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343米,宽5米的雨儿胡同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2019年,首开房地集团旗下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的设计师们沿着北京城的脊梁,对古建、四合院栖身的雨儿胡同进行了有规划、系统性的治理。
雨儿胡同30号院是清代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所在地,院内共有南中北三排房。历经数十年风雨变迁,30号院内变得空间逼仄,各种私搭乱建随处可见。
首开古建设计师张越和团队一起配合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整体要求,将外迁居民留下的腾空房重新设计,引入新居民、新元素,并优先用于公共服务和文化交流空间。“面对充满历史底蕴的院落,设计师要做的绝不是创作家,而是‘翻译家’。”张越说,自己和设计团队从收集历史信息开始,从胡同到院子,找来了从清朝乾隆年间至2017年不同时期的七张历史地图进行比对,过程中生怕错漏了一点信息。
“但凡有居民腾出老房子,我们都希望按照原貌去修复。”雨儿胡同30号院的设计负责人李小龙说,哪怕门楼上的一个经典的砖雕木雕,只要能看出历史信息和痕迹,能保留的就一定尽全力保留。
资料显示,历史上雨儿胡同30号院中有影壁,但如今却已无迹可寻。因此,首开的古建设计团队充分参考周边的影壁样式作为设计依据,按传统四合院中常规影壁位置重建影壁,展示建筑文化。“最终30号院内设计的影壁为花瓦脊独立影壁,方砖做影壁心。”李小龙介绍说,除了影壁外,30号院内的门窗设计也颇有讲究。“院内的建筑门均为门连窗形式,而窗户则为类夹杆条玻璃屉形式。改造后的院落外观依旧保有古建筑独特的风韵,内里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
考虑到院子的“共生”功能,首开的古建设计师们还将30号院中腾退居民的房屋规划成了“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及“琢玉学堂”五个公共空间,不仅便于街坊们读书、看报、议事及日常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还让人们在这个“共生空间”中找到了更多来自生活的获得感。
现如今,雨儿胡同25号院内青砖灰瓦,透过红门绿格窗向外望,还能看到错落有致的屋檐线;院门旁,则摆着一对抱鼓石的门当。可改造前,25号院里一共住着五户人,院里通道窄,日常生活很不方便。
“我们要做的是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修旧如旧’,帮助居民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首开古建设计师介绍,雨儿胡同25号院是按照原格局、原面积、原高度保留历史信息并进行设计。改造后,25号院里留住的两户居民家有了独立厕所,腾退出来的房间也安上了灶台等厨房设施。
一位位首开古建设计师的信念和责任,让雨儿胡同的若干院落有机会延续城市生命力,在功能与生活的交融中营造了更高品质的空间。
(原标题:空间的重生 是对生活的礼赞)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鑫宇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