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之王——99式主战坦克和其传奇总师祝榆生
记者 董少东
2022-11-29 06:54

兵者,国之大事。

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中,只有一种兵器享有“王者荣耀”,它就是“陆战之王”——坦克。坦克作为陆军突击武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了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坦克发展史上,99式主战坦克是一座里程碑。从它开始,中国坦克从模仿改制转变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也是从它开始,中国坦克跻身世界最先进坦克阵营。外媒评价其“作战能力可以与当前世界上风头最盛的主战坦克媲美”。

作为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先进水平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被称为“99式坦克之父”的祝榆生,身上有太多的传奇,他没有教授头衔,没有技术职称,只有高中学历;他是老八路、新四军,上过战场、打过仗,为排除炮弹故障失去右臂的“独臂英雄”。

抗战时期,祝榆生被誉为“军中鲁班”,研制的石头地雷、平射迫击炮等武器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辗转于多所兵工院校、科研机构,参与了多种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涉及步兵、工兵、炮兵,唯独没有装甲兵。

然而,正是这位没有任何坦克车辆专业背景的“老兵”,在离休之年白首挂帅,历时15载,带队打造出了国之重器。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三代坦克方队威武驶过天安门前。本报记者 叶用才摄

祝榆生(右一)查看正在研制的坦克发动机运行情况

1985年,邹家华(前排中)与祝榆生(左六)及新型坦克研制团队合影。

“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成果初显,但国民经济还处于恢复阶段,“文革”十年内乱,让太多领域需要“补课”,国防科研经费十分紧缺。面对各种武器自主研发、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要,在八五计划期间,中央决定集中有限的力量和资源,设立若干重点装备项目。兵器工业部领受的任务就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坦克。

原本,中国的坦克都是由坦克厂负责总体设计与总装,从最早的59式开始,概莫例外。但此时,坦克厂负责的二代坦克还在攻坚阶段,放不下也腾不出手。经过国防科工委与兵器工业部多次调研协商,三代坦克的总体设计任务交给了兵器工业部坦克研究所。这个决定,却让坦克研究所犯了难。

坦克,是陆军装备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系统极为庞杂,几乎涵盖了车辆、枪炮、弹药、光电等全部专业。坦克研究所的研究对象是坦克,各个专业齐备,就是从来没有承担过坦克总体设计,一时找不出合适的总设计师人选。

这也是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考虑的难题。在几位候选人中,他看中了刚从兵器工业部离休的66岁的祝榆生。

傅宝玉是原三代坦克副总师、总师办主任,当年他的办公室就在祝榆生的隔壁。在傅宝玉看来,祝榆生之所以能成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首先在于他那“常人难以同时具备的特殊经历”。

1937年,日寇侵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笼罩在硝烟战火中。国难当头,19岁的祝榆生放弃在重庆安稳的银行职员工作,只身跑到南京考取了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迁至南京的黄埔军校。

彼时,在国民党系统,考上黄埔军校意味着成为“天子门生”,前途无量。但入学不到一年,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后,祝榆生自叹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他在时政新闻上看到有关延安的消息,了解到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力量时,当即决定:“到延安去!找共产党去!”

1938年1月,几经辗转,祝榆生抵达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一名学员。同年10月,他在宝塔山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被派到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名参谋。凭借大刀和步枪这些近乎原始的兵器,祝榆生参加了30多次战斗。

眼看因兵器落后而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祝榆生将心思转移到提高兵器性能上。只要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武器,他都要研究一番。看不懂日文说明书,他就拿着手中的实物反复操作,几回下来,也能连蒙带猜地弄明白怎么用。

当时八路军炸药威力不够,祝榆生想出坑道定向爆破的主意,把敌人据点的围子和炮楼一起炸掉了。

八路军埋的地雷隐蔽性不够,他就发明了延时爆炸技术,即使敌人发现了地雷,却逃不过被炸的结局。

他还发明了迫击炮平射法,把原本只能曲线发射、打击威力和精度都不尽如人意的迫击炮,变成几炮就能打掉一个小据点的作战利器……

“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祝榆生酷爱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改进了20余种“土武器”“土机械”,还被评为“拔据点专家”和全国战斗英雄。

