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司机培训用上VR设备,但把大公交开稳还得“用心”

2020-09-02 14:10 北京晚报 TF019

遇到紧急情况的公交车,踩油门是车身颤动,一脚刹车乘客却是前摇后晃。说起现在的公交车,不少乘客有着切身的体会……如今车自动化程度高了,驾驶员安全培训也用上了VR设备。但是,记者体验中发现,再先进的科技手段,也不能完全替代司售人员,就像一脚既平稳,又让乘客感到舒适的“刹车”,就不是高科技能够解决的。

VR设备培训让年轻司机一朝感受数年的经验。

体验

用上VR 一朝熟悉数年经验

“坐上面真晕啊……”在位于龙潭公园公交场站内的北京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安全教育体验培训中心,驾驶员冯淳正在使用VR设备体验酒驾,坐上没两分钟,他就“撞了树”。接着,车身一阵剧烈抖动。

在近200平方米的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屏幕,每块屏幕上都用红色字体标明了用途。眼前这台体验酒驾的VR设备,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一应俱全,驾驶操作仪表盘也与公交电车的一样。

记者随即也坐进模拟驾驶舱。

起步后,VR眼镜中路边的景物逐渐飘忽不定,眼前的视线越来越模糊,即便使劲眨眼也看不清路了。没过几秒,头也有点晕了。虽然双手紧紧抓着方向盘,还是越了黄线,撞上了对面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摘下VR眼镜,记者已是一身冷汗。

培训中心里不光能体验酒驾等极端情形,8大区域6大主题,能模拟日常驾驶中极易发生的情景,如路口、进出站、限速“关卡”,驾驶员要灵活应对行人闯红灯、电动车突然窜出等存在安全风险的情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系统还会全景回放事故发生的过程,分析事故原因。

“用VR技术模拟雨、雪、雾天气中的道路安全隐患,考验驾驶员在山路、砂石路、坡道上的行车技巧已不是什么难事儿。”培训中心讲解员张云超说。

以往这些经验可能需要驾驶员十年八年才能摸索出来,但是通过VR设备的助力,在短短一天内就能形成印象,比实际上路更省时省力。

连续几天的走访中发现,培训中心大量应用的高智能技术,只是高科技支撑公交服务系统的一个缩影,从购票、登车,到报站停车……近年来,包括VR在内的技术正一点点渗透到运行服务的各个环节。

细节

减速踩三脚 缓行3米再加油

一脚平稳的刹车,老司机孙琦峰就摸索了20年。

俗话说“没有一件武器是可以包打天下的!”提高驾驶技术可以借助科技手段,但把车开得又快又稳,要是只依靠高科技,就会在细节上让乘客感到不舒服。就说一个小小的刹车起步吧!减速踩三脚,缓行3米再加油……这样的安全平稳技术,可是一个老司机二十多年切身的经验。

“怎么开车的?”随着81路公交的一个紧急刹车,车厢中站立的李女士一下冲到了前面,虽然没有摔倒,却一脚踩到了另一位乘客。一位老年乘客实在忍不下去了,对着驾驶员就是一通埋怨。

一脚油门车身乱颤、遇到刹车全员漂移,拐弯都成了不倒翁……说起公交驾驶员开车猛,不少乘客都有体会,甚至身上挂了彩,手机摔碎了屏……有着二十多年驾驶经验、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特9路公交驾驶员孙琦峰就绝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

“50米并线,停稳2秒再开门,上车3秒再起车”这是行规,但孙琦峰对自己的要求可比这严多了,尤其是对“稳”的追求近乎严苛。他开的公交车上总放着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出一趟车,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让杯子里的水流出一滴。这样稳的标准,他坚持了20年。

“科技再高,硬件再好,也不能离开人……”在孙琦峰看来,对于乘客来说,舒适的平稳与踩刹车的技巧息息相关。

“电车还好,刹车同时切断了动力,但天然气车就算踩了刹车仍有动力输出,如果一脚刹车闷死,车盘下的减震会对动力施压,从而导致车厢晃动,所以踩下去后需要抬一下再踩,从进站、减速到停车至少要踩三脚,力度也需要经验来控制。” 孙琦峰说这叫磨刹车,在“踩抬踩”中把动力给卸了,车才能稳稳停下。起步时,先松开刹车后,让车缓缓滑行两三米后,再加油……“别看这几个小动作,乘客感到平缓的同时,又可以意识到车要开了,得抓紧扶手。”孙琦峰说,能做到不踩刹车才是行车过程中最稳的方法。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跑到路口用手机视频记录随时窜出的私家车,还感受不同交通工具遇到公交车时造成的影响。

