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酣,美国大豆船“飞马峰”号,为了赶在加税前到岸,载着7万吨大豆在海上狂奔,一时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目光。
许多人直到此刻才意识到,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美国恰恰又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而这一切,要从20世纪初的美国说起。
《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详细论述了美国的扩张战略与中国人的餐桌安全,大豆故乡究竟何以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
格利登公司的大豆分解图。
美国大豆:种植只有百年
没有人真正知道,1900年的时候,美国总共有多少土地栽培着大豆,因为那时没有人关注这件事。不过,这个数字很可能接近于零。1907年是有估计数字的最早年份,那年大豆还主要用来晒制干草,其总栽培面积大概是5万英亩,分散在全美国3亿英亩的农场之中。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到2000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达7000万英亩,不光仅次于玉米,而且这些土地加起来要比新墨西哥州的总面积还要略大。这么多土地共产出30亿蒲式耳的大豆,为种植它们的农民带来120亿美元的价值。
大部分大豆出口到了中国,这对于美国的贸易平衡来说是难得的一点儿好消息。中国在1900年曾是大豆的第一生产国,但如今已经降到世界第四。与此同时,美国现在却是大豆的第一生产国。
大豆的兴起,是20世纪美国农业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故事之一。但与所有的成功故事一样,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大豆的成功是注定的吗?还是说只是侥幸走了好运?
大豆的起源:农业价值
与大豆关系最近的野生祖先是野大豆,原产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湿润低海拔地区。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观点来看,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豆科植物,根上有根瘤,为共生细菌提供了滋生之地;作为回报,细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把它转化为植物很容易利用的一种化合物,使土地肥力增长。
中国最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可能就已经成功驯化出大豆,有一个象形文字特地呈现了它的根瘤。而除了增长土壤肥力之外,大豆对中国农业还有很多贡献。豆科植物能够把所固定的氮转化成丰富的蛋白质,从而为缺乏乳类或肉类食物的饮食填补了空白。
文化障碍:逐渐适应西方味道
大豆富含蛋白质,这个主要价值在亚洲是通过一系列传统豆制品来利用的,它们包括豆腐(tofu)、天贝(tempeh)、纳豆(natto)和味噌(miso)等。在这些食品中,只有酱油(shoyu)成为真正的世界商品。
美国人在20世纪晚期之前,一直无意调整饮食习惯去接受豆制品。正是在作为人类食物的时候,大豆千变万化的特点让它有了巨大优势。亚洲人民千百年来已经用大豆开发了种类繁多的产品,中国东北长期以来一直是大豆油压榨产业的中心,榨出的油主要用于非食品用途,比如照明,或是制造涂料和清漆。
欧洲人对大豆产生兴趣之后,发现了它更多的用途——比如可以作为咖啡替代品。到2000年,人们已经常常会在星巴克点大豆拿铁来喝,大豆也终于完成了它历时一个世纪的变身,从异域进口的作物,变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近乎普遍的存在。
站稳脚跟:成为大宗商品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把大豆作为一种可以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交易的大宗商品。
20世纪60年代,大豆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恒有的成分,但其作用却与亚洲的情况完全不同。大豆丰富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供养美国人,而是通过肉类生产的大幅扩张而间接供养着美国人。大豆与廉价的粮食、科学育种以及可以促进生长并让牲畜的大规模集中饲养成为可能的抗生素一样,都是工厂化农场中的关键要素。
本书所记述的,是20世纪期间美国人让大豆变身的历史,是20世纪的美国让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变身的具体方式的个案研究。本书也记述了这些变革过程本身与时俱进的情况。这也许是它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神秘的——成功秘诀,和注定成功的关键所在。
(摘自《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原标题:美国大豆:注定成功?侥幸走运?)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马修·罗思
流程编辑:u027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