但是,钻研探索路上充满风险。1948年,在一次迫击炮实验教学中,一发炮弹发射失败。祝榆生想搞明白为什么,伸手去检查炮弹是否装好。没想到突然一声巨响,炮弹爆炸,他从此失去右臂。那一年,祝榆生只有30岁。

“有实战经验,懂战术,这对搞兵器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傅宝玉说,“但这一条一般人做不到。”

祝榆生在世时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及为什么被选为第三代坦克总师时,也有过类似的回答:“我打过仗,用过,熟悉。”

但是,即便这样,也弥补不了祝榆生作为第三代坦克总师的一个“先天缺陷”——他的履历中没有坦克、装甲兵专业背景。这也是祝榆生成为第三代坦克总师人选时唯一的争议。

的确,祝榆生在抗战时期是作战参谋、工兵科长,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军政大学的教育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是第三高级步校与总高级步校的训练部长,哈军工时期是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炮兵工程学院时期是主管教学与科研的副院长……只有步兵、工兵与炮兵的专业背景。

但这并不意味着祝榆生不懂坦克。1975年,祝榆生调任兵器科学研究院,在这家陆军武器系统科研单位,他接触到了坦克和装甲车辆,并参加了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和试验。1979年,祝榆生担任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的业务就包括坦克科研,其中重点项目即为二代坦克研发。

坦克是一套专业繁多、运行复杂的武器系统,总设计师,是把控整个系统总体设计的统帅。就坦克总师的作用来说,对武器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比精通某个专业要重要得多。祝榆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这可能也得益于他在战争年代多年从事的参谋工作,系统性、全局性思考问题,几乎成为一种本能。

在哈军工时期,身为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的祝榆生一直装着一张课程表,一有空就到教室去听课,向专业教授请教问题。几年间,将与炮、弹、药有关的课程全都学了一遍。学院政委谢有法问他学什么,他答“学习武器系统”。谢有法不解,“没有这个专业啊。”“没有这个专业一样要学,我不是为了毕业学的。”

用当时国防科工委顾问宋良甫的话说,“我们就是要找一个有统帅能力、基础扎实、思路开阔的人来担任总师。”这也是邹家华点将祝榆生的原因。事实证明,祝榆生确实是第三代坦克总师最恰当的人选。而且,在第三代坦克研制的过程中,恰恰是祝榆生提出的“系统取胜”理念,确保了99式一经面世,便跻身世界前列。

不过,当时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祝榆生已经办理了离休手续,已经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回南京的家中安享晚年。

1985年6月,邹家华三顾茅庐,66岁的祝榆生挑起了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重任。

“打个平手有什么用啊”

祝榆生要面对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美国的M1、德国的豹II、苏联的T-80等主战坦克均已装备部队。就坦克发展历程而言,这些坦克属于二战后的第三代坦克,而中国的第二代坦克还没有设计定型。也就是说,中国的坦克已经落后世界先进水平两代了。整整两代水平的差距,要依靠三代坦克的研制来完成追赶。

差距何以如此巨大?

其实也不唯坦克,当时陆海空三军的主要装备,很多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代差。中国奋起直追,还是需要时间。近些年歼20战机、055大驱等军事装备“明星”纷纷亮相,才让空军、海军的主要装备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而99式坦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追上了世界脚步,直至今天,最新的99式坦克的改进型号也丝毫不落人后。

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中国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坦克工业仍然为零。

1949年9月,人民装甲兵创建初期,装备的坦克是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数量只有375辆。由于这些坦克型号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备件缺乏,难以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要。但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只能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信说:“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我们吃了大亏,亏就亏在我们的武器不如人,我们的代价太大了。”彼时,硝烟从国土上渐渐散去,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要使国力强大起来,必须拥有先进武器。

中国第一代国产坦克于1959年定型,即著名的59式,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原型是苏联T-54A中型坦克。59式诞生时,与世界差距不算大,但后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上世纪60年代,二战后的第二代坦克开始出现,其代表是美国的M60、德国的豹I等,中国则因中苏关系恶化,使尚未成熟的重工业、坦克工业深受影响,随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军工企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新型坦克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974年,59式基础上、参考苏联T-62中型坦克改进的69式才算定型,但仍属于第一代坦克。

