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航天梦丨载人航天精神:筑梦太空的力量之源
2022-12-26 07:1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由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所建设。当年,党中央一声令下,他们打起背包又出发,隐姓埋名,从朝鲜战场默默挺进大漠戈壁,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性航天发射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特别能吃苦”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的真实写照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艰苦条件下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开创航天事业的奋斗意志。与其他的航天大国相比,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晚,底子差。面对着巨大的技术空白和薄弱的产业基础,中国航天人不仅没有被差距吓倒,反而在艰苦的条件下更激起顽强拼搏的斗志,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追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辉煌征程,谱写了载人航天“特别能吃苦”的动人篇章。一方面,中国航天人以苦干实干的精神完成了短时间内拉平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艰苦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神舟”工程启动之初,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为了攻关一个个重点难点,航天工作者“三班倒”、“人停机不停”,黑白颠倒、夜以继日成了“神舟”团队的家常便饭。在敢于吃苦、甘于吃苦的精神力量支持下,我国最终自主突破了技术瓶颈。另一方面,中国航天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各项自然和生活条件较差的艰苦环境。在建设酒泉发射中心时,第一批进驻的工作人员只能住在戈壁滩上,条件困难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一砖一瓦地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一流的航天发射中心。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的不畏艰辛、顽强战斗的精神状态,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仅用极短的时间便大踏步赶上世界顶尖水平,并正在逐渐引领世界载人航天事业前沿。

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特别能吃苦”的当代践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五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早已今非昔比,但是“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底色仍然在航天人集体的内心中闪光。神舟十五号的发射窗口期,酒泉发射中心正经历四十年未遇的寒潮,这不仅是对于航天精密设备可靠性的检验,也是对于航天工作者坚强意志的巨大考验。最终,在这个平均年龄39岁“神舟”团队的冒寒坚守下,神舟十五号克服了低温挑战,创造了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外,身负重任的航天员们则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吃苦”的含义,他们不仅要克服条件的困难,还要一次次突破自己身体的极限。由于航天任务容错率极低,要想在太空中完成任务,就要在地面上经过千百次的模拟训练,例如模拟失重训练需要身穿沉重训练服在水下坚持几个小时;超重耐力训练则要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航天员系统的总设计师对于这些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训练评价道:“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是很难熬过来。”而这些训练,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张陆坚持了12年、费俊龙又坚持了17年、邓清明坚持了近25年。在每一个坚守的背后,是“神舟”内外对于航天事业个中辛苦的甘之如饴,更是“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的当代诠释。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载人航天团队千锤百炼铸造而成的精神力量,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尖端科技领域不怕困难、不懈开拓的精神风貌,也是未来在载人航天工程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干劲和韧劲。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天宫”迎来建成时刻,我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奋斗纪元。新征程上,要继续高度发扬“特别能吃苦”的奋斗精神,在遥远星空里用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开拓祖国航天事业的边疆,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1965年,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一大批航天人甘愿放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陕西省长安、凤县、蓝田等地支援三线建设。图为航天工作者肩扛发动机去试车。

“特别能战斗”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生动诠释

“特别能战斗”体现了中国航天人面临一次次严酷挑战越战越勇、攻无不克的精神斗志。浩瀚宇宙,寄托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好理想;载人航天,彰显着当代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航天科技作为关键领域之一出现了重大突破,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此时,我国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重工业基础更是“一穷二白”,发展航天事业的难度极大、挑战极大。然而,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可上九天揽月”的大无畏气魄明确宣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奠定了航天精神的战斗底色。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从未因困难而气馁、从未受挫折而放弃,而是在一种“革命加拼命”的战斗精神鼓舞下,立足航天领域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跨越,在此过程中凝聚起“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特别能战斗”的当代践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战斗出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目标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使命,也意味着非同一般的艰辛。从地月之间横跨数十万公里的超长距离到月球表面可达上百摄氏度的超高温度,从航天员身处太空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到飞船安全返回所遭遇的“三道鬼门关”,这些看似难乎其难的种种问题未能阻碍新时代航天事业的发展。广大航天工作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并以北斗导航服务全球、嫦娥飞天揽月逐梦、天问探火遨游星辰为标志,创造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航天篇章。这不仅是全体航天工作者的战斗成果,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辉煌胜利。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美好未来的实践要求。立足载人航天领域,“特别能战斗”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全心投入航天事业、全力攻克航天难题,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但也并不平坦。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对世界战略格局包括航天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国内看,我国航天技术的应用转化仍需加强,航天人才的培养积累仍需扩大,航天难题的处理解决仍需努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以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意志和决心把中华民族的航天事业永远发展下去。

