无多,商贩徒劳往返。”

这段介绍,吃喝游乐俱全。一座几近倾颓的庙宇,却存留着值得游赏的看点。而开放与否,纯粹靠碰运气。看罢,让读者去也不是,不去又心里痒痒。

实地勘察无遗存

还是在2020年时,我沿着中轴线一路南下,来到“海会寺”“南顶村”一带时,通过当地热心人的指引,找寻到了昔日海会寺、南顶娘娘庙的确切位置。

“这一大片都是橡胶厂,以前可脏了。你说的南顶,就是原来橡胶五厂的地儿。海会寺让橡胶四厂占着。就在前面,跟我来吧。”给我带路的,是曾经的橡胶五厂职工。

“你看南顶路西口的康泽园小区,这就是早先的南顶。南顶的山门,就在小区北边。”她所说的地点,位于大红门路与南顶路交会处的东南侧,再往北一站地,一处废弃了的纺织品批发市场内,便是曾经的橡胶四厂所在地了。“你见到水塔,就算找对地儿了。橡胶四厂就这么一个‘老物件儿’留着了。”

可以说,我的寻访经历,是追寻着邹仲之的脚步。十多年前,邹仲之也曾故地重游,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沿着当年上班的路,我到了永定门外大街。坑坑洼洼的路面似乎三十几年来都没修整过。虽然街面已被各种商店占满,不再僻静,但那种杂乱和俗旧,只能让人想起小县城的街道,怎么也想不到它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我沿街走着,从木樨园巴望到沙子口,也没见到橡胶四厂的牌子。问了两个看上去有些年纪的人,他们讲从没听说过这儿有橡胶四厂,倒是有个第四建筑公司。见到一个卖橡胶制品的小门脸,我推门进去,一股橡胶味扑鼻而来。我惊讶,在我的回忆中怎么竟遗漏了嗅觉!这原本难闻的气味怎么让我觉得亲切?这个小店子里黑乎乎的橡胶圈一直摞到顶棚,在这样的背景前只站着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脸非同寻常的白而端丽。我问,这附近有橡胶四厂吗?她瞪着我飞快地说:“早合并了,搬走了,你找它做什么?”

邹仲之先生所写的这段回忆性散文,名曰《在北京橡胶四厂》。对于这所工厂当初的印象,邹仲之是这样描述的:“一九六八年十一、十二月……在前门,我搭乘刚刚发出的头班公共汽车南行,到永定门下,再跳上吴(邹仲之的好友)的(自行)车,经过一座木桥(桥下的河水是经木樨地桥下流过来的),走上百来米,路东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北京橡胶四厂”。“橡胶四厂门口堆放着很多汽车轮胎,它就是生产这个的”。“和我多年后参观的一些厂子比,四厂绝对小。毫无特色的厂房横七竖八地排列。”在邹仲之的这段描述中,并没有出现海会寺的身影。对于将海会寺改造成厂房的橡胶四厂而言,厂区“绝对小”也是不可避免的。

橡胶四厂的发展岁月,其实是伴随着海会寺拆改而进行的。如今,海会寺、南顶娘娘庙早已无影无踪,人们对于它们的记忆,只能从故纸堆中寻找。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高申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3-10-10 14:06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