为了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对59式坦克进行升级改造,推出了一系列改进型号,以此来提高装备部队坦克的水平。59式一脉香火旺盛,产量巨大,改进型号极多,也就是网友口中“59 改”“59 大改”“59 魔改”……59式最显著的特征——五对负重轮也一直保留着。直到现在,“五对负重轮”仍被网友们用来指代59式及其后续型号。

虽然后续坦克型号的性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但总体上仍归入二战后的第一代坦克。据西方专家称,中国坦克技术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约为30年左右;与苏联的差距也在20-25年以上。

有必要多说一句,从第二代坦克开始,坦克的分类也发生了变化。二战中,一般按照坦克的重量、火力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二战后的第二代坦克,开始有了主战坦克的概念,指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兼有重型坦克的火力、防护性和中型坦克的机动性。59式就属于中型坦克,“五对负重轮”的基础再怎么魔改,也不可能同时装上重型坦克的火力和装甲。

1978年,中国的二代坦克正式立项,但此时,苏联的T-72作为最早的三代坦克已经列装,随后的T-80在1976年就形成了战斗力。1979年,德国的豹Ⅱ开始服役,1981年,美国M1开始陆续装备,1982年,英国的挑战者加入英军,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虽然在1991年才开始交付,但其战斗力要超过美国、德国的同类装备,并被法国人骄傲地称为“第四代主战坦克”。

88式主战坦克在1988年定型,很有些“生不逢时”。它是我国自主设计、生产的第一种坦克,但一面世就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代差。对现代陆军来说,主战坦克的性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兵种的战斗力。中国只能等着自己的三代坦克诞生。

幸好,等待的时间不算久,而且,三代坦克研制过程中的新技术,被应用到88式坦克的改进型号上,先是有了出口型的85系列外贸坦克,赚回大笔外汇,然后又有了中国自用的88式终极改进型——96式主战坦克,其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三代坦克的水平,又被称为“准三代”。近几年俄罗斯主办的“坦克两项”比赛,中国都是派出96式参赛,大出风头。

这是后话。1985年,祝榆生走马上任,成为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国家下达的一个迫切而又远大的目标——要研制出在21世纪能够与世界先进坦克相抗衡的一流坦克。

只有理解祝榆生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起点上,才能体会出这个任务何其艰巨。

尚在研制、还未定型的88式坦克,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中国坦克工业的最高水平。且不说21世纪世界先进坦克,即便是比当时的三代坦克,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儿。

88式早期型号用的是105毫米口径,远比不上西方的120炮或苏联的125炮;发动机动力不到德国豹Ⅱ坦克的一半;防护方面,西方坦克普遍采用了复合装甲、反应装甲,中国还在研究……

饶是如此,祝榆生为三代坦克定的目标也不只是“抗衡”。后来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打个平手有什么用啊,非得把它打掉!”

研制新一代坦克所必需的几大件:火力火控、动力传动、装甲防护等,一件成熟的都没有。靠什么实现这样的目标?祝榆生的答案是四个字:系统取胜。

1985年9月18日,三代坦克研制单位工作会议在坦克研究所召开,会议设立了总师办、技术顾问组,建立了分系统……研制工作正式展开。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祝榆生提出了系统取胜的总体设计思想。

何为系统取胜?就是在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子系统的优化组合,部件与部件、分系统与分系统间的功能匹配与补偿,以达到总体性能最佳。简言之,就是要让1+1>2。

最利的矛

总参装甲兵局原总工程师姚神保带队配合祝榆生开展设计工作。两人原本就熟识,但以军队方面代表和坦克总师身份,还是第一次合作。姚神保心里多少有些顾虑。

这两个身份就像“甲方”和“乙方”,军队希望指标高一点,总设计师单位怕定高了完不成,“吵架”是日常。但姚神保很快发现,“这个总师不一样。”

一次弹道炮试验中,祝榆生操着四川话问他:“老姚,兵器行业你熟,我要选副总设计师,能不能给我推荐几位?”

姚神保愣了一下,说出了3个名字:王哲荣、傅宝玉、杜惠昌。

两个月后开会再次碰到,祝榆生对他说:“老姚,你提的这3个人真不错,我决定让他们当副总设计师!”

