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热点网摘

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萤火虫祖先:发光可能是为了防御和自保

2021-01-28 10:23 北晚新视觉综合 u020

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捷克、英国古生物学者近日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一种原始的萤火虫祖先:白垩光萤科(Cretophengodidae)昆虫。与现在多数萤火虫为求爱而发光不同,这种萤火虫“老祖宗”发光可能是为了防御和自保。

资料图 新华社发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蔡晨阳介绍,科研团队共研究了2万多块琥珀化石,从中发现1枚保存较完好的萤火虫“老祖宗”雄虫标本。这种远古昆虫体长7毫米左右,前端长着一对长长的、有分枝的触角。与现在相似类群的萤火虫比,它眼睛更大,头部更加前伸,身体也更加柔软。更特别的是,现在萤火虫的发光部位位于腹部末端,而这种远古虫子发光部位则更加靠前,位于腹部前端。

“通过与现代相似类群萤火虫的比较,我们推测,这些萤火虫‘老祖宗’发光并不是为了求偶,而是为了抵御蚂蚁、青蛙、早期鸟类等捕食者的攻击。”蔡晨阳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

延伸阅读

萤火虫启迪人类发明 荧光灯大大提高能源使用率

在科学家眼中,萤火虫是启迪发明的灵感所在。别看萤火虫不起眼,它在发光、医学、防疫、环保等很多领域都有科学应用价值。

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是遗传工程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门对象。不同于其它的光会伴生出热量的损耗,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其温度不超过0.001℃,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早在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到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了荧光灯,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其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生物发光领域是这两年在国外渐渐兴起的科研热点,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生物发光领域的3位科学家。

最近,研究人员对萤火虫发光器进行研究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随后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了二极管(LED)设计中,制作出了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研究人员估计,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之内应用在LED生产中,为人类节约更多能源。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以其具有易检测、敏感及对人体无毒等优点,在基因工程中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利用萤火虫的基因不但做到了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在生物防疫和生态环境领域,萤火虫也担负着重要角色。萤火虫是血吸虫病的克星,因为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还是环境好坏的指示物种,其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原标题: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萤火虫祖先)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新华网、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tf020

分享到

女子收拾父亲遗物发现床底神秘木盒,打开后民警都吓一大跳

欧舒丹美国分公司申请破产,对中国市场有影响吗?

黑龙江新增28例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

江苏溧阳通报水泥厂职工死亡事故,详情披露! 要求企业就不当行为道歉

紧急!直升机接力送重症边防战士就医,网友:生命至上

新华社追问“敦煌毁林案”:13300亩还是6000亩?有图有真相

江苏溧阳通报水泥厂职工死亡事故:涉事车间停产整顿,向家属赔礼道歉

妻子脑溢血,丈夫想起买了十年的重疾险,保险公司却说:不予赔付!

拽头狂砸!四川一男子搓电梯按键阻止旁人用,突然暴起袭击同乘女性

陕西一高三女生坠楼身亡,父亲:后悔女儿说被欺负时劝她要想开点

8.0版,微信黄脸表情会动了!可扔 “炸弹”、发送“烟花”

央视网评“掌掴书记”被免职:但愿警醒霸王官

死刑!“南医大女生被杀案”二审维持原判

身残志坚!暖心坚守40年,维修部里诞生一位“通州榜样”

挑战“泼水成冰”,真不是在哪儿都行!

拼多多员工离世事件进展:在家时买好回沪机票 事发前刚转正

拼多多通报员工谭某林于长沙家中自杀离世,公司表示深切哀悼并将做好善后工作

没电子眼也跑不了!北京市交管局:重型货车等靠GPS就能罚

北京西单有家“黑暗”餐厅,视障员工做您的“黑暗体验”引导员

北京33个“碰瓷”人被刑拘!警方提醒:出了事儿打122,别“私了”

山东男子回家探亲离别时爸妈送重礼,打开轿车后备箱发现一头活猪

最新判断!张伯礼预计河北疫情月底出现拐点,呼吁就地过年

“我错了” 出租车司机自扇耳光,因害怕被投诉?官方回应了

孙女阻拦爷爷闯红灯未果俩人被撞,监控记录揪心一幕,网友看法不一

“现实版樊胜美”上热搜,人们为何愤怒?新华网:都什么年代了还重男轻女

“郑爽事件”波及银行,如何走好文化金融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