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英达导演,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原创大戏开演,这个美国故事京味儿十足

2020-09-01 11:13 北京晚报 TF020

经过种种磨难和漫长等待,9月1日,由英达导演的《阳光下的葡萄干》在首都剧场正式首演,这是其母亲吴世良多年前翻译的剧本,首次被搬上中国舞台,也是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原创大戏。昨晚,首批观众见识到了“英氏喜剧风格”的独特魅力,这个“既像美国黑人家庭,又像老北京一家人”的作品,呈现出超越时空、种族、肤色、语言的艺术价值。

剧名取自经典诗歌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阳光下的葡萄干》这部作品有些陌生,但在美国戏剧文学史上,此剧却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该剧编剧、美国当代黑人女性剧作家洛伦·汉斯贝瑞,当年凭借个人首部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赢得1959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圈奖,因此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剧作家和第一位在百老汇上演戏剧作品的黑人女性剧作家。《阳光下的葡萄干》自首演以来,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多次搬上舞台,不仅1972年荣获美国戏剧界最高奖托尼奖,而且还被数次拍演成影视作品。尽管该剧讲述的是美国非裔的生活,但剧中关于梦想、财富、情感、生活的讨论,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也有着思考的价值与意义。

《阳光下的葡萄干》剧名取自美国文坛举足轻重的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哈莱姆》。“一个梦想难以实现,是否还能永远存在?会不会干枯萎缩,仿佛一粒葡萄干在阳光下暴晒?是像伤口溃烂流脓,臭肉般变质腐败?还是凝聚糖霜,成为蜜饯香甜可爱?难堪重压之下,是继续屈身承受,还是爆发不再忍耐?”一上来就引出了“阳光下的葡萄干”这个耐人寻味的隐喻和意象。

该剧的舞台设计也既充满写实的生活化气息,也同时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主人公一家居住的小屋上方,被巨大、倾斜的灰色建筑覆盖,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压迫感,象征着社会和生活的重压。租住在芝加哥南区一套拥挤公寓的黑人杨格一家祖孙三代,日复一日勉强维持着生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期待,也有着不满和苦闷。老父亲去世带来的十万元保险金,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转机,但也让这个原本就充满矛盾分歧的家庭爆发出了更多的问题……

演好“黑皮肤”不靠化妆

如何让中国演员扮演美国黑人?这一直是该剧的悬念之一。多年前,北京人艺曾经上演过由美国女导演玛格丽特·布克维执导的名剧《篱笆》,同样是以美国黑人为主角的戏,当时梁冠华等主演脸上和身上都涂上了黑色的油彩。但此次,一个个出场的人物并没有刻意突出黝黑的肤色,而是通过恰到好处的化妆造型和具有美国非裔族群特点的发型设计,以及没有翻译腔反倒有北京味儿的语言特色。这也达到了英达导演从一开始就追求的 “要让观众忘了肤色和语言”的目标。难怪有观众笑称:“如果闭起眼睛来听,会觉得这个戏讲的就是咱北京城里的故事。”

“北京人艺演外国戏,不用靠化妆和夸张的外部动作,我们就能让观众理解舞台上人物的喜怒哀乐。”英达导演对演员们的要求,也让剧中每个人物都表现出了个性化的光彩。多年参演影视剧的王茜华扮演老母亲,将生活化的表演融入到舞台表演当中,既展现出了人物身上独特的生活印迹,又演出了属于每个母亲身上的爱与阳光;金汉在剧中扮演的杨格既是儿子又是父亲,他丰富细腻的表演和充满表现力的肢体,将一个心怀梦想却总不得志的中年男人的纠结、矛盾、苦闷展现的淋漓尽致;扮演杨格妻子的徐菁遥,将一个淳朴、善良却也有着痛苦和不满的家庭主妇塑造得令人动容;而徐岑子扮演的杨格妹妹,不仅展现了年轻黑人女性对医学梦的追求,也深刻触及到美国非裔对于民族文化寻根的思考。

各种冲突仍有现实性

剧中充满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冲突,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男女之间、黑人与白人之间、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之间……其中最有戏剧冲突的是,杨格一家在经历金钱被骗而陷入经济困境、又遭到白人社区精心设计的警告和引诱之后,依然决定从拥挤的黑人社区搬入白人社区的新家,表面上看是为了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其实也是美国黑人在向种族文化融合、互相平等尊重的更高层次梦想进行追求。

当年,这部作品被评价为“一部关于所有人的戏剧,不管白人还是黑人”。如今,在中国演出后,同样得到中国观众的共鸣。著名作家、评论家韩浩月看完演出后评价道:“阳光是大的,葡萄干是小的,阳光是炽热的,葡萄干是被炙烤的,阳光无处不在,葡萄干无处躲藏……看完剧之后才明白剧名,说的是美国白人歧视黑人的那段历史。”资深媒体人王诤也表示:“这个剧中触及的问题太复杂了,那就回到本质。这出戏给出的答案就是:忘记肤色,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该剧将演出至9月15日,每位观众都要查验身份证和健康码。

(原标题:英达执导《阳光下的葡萄干》以“让观众忘了肤色和语言”为目标 美国故事演出了北京味儿)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王润 方非 摄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藏在胡同深处的戏剧基地:南阳·共享际建起“戏剧共享生活社区”

沉睡25年后被重新启用,东四北大街的胡同深处藏着一个戏剧基地

武汉“戏码头”重启,多家剧场恢复开放,观众间隔就座

舞台剧《战马》偶戏团队组成“触感实验室”,用锅碗瓢盆让观众大开眼界

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周日直播,疫情时期看感触更深

本月戏剧推荐:在一月与柔石的“二月”相聚,遇见高亚麟版“情圣”

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颁奖 《三昧》获人气奖和最佳剧目奖

盘点2019戏剧篇:外国导演“水土不服”,国内原创有争议也有惊喜

这部科幻戏剧有点“吓人”,观众对这个拷问灵魂的故事欲罢不能

广东粤剧院赴京沪巡演 展示粤剧“世遗”十周年成果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