这个举动彻底消除了姚神保心里的隔阂。而后来的工作,让他对祝榆生的评价变成了“比装甲兵还装甲兵”。祝榆生对军队提出的任务指标很少说“不”,不止如此,一旦获知国际国内有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他还会主动“加码”,都集中到三代坦克的设计中来。

三代坦克总师组建立起来了。总师组下辖若干分系统和专项,整个团队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400多人,大多数都专职脱产。“这套班子很庞大,但运转起来很灵光。”负责整体协调的总师办主任傅宝玉回忆说。

“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要求被姚神保团队分解成几千个任务指标。而祝榆生团队要拟定一项总体方案,将这些指标一一囊括,最终设计出能与国外新型坦克相抗衡的“陆战之王”。

按常规思路,国产三代坦克应当有一个对标对象,通俗地讲就是要有个“模子”,1980年代后期,我国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苏联的T-80和美国的M1。当其他设计人员提出在苏式坦克和美式坦克中间选个型时,祝榆生却不以为然。

祝榆生说:“M1、T-72、豹Ⅱ、挑战者(英国主战坦克)、勒克莱尔(法国主战坦克),我都看过。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是博采众长。我们的第三代坦克既不走苏联的路,也不走西方的路,我们走的是自己的路。”

三代坦克新技术试验车是一辆“五对负重轮”,炮塔上挂满了配件,都是将要用于三代坦克的新技术。

威武的99式坦克

祝榆生和一辆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的99式坦克。

这当然是理想的方式,但是能否实现,很多设计人员心里也没底。

第一个难关很快就来了:坦克炮选型。

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大指标,标志着坦克性能的优劣。而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在研制坦克时对这三大性能的优先次序排列是不同的。炮兵出身、有十多年战场经验的祝榆生,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基本设想是三大性能协调,火力优先,一定要抢占火力制高点。因此,第三代主战坦克主炮选择成为坦克设计的关键之一。

究竟选用哪种火炮,在研制过程中出现了争议,而且还不止一次。

起初,备选的坦克炮有三种,一种是从国外引进的120毫米口径炮,性能指标与西方主战坦克通用的120毫米坦克炮接近;一种是国产120毫米口径炮,当时已经基本成型,并且在反坦克装备上得到应用;还有一种是苏联主战坦克使用的125毫米口径炮。

非自主研发的引进坦克炮最先被一致排除。争论主要产生于另外两种坦克炮,核心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主炮口径。

120毫米口径炮是北约国家坦克普遍采用的,性能先进,被视为发展方向。但祝榆生力排众议,坚定地选择了125毫米滑膛炮。

在后来接受央视采访时,祝榆生这样解释:120炮确实性能不错,尤其是炮口动能和装药的匹配很好。但详细比较起来,125炮发展潜力更大。120炮,药室容积是9.8至9.9升;而125炮药室容积高达13.4升。大药室必然带来比120炮大得多的炮口动能。简单说,就是能打得更远、威力更大。

125毫米滑膛炮的选择很快达成共识,在现有国产120炮的基础上改型优化。随后就是紧锣密鼓的主炮攻关、相应口径的炮弹研制、新型观瞄系统、火控系统研发……

但是还没等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火炮系统成型,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那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了全新的战争模式和先进武器装备的威力,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也给研发中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带来了一片争议。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坦克部队的主力T-72,面对美国的M1A1坦克,毫无还手之力,一败涂地。苏制125毫米坦克炮完败于西方120毫米坦克炮,“125炮不行”的论断一时广为流传。

其实,伊拉克T-72坦克的惨败绝不仅仅是因为炮。它各项性能都落后,与美国的M1A1坦克对战根本就是不对称的。

对“125炮不行”最好的回应,就是让中国的125炮轰上几发。

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根本不是苏制125毫米坦克炮的复制品,而是一门完全新型的坦克炮。这门炮在进行设计寿命射击试验时,射弹数百发,精度依然没有变化。而苏制125毫米坦克炮只打了300发,炮膛就已经烧蚀了3.4毫米,精度下降明显。

这门炮的威力更是惊人。1991年第一台样车实弹打靶,在2000米的距离上,一炮就打穿了850毫米厚的钢板。

同样在2000米的距离上,美国M1A1坦克的测试穿甲能力为810毫米。中国兵器在坦克炮方面终于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不过,威力如此巨大的坦克炮,也有“威力不够”的时候。