除了预判路况,公交司机也要关注乘客动态。孙琦峰会轻按下喇叭来提醒没扶扶手的乘客。

“如今的公交车,有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减轻了司售的工作,也方便了乘客。但像刹车起步中,要做到安全平稳的细节服务,还得靠人,得用心。”孙琦峰说。

故事

一句“吆喝”也可能吓退小偷

清晨5点,北京市劳模110路公交驾驶员王崢已抵达柳芳公交场站为早班车做准备。换上水蓝色工作服,不允许身上有一个褶,擦亮皮鞋,清清嗓子,登车启程,十几年如一日。

随着车辆缓缓停靠在站台边,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迈上了车,可就在刷卡时手一滑把公交卡弄掉了,就在她一蹲一起这几秒钟的时间,王崢做了一个暖心的动作,只见他用手捂住了读卡机的棱角,防止这位乘客捡了卡起身时狠狠撞到头。在王崢看来,驾驶员不仅仅是开车的,还要如此照顾乘客。当这个小小举动被女孩发现,她直言被暖到了,还特意发了条朋友圈,引来无数人点赞。

从车上抱下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末班车多等5分钟接上下晚自习的学生,等等后视镜里奔跑的乘客,把公交车变救护车,甚至变成警车扭送小偷至公安局……这些都是王崢的亲身经历,他甚至吆喝一声“往里边走走啊!带好随身物品”是为了提示被贼盯上的乘客。

作为公交驾驶员的王崢,不光守着公交车上这“一亩三分地”,他还不断输出来自这个城市的善良。“那是个雨天,我看到一位老人推着轮椅在雨中急行,在征得乘客同意后,我便下了车,去给老人送雨伞!回来时乘客们一个个都鼓掌称赞!”王崢对这份职业的理解是:公交车是移动着的城市印象,传递了一个城市的友善和性格,传递着这个城市的正能量,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

业内发声

温馨服务主角仍然是司售

“不可否认,技术尤其是虚拟、高智能技术的介入对提高公共交通领域的服务性、便捷性所起的作用是颠覆性的。” 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投资促进委员会高级分析师袁钰说,像无人购票、智能报站,尤其是5G公交,甚至是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把人们的想象变为了现实。

同时,袁钰认为,技术所赋予的终究是有形的服务,是在相关固定的环境和程序中实现的,它们所解决的是普遍性大众化的问题,但针对复杂多变的路况,以及成千上万的个体需求,技术的短板也显现出来。“尤其是涉及更深层次的情感世界的服务,或者细微的感受,诸如搀扶等都是技术难以做到的。”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朱涛认为,正如此前老司机孙琦峰所说,一个刹车,他要通过适应行车中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千百次的试行当中,摸索出一套个人的经验才能完成。这种感受型的经验,几乎不可能做到程式化的模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技术的支撑或许可以无限接近,但是不可能完全替代。

“在公共服务中,像搀扶、急救、危情提示……这类只能靠人为来实现的现象很多,因此,技术在服务领域中只是辅助,人才是服务的主角。”朱涛说。

(原标题:车高级了,培训现代化了,但路上稳吗?把大公交开稳当得“用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曲经纬 文并摄

流程编辑:TF019

分享到

香山红叶观赏高峰期,途经植物园南门7条公交线甩站

下周二起北京新开调整11条公交线,回龙观再添一条专线

同站不同名,异地反而同名?北京经开区将规范公交站名

服贸会期间,北京这些公交线路将采取临时绕行措施

配合望京西枢纽站建设,北京三条公交线路调整

9月1日首车起,北京公交早晚高峰加车3500车次

@司机乘客,走高速公交线路全面整治不系安全带,交警将上车抽查

做好开学保障,北京公交9月1日起早晚高峰加车3500车次

下周北京房山新开公交F81路,方便良乡、长阳地区乘客出行

北京20条公交线停驶甩站,4条燕郊进京公交甩站

北京“定制公交”拍了拍你:这里有一条定制线路等待查看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