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娱乐艺评

古典乐应该怎么听 审美要放松一点点

2016-01-14 12:00 网络 TF006

2016年1月14日讯,有一阵子很喜欢听古典音乐会,每有国外著名乐团来京,总不愿放过。但如今回想,那段“发烧友”的日子有时候也挺纠结。看演出前,总得提醒自己,晚餐可别吃辛辣的食物;出门时多在镜子面前端详一番也是规定动作。如果与一位不常听音乐会的朋友同行,还得很有技巧地叮嘱人家,别拿手机拍照,不要在乐曲中间随便鼓掌……不愿出洋相,又不愿伤面子,这事挺累。

£¨ÎÄ»¯£©£¨2£©Î÷Ñó¹ÅµäÀÖ×àÏì¹Ê¹¬²©ÎïÔº

西洋古典乐奏响故宫博物院

我得承认,听音乐会分神的时候也常有,瞄瞄周围,每每看到一些观众,不但不能正襟危坐,反而如坐针毡时,都会觉得附庸风雅真不是件轻松的事。

听古典音乐会,穿着得体、举止文雅是观众的标配,你可理解为这是对古典音乐强大传统的尊重。但现实中,围绕古典音乐,常常弥漫着一种尊敬到奉承的气氛,稍留心就能发现,没有一个艺术领域像古典音乐一样,将“大师”滥用到俗气的地步——在指挥和演奏家前不冠以一个“大师”的头衔,总显得不够庄重和严肃,其实这件事本身就挺不严肃的。

突然反思古典音乐是不是被有意无意拔高过了头,是因为前些天看了一场“很不严肃”的古典音乐会。这场名为《永恒的旋律》,由古典音乐家领衔的全息多媒体新年音乐会,现场热闹欢快的气氛挺让人意外。全息视频技术配古典音乐家现场演奏,真假虚实,演奏家们一会儿在场上斗琴,一转眼就到了观众席上,像变魔术一般。看到这一幕,台下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们也不再矜持了,跟着使劲鼓掌。曲目都是大家熟悉的,有《野蜂飞舞》等古典名曲,也有《加勒比海盗》等电影经典配乐,想来观众热烈也是因为这些曲目一点不生涩,耳熟能详所以才有带入感。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音乐家们竟用古典乐器演奏起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名曲,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轮番上场,一阵对拉,竟别有一番风味。3D全息技术还让杰克逊“复活”,在舞台上跟乐手们一起high。整场演出如果再加上弹幕,相信就跟90后年轻一代完全接轨了。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因为场地、音效等原因,演出效果出未必完美,但轻松快乐的氛围倒真是应了贺岁的景。演奏家在台上自然松弛地发挥,拉到高兴时,“人来疯”的劲儿,像是开演唱会的流行歌星。演出结束,才仔细看了演奏家的介绍,像张精冶等都是获得过国际大奖的古典音乐家。或许严肃音乐家的内心也渴望着从拘谨的日常中暂时“逃逸”,所以才会有现场狂欢般的热闹场景。

古典音乐几百年来锤炼出一套严谨坚实的传统,甚至强大到无以颠覆,但对今天的听众来说,它的功能或许可稍作改良,比如从严肃的欣赏扩展到轻松的娱乐,就像上述那场全息音乐会一样——引入新技术吸引年轻人,同时让古典音乐家主动放下身段,多些即兴、多些与观众的互动。实际上,这不仅不是对传统的挑战,而恰恰是对传统的回归——今天很多古典名曲,不过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罢了,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娱乐,各种传世舞曲概莫能外。

当然正如一切传统艺术保鲜的最好办法,不是把它供在神坛上专供膜拜,而应该让它尽可能地适应今人的审美。如果古典乐也能偶尔脱下严肃的外套,换上便装,走出音乐厅,外面或许也有另一番风光。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五月天鸟巢连开三天演唱会,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京上演

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来京 高度评价中国观众还想把音乐厅“搬走”

陈其钢新作《江城子》迎世界首演 歌曲有着鲜明中国文化烙印

国交音乐家男高音歌唱家张天甫深圳唱响“爱在中国”

艾拉·马利肯讲述“魔琴”传奇 一场古典与摇滚的狂野穿越

醇享古典集萃而发 国家大剧院邀您聆听古典盛宴

从绘本里学传统文化 《熊亮·中国绘本》年末上市

儿童歌剧《阿凡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音乐里听传说

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没有体验不足以谈远方

《红色护卫》打造最青春长征路

叶广芩“老舍之后京味文学领军人物” 看她笔下古都文化

古罗马遗迹 打捞记忆中那座“迷失的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