最坚的盾

1997年,第三代坦克样车进行了实弹防护试验。项目组对着样车连续轰了14发105毫米穿甲弹,都没能打穿它的装甲。也就是说,二代坦克的坦克炮对这辆车无可奈何。

坦克研制有个有意思的“自相矛盾”实验。如果用三代坦克威力巨大的125炮,轰击自己的装甲,结果会怎样?这个实验当然不能真让两台坦克样车对轰,实际考察的是它面对第三代主战坦克时的防护能力。结果早有实验数据验证,加装反应装甲外挂防护后,即便是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125炮这个最锋利的矛,也刺不穿自己的盾。

坦克炮和装甲,是纠缠了上百年的矛盾。炮在不断增加着穿深,装甲在不断增加着厚度。不过,早在二战中,单纯的钢制装甲就已经达到了极限厚度——装甲越厚重量越大,造成坦克丧失机动性,也就失去了实战价值。

于是,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在坦克强国陆续出现,并在三代坦克上得到普遍应用。三代坦克的装甲防护,都是靠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构筑起来的,这是坦克的“生命保障”,因而,各国主战坦克的真实抗弹能力成为高度机密。

复合装甲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就是由多种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装甲,但具体做法都是各国的不传之秘。而我国的三代坦克立项时,国产的复合装甲仍在研究之中。

反应装甲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才出现。直到1985年,外国厂商上门推销,中国坦克设计者们才第一次见到反应装甲真容。

而这些现代坦克装甲的终极秘密,都在三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一一破解。非但如此,中国的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同样有很多独创之处。仅列举一些曾经的奖项,就能看出三代坦克打造了怎样的防护之盾。

1990年,“管壁效应”复合装甲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1993年,新型“双防”反应装甲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1997年,物理响应装甲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

三代坦克防护专项组负责人曹贺全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祝榆生总师。”祝榆生不但给三代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还细致入微地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曹贺全回忆,反应式装甲一般只在需要时安装,用螺栓连接到坦克的相应部位。有一次祝榆生见到他,询问还有没有快速安装和更换的办法,并建议试试黏接剂。专业搞坦克防护的曹贺全都没想到这招儿。他马上组织研制实验,真的造出了一种实用黏接剂,可以像胶水一样把反应装甲粘在坦克上,安装和更换极为便捷。

而装甲,只是三代坦克防护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层次。坦克是“陆战之王”,但是在战场上,也是几乎所有重武器都瞄准的“众矢之的”。坦克的防护,要防的远不止对手的坦克,还有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飞机、直升机……

在祝榆生的系统设计中,给三代坦克布置了有形或无形的五层防护。

第一层,难以被发现。

三代坦克坚持了外形低矮的设计原则,比美国的M1低20厘米,比德国的豹Ⅱ低了40厘米。这就让中国的三代坦克正面投影面积更小,减少被发现和命中的几率。

第二层,难以被捕捉。三代坦克部署了压制观瞄系统。这是中国坦克首创的技术,能够让对手无法瞄准射击。

第三层,难以被击中。三代坦克采用了激光告警,并能够对来袭的反坦克导弹实施干扰。

第四层,难以被击穿,即多层次的装甲防护。

第五层,降低被毁伤的损失。三代坦克具有“三防装置”,以及内部灭火抑爆装置,并设置了逃生窗口。

有些许遗憾的是,在三代坦克的设计中,极具前瞻性地启动了坦克主动防御系统研究,而且实验样品已经接近成功,但还是没能赶上三代坦克定型这班车。

坦克主动防御系统主要针对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是能够自动捕捉来袭导弹,并将其毁伤于安全范围之外的先进装备。国外虽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主动防护系统的概念,但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有实质进展,最近几年才有成品装备出现。中国坦克的超近反导系统是在2017年公开亮相,相信已经在最新型的坦克上得到了应用。

中国坦克,中国心

三代坦克上安装的许多新型技术,比如压制观瞄、激光辅助通讯以及敌我识别等,在设计之初,往往都还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设想。

“说实话,当时我们觉得是花架子,将信将疑。”总参装甲兵局原总工程师姚神宝说,但最后从资料上看到的技术指标,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据统计,99式坦克采用新设计部件达到近90%,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些新设计部件,这些科技感十足的设备名称,标明的功能和指标,绝大多数都能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一较高下。只有一个例外——发动机。