为保障航天员太空行走任务,航天员需要在地面大水池中进行大量训练,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的协调性和姿态控制,以及空间运动、空间操作、运送货物和维修作业等活动的方法与技巧,这种训练逼真且高效。等结束训练上岸,他们已经是大汗淋漓,身体透支,尤其是胳膊已经抬不起来了,连筷子都握不住。图为航天员刘伯明在进行空间站任务模拟失重环境水下训练。

“特别能攻关”是自立自强、探索创新的现实彰显

“特别能攻关”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开拓创新、致力于航天事业更高追求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义在特别,意在攻关。一方面,它承载着以自力更生求技术突破的力量。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航天大国,载人航天工程初启时,我们没有资料可以参考,也没有研制经验可以学习,基本上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就在这样薄弱的技术基础上,中国载人航天队伍抓住每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大量自主创新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使各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另一方面,它体现了以协同奋进来攻坚克难的决心。载人航天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技术上实现大突破,需要坚强的地基,各岗位都必须恪尽职守、密切配合,对解决技术难题有耐心;各系统都必须严谨细致、勇于创新,对突破前沿的科技难题有决心。正是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中,我国载人航天队伍集成力量协同攻坚,经过不断试错、不断探索,通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计算、精心缜密的设计和反复细致的实验之后,打通了关节,攻克了难题,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特别能攻关”的当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决定未来”,“航天科技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必须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从1992年载人航天“921”工程正式获批立项到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以“特别能攻关”精神为引领,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跨越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新时代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更是展现出了更多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迈入了“空间站时代”,这其中的关键环节仍旧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参考,没有先进的数据可以学习,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和攻克的科学难关同样不计其数。在外国的长期技术封锁下,我国载人航天队伍不断突破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和地面试验,解决了精准的空空通信、航天器供配电等一系列难题,克服飞船的能量平衡、供电的安全等严酷的考验。今年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出征并完成对接,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形成最大构型,这代表着我们完成了空间站从建造到应用阶段的跨越。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发扬“特别能攻关”精神,经过了接续奋斗和努力攻关,取得了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全部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领先世界的卓越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弘扬“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作为具有历史主动性的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冲破重重难关,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进一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载人航天工程代表一个国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实力,是国际社会中评判国家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更是蕴含了中华民族千年来对于星空探索的发展,其发展不止源自于科技水平的发展,更取决于党中央的政治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重要论述为“特别能攻关”精神提供了更加强力的政治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特别能攻关”精神,切实推动中国载人航天队伍以拼搏进取、勇于攀登、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坚持自立自强、探索创新,跑出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中国速度”。

“特别能奉献”是不计得失、忘我牺牲的具体体现

“特别能奉献”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深沉热爱和对祖国快步发展的迫切期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来的波澜壮阔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艰辛与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曾指出:“广大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阶段,一大批核心骨干人才矢志不渝,坚定选择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决心“要留下来给国家做点事”。他们以满腔的爱国情怀,自觉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将个人利益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抗拒住各种劝诱,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升空,到神舟五号实现首次载人飞行,再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神舟七号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几十年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飞跃发展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奋斗,他们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酒泉东风烈士陵园,760多名为祖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在这里长眠,平均年龄不足27岁,这是奉献报国的历史丰碑,更是一直以来广大航天人不计得失、忘我牺牲的现实体现。

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特别能奉献”的当代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队伍始终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以现实实践回应时代需求,在浩瀚太空中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高度肯定,多次使用“功勋”“史册”“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等表述表示高度认可。当前,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空间站建造阶段所有既定任务顺利完成。而逐梦太空的探索进程中必然有着广大航天人默默奉献的力量支撑,在他们中,有一再推延婚礼,投身国家事业的青年人;也有为航天事业呕心沥血,无暇照顾家庭的中坚力量;还有偷偷拔下吊瓶,奔赴偏远基地的老一辈专家……他们都为祖国的“大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像拧螺丝一样把自己拧在工作岗位上,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默默奉献,无私无悔,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庄严承诺。正是因为新时代航天人传承着这种“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品质,中国航天才能在飞天之路上始终创造非凡奇迹。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弘扬“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精神铸造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曾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当前,以航天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拓太空、走向宇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大力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而其中,不计得失、忘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在党和国家的事业面前,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中国航天人要正确对待荣辱,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转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动力,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党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愧于时代的要求与人民的期待,将伟大的精神财富转换成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

回首过往,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下,我国先后突破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赋予其契合时代发展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为我们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开辟新的征途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何虎生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2022-12-26 07:12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