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从靠水吃水到保水致富,密云水库移民后代转产转业守护净水

2020-09-01 13:50 北京晚报 TF017

“我们那个老村就在两座山中间大坝的西侧,叫老后山。想吃鱼吃鱼、想抓虾抓虾,种啥长啥。”对于1960年出生的王克林来说,库水下的老家是没有记忆的,但从父母的念叨中,老村的样貌依然鲜活。

姓名:王克林 年龄:60岁 “水库移民”后代 王海欣 摄

在尖岩村老一辈人眼里,靠着白河的老村是地道的“鱼米之乡”,但水患却是个大问题。洪水泛滥的时候,连屋都能冲垮。1958年,国家启动密云水库建设。老尖岩村正在水库中心区,须举村搬迁。“国家说让搬就搬,全村老少没有一句怨言。”王克林的父辈拖家带口搬离了故乡。

“父亲说,那年八月十五前后,就一个月时间,我们村100来户、400多口人,全迁到了6里地外的北白岩村。”老尖岩村村民陆续搬到尖岩新村,政府补助统一建新房,在这里扎下根来。

密云“八山一水一分田”,原本就不大的北白岩村突然添了这么多人,耕地捉襟见肘,口粮问题接踵而来。开荒、修渠、种果树……大伙靠着自己的努力谋生计。改革开放后,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发展经济。紧邻水库,一些村民开始在水库里用网箱养鱼,水库鱼又嫩又香,销路不错。王克林就随村里人一起,加入了网箱养鱼的大军。靠水吃水,生计拴在了水库边。网箱养鱼成为了库区移民的支柱产业,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为净化水库地区的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源,2002年春,北京市政府决定依照“饮用水源基地不从事人工渔业生产”的国际惯例,限期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彻底解决饲料沉积物及鱼粪对水质的污染,水库里53.3亩的网箱、65万公斤的网箱鱼全都得撤出。

就这样,王克林告别了渔业生计,另寻出路。去过社办企业、干过小个体,后来办起了村级浴池,生意红火。再后来,镇里开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尖岩村发展起了栗子宴,王克林一家也开起了民俗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紧邻密云水库这一优势,曾经低收入的村民吃上了“民俗饭”,走上了“致富路”。从开始的靠水吃水到现在的保水致富,以王克林为代表的“水库移民”后代,转产转业,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只为换得密云水库这一库净水。他们见证了密云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变,也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幸福生活。

(原标题:从靠水吃水到保水致富)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可心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你知道吗?北京人的“大水缸”,竟是清华学生的毕业设计!

密云水库成保障首都水源安全“压舱石”:从前靠水吃水,如今保水护水

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

密云水库上游,两市三区正式联手共护一盆净水

这位当年修建密云水库的工人有个习惯:每天看一眼水库心里才踏实

参加密云水库建设,让他有机会代表水库民工参加国庆阅兵

以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自觉,守护好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

修建密云水库民工忆往事:毛主席乘的船是我们造的

密云水库主题展开幕,重温60年光辉历程

走访上百名建设水库的民工,七旬老人用13万字记录密云水库历史

总书记回信在首都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以古琴为纽带,构建运河雅文化——“琴韵运河”主题讲座

一起虚拟游览三里屯……深圳文博会北京云上展区亮相

《北京蓝皮书》系列报告:多项文化指数全国居首

广渠路东延年底完工,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工程明年通车

北京供暖第一天,报修电话没几个

176辆京牌小客车带牌拍卖,评估价最低1.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