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发动机,本就是一种高新技术密集的产品,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研设计能力,还与工业基础、制造技术、高新材料等诸多技术水平紧密相关。西方坦克强国,都有着两百年工业化底蕴和上百年的发动机设计、制造历史。同它们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工业化的底子还是太薄了。

坦克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发动机展开的,发动机就是坦克的心脏。一个常识性的原则是“大马拉大车”。马有多大,决定了车有多大,然后才能考虑车能跑多快,能装多厚的装甲,能承载多大的火炮……

西方国家的主流三代坦克的发动机,多以德国豹Ⅱ为参照,功率都是1103千瓦,是不折不扣的“大马”。

而我国三代坦克立项时,能生产的坦克发动机最大功率是427千瓦,仅是豹Ⅱ坦克发动机的39%。这还是用了16年的时间,在59式的382千瓦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挖潜出来的。正在研制的二代坦克发动机,功率537千瓦,还不到豹Ⅱ的一半,十多年没能定型。三代坦克发动机要提升的指标更多,谈何容易。

祝榆生也犯了难。

其实,解决发动机的“短板”有一个简单的途径——引进国外型号。事实上,三代坦克研制期间,就有西方厂家来华推销过。那种发动机的性能数据十分亮眼,但也有缺陷,一是贵,二是体积太大,要想装下它,三代坦克的体积必须大幅度增加。

进口发动机的方案最终被否定。三代坦克是未来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它的核心部件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的坦克,就是要有中国的心脏。

摆在祝榆生面前的,有两种发动机设计思路。

一种相对容易,也是坦克发动机厂正在进行的工作,在537千瓦发动机的研制中继续挖潜。当时已经造出了一台性能样机,功率达到705千瓦,接近了三代坦克发动机设计的低指标。但是,这种发动机仍是脱胎于最早的59式坦克发动机,固有缺点无法改变,而且,705千瓦几乎就是其性能极限了。

这种发动机被祝榆生果断放弃。

另一种思路由兵器工业部发动机研究所提出。他们曾以赶超豹Ⅱ坦克发动机为目标,预研过一个涡轮增压加中冷技术的150毫米柴油机方案,简称150HB。但当时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都不能满足,方案被搁置。这次“旧事重提”,而且加上了一个更为大胆,也更符合中国三代坦克需要的设想——兼具苏式坦克发动机的高紧凑性和西方坦克的高动力性。

想兼得苏式和西方两种发动机的优势,难度极大。但是发动机研究所这次没想一步登天赶超豹Ⅱ,三代坦克发动机设计的高指标是883千瓦,实现这个目标并非不可能。

最终,150HB方案成为三代坦克发动机的攻坚方向。

1990年11月,第一台150HB方案初样机制成,功率达到了883千瓦。到1999年11月完成定型试验,150HB共研制了33台样机,累计运行约12100摩托小时,基本满足了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150HB的成功研制,给中国的三代坦克装上了中国心。只是,它的功率还是弱了些,比豹Ⅱ要低五分之一。

不过,这个单项的“短板”却被“系统取胜”完全弥补了。

坦克的机动性不能只看发动机功率,而要看吨功率,也就是发动机功率和车重的比值。

在三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祝榆生始终严格控制坦克重量。定型的99式坦克战斗全重远小于M1A1和豹Ⅱ,只有50吨。它的吨功率与豹Ⅱ相当。99式的最大公路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0~32千米/小时加速时间为12秒,机动性不比其它三代主战坦克差。

而且,150HB后续还表现出了巨大潜力和良好的拓展性,衍生出6缸机、8缸机、12缸机等多种型号,高功率版本已经超过了1100千瓦。不但99式坦克的改进型在用,新型的步兵战车、自行榴弹炮、装甲突击车等装甲车辆都装着这颗“中国心”。

国庆阅兵展雄姿

1991年7月,三代坦克第一台动态模拟试验车在坦克厂出车,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出席仪式,并为这辆对中国军队意义非凡的坦克剪了彩。

中国的三代主战坦克第一次从图纸变成了现实。这辆坦克最初的模样还很简单,只是配齐了坦克的基本要素:装甲、火炮、发动机。副总师王哲荣在试验车旁介绍坦克性能,言语中满是自豪:“它的动力性能已经与豹Ⅱ相当,它的坦克炮比俄罗斯的强。”

