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简易机场,研制人员正用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压力源,为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加注推进剂。2月19日,T-7M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金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新型举国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政府统筹调配,举国家之力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体制,曾为中国突破和攻克“两弹一星”等一系列“卡脖子”重大科技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航天创造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的飞天揽月的“太空奇迹”,是新型举国体制攻坚克难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从“飞天梦”到“天宫”站:“新型举国体制”下中国航天领域硕果累累
从嫦娥奔月到敦煌飞天,从后羿射日到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飞天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火箭事业,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2000年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界宣告“中国要探月了”。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到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飞船成功对接“天宫”空间站,从“嫦娥工程”稳步推进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布局到“天宫”“天问”深远太空硬核科技的重大突破,从神舟飞船载人遨游太空探索宇宙未知到从0米腾飞到400千米搭建中国“太空之家”,中国人蹄疾步稳,一步一个脚印,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解决了一大批“卡脖子”难题,走向深空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之重器”缤纷呈现,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中国人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缔造了一项项国之重器,已经从过去的“跟跑”向“并跑”转变,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跨越发展之路。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开启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截至2022年底,浩瀚太空中翱翔着600多颗中国人自己研制并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各类系列卫星。
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国家航天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空间军事力量和军事应用的重要保证。从长征一号到长征十二号,技术和载重逐渐提升,支撑了“北斗导航”“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其技术实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飞船“神舟”系列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神舟一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由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里程碑,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名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进入太空,随后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空间站完成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由54颗北斗导航卫星与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2019年9月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航系统。
天链卫星是世界领先的中国自主中继系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作为中国航天最大的成就之一,天链提高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为我国神舟飞船、空间站建设、空间实验室提供了有力的测控和通信保障,同时也为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天问一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火星探测时代。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2021年5月软着陆火星表面,“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成为中国航天发展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羲和号是中国第一颗用于探测记录太阳数据的卫星,是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实现了中国对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项伟大成就,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截至2020年底,已有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鹊桥号、五号等完成任务,完整突破“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后和巡视”的壮举,为人类带回月球正面样品,实现了中国航天新的技术突破,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浓缩了中国人征服星辰大海的上下求索,也彰显着中国制度、中国力量的伟力。未来10至15年,嫦娥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再创壮举,嫦娥七号月球南极着陆找水、月球南极科研站建立的国际合作,以月球为主要基地,集数据中继、导航、遥感于一体的月球互联网建立,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T字形天宫空间站建成和运营,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标志性成果,宣告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浩渺的太空中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由天和、问天、梦天在太空中上演的一场场高难度的“宇宙之吻”、三舱构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表明中国航天科技、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强盛和发展。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展现了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和自信,它将为全球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开启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古然
中国航天奇迹创造,彰显“新型举国体制”哪些制度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根本目标,通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在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战略组织实施过程中集中协调配置资源、动员和调配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在内的有关力量,有效发挥资源效益。“举国体制”是新中国成立时形成的。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尽快在百废待兴、百废待举、一穷二白的“白纸”上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举全国之力、举人民之力的“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先后突破和攻克了“两弹一星”“石油大会战”“深空深海”等一系列“卡脖子”重大科技成果,完成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型经济社会建设项目,用短短的7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路,成功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其中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天宫建成等中国航天奇迹的创造,进一步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一是“新型举国体制”使航天事业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新型举国体制”将政府力量与市场机制充分结合,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目标更聚焦于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未来竞争制高点”以及航天领域容易遭受“卡脖子”的关键部位,瞄准0—1的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一方面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扶持、科创板上市等,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推动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发展;一方面针对尖端的、短期没有商业回报的方向,由国有企业、国家资本推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力,从而产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优势。
二是“新型举国体制”使航天事业的实施协同性更高。“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深度融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金融机构在“新型举国体制”中协同发挥作用,形成强大的组织、生产、学习、科研、实践和金融支持的一体化系统和多元参与模式,各自根据功能定位,激发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
