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京腔”该不该进课堂 听小学生怎么说

2016-06-30 12:00 作者 TF006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日前发布,据悉,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披露,鉴于北京中学生对北京话的认知和使用“日渐式微”,本市将探索“北京话进入中小学生的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并以这种方式进行保护”。今年9月1日开学前,整部报告将正式出版发行。北京话亦即俗称的京腔,京腔为何会“日渐式微”?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近年来,京剧进课堂、书法进课堂等等都曾热闹一时,以老北京方言为特色的“京腔儿”到底该不该进中小学课堂?今天,我们不妨听听中学生是怎么看的……

作者 小学生


 

13_调整大小

没了“京腔” 我们到哪里寻根儿

杨家祺(17岁)

“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儿……”只要在北京上过小学的人,一定听过或唱过这首童谣。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哪位颇具才华的“小豆包”编出来的,后来才发现它早就存在,是校园里流传的为数不多的老北京童谣。是啊,近年中小学校园里的“京腔儿”日渐式微、难觅踪影。因此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提倡京腔进校园是非常有意义的。
“京腔儿”可以增长中小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们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之上的语言的了解和热爱。“京腔儿”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敬语”和“儿化”音。无处不在的“走了您呐!”、“吃了您呐!”让被称呼的人总是心生温暖;后缀的“儿”音则给人的感觉是既生动又俏皮。例如“发小儿”、“家雀儿”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小小子儿坐门墩”里的“小小子儿”充分表达出小孩子的俏皮可爱。北京话还爱用俚语,如“明人不做暗事”、“好汉不吃眼前亏”、“盲人骑瞎马”等很多历史上形成的俚语,被北京人巧妙地糅入日常生活,使得我们的北京话既文雅又通俗。

北京话是一座精神宝库。她饱含着一代代老北京人的生活智慧、彰显着老北京人的性格与情怀。北京人宽容、豁达、幽默,“遛儿早儿”、“抖机灵”、“逗闷子”、“麻溜的”等词语,都凸显着平和宽厚、风趣幽默。胡同中几家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相互帮衬,才能相处和谐。比如谁家两口子吵架,进来劝架的便会先来一句:“呦,这话怎么说的,您这可真是饭馆的菜——老炒(吵)着呀!”就这一句话,吵架的两位就都能逗乐了。又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说小孩子淘气,坐在黄包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这是多么生动幽默的比喻!学习北京话能增长智慧,帮助你巧妙地化解矛盾、让你豁达幽默地对待生活。

“京腔儿”进校园有助于提升作为北京人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对“京味儿”文化的传承产生深远影响。当孩子们发现“谱儿、糟践、嘀咕”等耳熟能详的词语竟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发现北京话这样生动活泼、富有魅力、具有文化底蕴时,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语言文化,为自己是北京人而骄傲。

“京腔儿”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比方说阅读京派作家的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还可以拍一些市井生活的纪录片为学生播放……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京腔京韵能让北京的中小学校园活跃起来。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不论他们在东南西北、海角天涯,都能顺着浓浓的京腔京韵找到自己的“根”,更好地飞翔!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1999年3月,现就读于北师大二附中高二(9)班。

分享到

这50个细节是北京人的日常 每条都戳中了心窝子

北京人“京腔” 其实来源于戏曲 迟重瑞是“京腔十三绝”后人

品味那些熟悉的京腔儿

APEC假期北京人扎堆江浙游 酒店餐馆全是京腔儿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