演示试验开始,这辆坦克在起伏的路面上飞驰,越断墙,跨堑壕,纵横驰骋。

一辆靶车在试验场另一端快速行驶着,试验车速度不减,炮口始终追着靶车移动,一声炮响,靶后冒起一股烟柱。行进间对移动目标射击,这是中国坦克的第一次。

火炮威力试验,一发穿甲弹从125坦克炮中呼啸而出,直接击穿2000米外的靶板。王哲荣用测试穿甲深度的标尺测量射击效果。眼看标尺几乎整根没入钢板上的弹孔,刘华清拍着王哲荣的肩膀喊:“你们盖了帽儿啦!”

随后,在刘华清的推荐下,这辆试验状态的坦克参加了1991年华北军演,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了演示汇报。

一辆基本状态的三代坦克试验车,就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大力赞扬。这还不够,随后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或配件研发成功,陆续安装到这辆坦克上,反应装甲,压制观瞄系统,敌我识别装置……最终成了一辆“完整版”的三代坦克。

1996年底,4辆三代坦克定型试验车交付,三代坦克进入定型试验阶段。第二年年底,这批坦克正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进行寒区试验的时候,兵器工业总公司接到通知,三代坦克将参加1999年国庆阅兵,壮国威,壮军威。

只是,这时候的三代坦克还没有最后定型,还没有进入生产阶段。坦克厂加班加点,在1999年3月完成了12辆坦克阅兵车的生产,开始训练。

参加阅兵的坦克,容不得半点差池。可是第一批次的产品,往往最容易出现问题,更何况这时候的三代坦克技术状态还没有冻结,坦克厂的生产其实是试制。坦克设计者和生产厂都倍感压力。

怕什么来什么。坦克阅兵车交付没多久,祝榆生就接到坦克故障的电话,他马上派副总师王哲荣去现场处理。

王哲荣到了阅兵村,一问之下也是一身冷汗:坦克不能在指定地点转向。再问哪些坦克有问题,得到“12辆车有这个情况”的回答,王哲荣又有底了,12辆坦克不可能同时出现同样的问题,估计是操作不当。果然,是坦克驾驶员还不习惯最新型坦克的操作和动力,造成坦克转向不准。

王哲荣亲自驾驶示范,讲解驾驶要领,问题马上解决了。虚惊一场。

199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碧空如洗,红旗猎猎,50周年国庆阅兵开始。

三军列阵,铁甲生辉。

徒步方队之后,机械化方队隆隆驶来。打头的是二代坦克88式,“准三代”的96式紧随其后。三代坦克压轴出场,高昂的炮口,雄壮的身姿,如群山列阵,似波涛奔腾,尽显“陆战之王”的威武。

这是中国第三代坦克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它们在天安门前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天安门前向世界展示雄姿。

按照中国坦克的命名惯例,中国第三代坦克定名“99式坦克”。

99式坦克横空出世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外军事专家无不惊叹,中国的主战坦克从此进入了世界坦克第一方阵。

当然,这只是99式主战坦克的起点。如今,99式三代坦克已衍生出多种改进型,在信息化、夜战系统、防护系统、火控系统、激光对抗系统等方面,99式后续的改良型号紧跟发展步伐,继续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99式坦克研制成功后,作为最有资格站在聚光灯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却选择功成身退。

名利之于祝榆生,轻如浮云。

他有很多荣誉称号和头衔,自我介绍却只说:“我是一个老兵。”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20年里,除了退休金,祝榆生没有拿过任何报酬。

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20万元奖金和每月4000元的专家补贴,他分文不取:“新型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年轻人比我更需要鼓励和荣誉。”

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李春明,是祝榆生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祝榆生病重,李春明去看望他,老人还说,第一、二代坦克是仿制的,第三代终于实现自主研制,坦克技术实现跨越要靠你们了……

2014年10月23日,96岁的祝榆生走到人生最后时刻。弥留之际,他跟女儿交代,最后一次交了3万元特殊党费。

参考资料:《祝榆生 誓将一生献给党》《军工记忆》《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老骥伏枥铸魂军工》《传奇总师:一切献给党》《托举起“中国战车”的梦想》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董少东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
    记者 董少东
    2022-11-29 06:54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