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被评中国原创话剧精品 幽默却带出悲剧色彩
2016年1月19日讯,2016年开年看的第一出戏,竟然是一个惊喜。
青蛙剧组
这么一出默默无闻的小剧场戏剧,是近年来中国戏剧舞台上鲜见的高水准原创作品。话剧《青蛙》,在自我膨胀与互相吹嘘的话剧界,是一个微弱但精彩的另类。此戏不带任何时髦的剧场效果与脱离时代的自恋,创作者也没有打算顺应潮流——操纵观众的喜怒哀乐,他们坚持对这个世界发出思考,对我们人类提出质疑。这样的创作态度,本应是创作的本质,却在如今花招与名利为主流的戏剧舞台上,变成了奢望。小剧场话剧《青蛙》,其实就是一只早已失去了池塘,还在坚持不被捉了水煮的青蛙!
剧本台词中充满了幽默,而幽默的味道一出来,却带出了悲剧的色彩。你像是在看笼中鸟们嘚嘚,同时你看到了笼外的危机正在涌来。《青蛙》并不是一出仅仅讲述环境问题的戏剧。你看台上那几个理发的与被理的,那个明明疲倦但不停地、无目的要远行的人,那个看似近乎干枯了的,却还希望在语言中抓住最后一丝女性直觉的女人,他们周而复始地在自己的日子里打转,说同样的话,走固定的路线,度过同样时间刻度的每一天。你看着他们,你会感到恐怖,因为他们如此无聊让人厌烦,但这无聊我们如此熟悉。舞台上的他们,在无聊中慢慢被淹没,而一路吸霾而来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失去的家园、梦想、生活和时间,也是被这无聊淹没的,淹没了未来的不是环境,不是世界大同,而是我们自己。
舞美和灯光尤为出色,遥远并虚幻的水塘,像监狱一般的灯光与环境设计,纱幕投影上那些腾升的桌椅幻象,都是非常精彩的设计。服装与造型上,可以看出创作者们花了不少心思,在造型上模糊人物性格与年代,试图形成一种具有概念意义的设计。不过,整体效果略显累赘,感觉用力过猛。风格上也有些不大统一,两位男演员的造型过于现实和具体,两位女演员的造型显得膨胀。
《青蛙》一共三幕,主要聊的是一个理发馆里,理发师和理发的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在言语之间埋下了很多俏皮的感觉,很多看似废话却需要通过语言节奏才能表现出来无聊感与荒诞性。这三幕有不少重复的台词,如果表演得当,观众是可以感觉到这些重复内容背后所孕育的情绪,恐慌、怀疑、胆怯和无望,这些情绪应该是递进的。从目前的表演节奏上来看,他们的表演情绪是片段的,无节奏在重复。他们更多地关注在此时此刻的表演状态上,从而失去了全剧整体节奏——从幽默气质到悲剧性散发。
两位男演员,他们稳重地等待着世界毁灭,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在表演中一直在寻找人物的感觉和定位。于是,一出荒诞戏,变成了一出有些说教味道的寓言戏。幸亏台词的精彩,救了他们。台上“唯一”的女人,可以看出她是非常好的演员。只是她变幻莫测的表演方式,过于跳跃,打乱了她这个角色的特点,削弱了角色本身的荒诞性。她如果坚持一种表演形式,这个角色的悲剧感才会越来越浓地散发在台上。
远行者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我建议如果她能够在表演上去除掉一些对话感,让她的“远行”成为一种孤独的表演,也就是说,不要试图去跟任何人交流,因为这位远行者并不是来交流的,她是外来的,她是坏消息,她是无去无从的,与台上所有人都不同。
演员们定位的模糊,其实是需要导演心理定位的精准。荒诞戏剧确实很难演,对于习惯了分析人物、分析情绪的我国演员来说,要走出自己习惯的套路,是非常艰难的改变。开口说的每一句台词,不知道从哪儿下嘴,不知道说到何方,这种痛苦,演员自身解决不了,必须是导演利用演员特点进行疏导。从目前演出来看,演员们自身的惯性与导演对角色定位思考的不确定性,在台上彼此牵制,削弱了荒诞戏剧的特性。另外,总共出场没几次的海豹,儿童化的装扮,破坏了全剧气质,没有太多意义,有添足之感。
尽管如此,我依然喜欢这个创作严谨的戏。我要对全戏所呈现出来的思考表达敬意!同是生活在雾霾苍穹下,与其抱怨骂街编打油诗,不如去看《青蛙》。要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了,但戏剧为我们提供了冷静的思考,思考也许会改变我们的行为,至少可以阻止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王雨晨摄 北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