三是“新型举国体制”统筹考虑航天事业的经济性和应用性,以可控的预算获得惊人的投入产出比。中国的航天事业投入非常有限,比起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航天投入少得多。以2018年为例,美国的航天预算支出为207亿美元,而中国只有20亿美元,中国航天预算只占GDP的0.04%,而美国的航天预算占GDP的0.18%。可以看出,在“航天预算/投入”领域,美国“一家独大”,超过后面5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的航天预算总和。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利用“预算的可控性”,通过反复论证,综合自身能力并分析别人走过的路制定合理技术路线,只用别国几分之一的预算,获得80%的能力。航天事业各级部门认真对待预算,相关监管部门对航天预算严格监管,控制成本,如中国航天超级项目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研制总经费15亿人民币,研制周期54个月,需要分布在项目12个大项、940个小项之中,结果项目至研制周期最后六个月前只花掉了11.37亿人民币,仅占预算的75.8%,投入产出比相当高,以并不充裕的预算与投入,既弥补了中国在航天领域中与世界的技术差距,同时兼顾了航天领域前沿新兴的技术与需求,创造出中国航天奇迹,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四是“新型举国体制”使中国的航天事业与开放的世界紧密联系。中国的航天事业既不闭关自守,搞“脱钩”“断链”,也不搞“太空小圈子”“月球小团伙”,而是作为世界航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引全球科研成果、智力资产来攻克航天科技难题,并加强与跨国公司、海外高校、海外科研机构的横向与纵向合作,鼓励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通过购买技术服务、专利互相许可等方式强化与国际航天领域相互嵌入,增加中国企业、科研人员与国外交流合作的机会,鼓励技术的联合开发以及专利共同申请,形成在航天关键技术上的跨国合作,为世界航天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随着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30年退役,“天宫”在未来将成为唯一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太空空间站,中国明确表示“不会关闭空间站的大门”,不搞空间站的“门户堡垒”,联合国成员国都有机会参与到“天宫”项目,“天宫”太空站的设计极具包容性,将成为全人类的“太空之家”。而美国政府早在2011年就以所谓“安全问题”为由,想方设法设计规则、提高门槛,颁布了著名的沃尔夫条款,以法律的名义禁止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试图限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限制美方技术人员与中国进行任何相关合作。中国则展现了大国风范,自2016年以来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达成46项太空合作协议,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项目准备进驻中国的“天宫”太空实验站。
天问一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火星探测时代。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图为“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如辉
党的领导是新型举国体制创造“太空奇迹”的核心密码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显著优势,是中国航天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建设航天强国、创造航天奇迹的核心密码和制胜法宝。
从“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筑梦“天宫”,每一个航天项目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新型举国体制赋能航天工程,需要精心谋划,以超强的决策力、领导力、组织力、协调力、执行力才能够取得成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彰显出新型举国体制在“太空奇迹”创造中的优势。
实践出真知,深知则笃行。在历尽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探索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创造的“太空奇迹”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同时也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凝结着热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的经验和启示。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鉴往知来中继往开来,在追根溯源中强根铸魂,从经验启示中不断汲取砥砺奋进的信心动力和智慧力量。
党的科学理论是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创造“太空奇迹”的根本指引。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创造奇迹,就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中国航天事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引下,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巨变的。毛泽东思想指引艰辛创业,走出了航天事业自力更生的坚定步伐;邓小平理论指引改革开放,形成了航天事业军民结合的良好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不断改革发展,开辟了航天事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航天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航天事业谋全局、应变局、开新局,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正是因为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一代代航天人才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奋斗方向、有力的思想引领,航天事业才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踔厉奋发、接续奋进,新型举国体制才能够创造“太空奇迹”。
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创造“太空奇迹”的根本保证。航天涉及国民经济众多生产部门和技术领域,党中央审时度势,统一领导、直接决策、统筹资源、协调各方、集中力量、亲自指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组织全国大协作,从导弹武器装备攻防系统布局到航天高科技突破,从航天重大工程稳步前进到商业航天发展创新探索,充分彰显了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协调力。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航天事业高度重视、特别关爱,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要求,每有重大飞行试验成功、每遇重大科技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亲切会见航天重大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多次深入航天科研生产发射基地一线考察视察,与航天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提出殷切期望。正是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有了知难而进的根本依靠、赖以发展的政治保证,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技术攻关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党的组织体系是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创造“太空奇迹”的坚强依靠。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部工作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的组织体系始终与中国航天型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两总”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深入融合、一体推进,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无论是从各级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上看,还是从战斗力和创新力来看,航天战线党的组织体系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并形成坚强的组织体系,组织动员航天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打赢了许多大仗、硬仗,中国航天事业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党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创造“太空奇迹”的强大支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型举国体制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从体制机制上“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充分发挥党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聚集全社会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和力量,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难题等,通过“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进行攻关,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的强大合力。
航天精神是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创造“太空奇迹”的力量源泉。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在伟大斗争中淬炼革命精神、构筑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历史。中国航天事业从航天精神的孕育积淀中一路走来,在航天精神的薪火相传中砥砺奋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献了青春献终身”“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却不缺精神”“拼了命也要把导弹送上天”。在一次次震惊世界的试验成功和技术突破背后,一代代航天人面对各种霸凌和打压,从来不屈服、不退缩、不止步,在任何艰难和挑战面前不讲条件、不辞辛劳、不求回报地进行拼搏奋斗,胸怀追求卓越、追求极致、追逐梦想的必胜信念。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而迎难而上、面对挑战而迎战取胜,靠的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唐任伍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