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盘点2019戏剧篇:外国导演“水土不服”,国内原创有争议也有惊喜

2019-12-29 11:57 北京晚报 TF017

2019年的戏剧舞台,不乏给观众带来惊喜的精品佳作,依然有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但也增添了更多的争议与话题,让人对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未来有着更多观察与思考。

目前中国戏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演出水平提升速度,没有观众眼界和审美提高的快;作品真正艺术水准,没有宣传炒作表现出来的高;高质量的专业艺术人才,没有层出不穷的演艺平台多。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戏剧发展才能呈现出更让人满意的面貌。

《德龄与慈禧》

“走进来”呈现各具风格国际好戏

引进剧目方面,今年口碑和票房都最令人称道的当属俄罗斯名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该剧2017年曾经作为第五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今年载誉而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地巡演,所到之处皆好评如潮,票房火爆,该剧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也成为今年最受中国关注的国际导演。首届驱动戏剧邀请展引进的根据肖洛霍夫名著改编的八小时俄罗斯史诗大戏《静静的顿河》,也在京沪哈尔滨等地引起轰动,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90后青年演员的实力表演,都引发中国戏剧界的反思和探讨,而8小时戏剧的观剧体验也对剧场服务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今年终于从天津和哈尔滨回归到北京,落户天桥艺术中心。“大导”林兆华也将艺术总监的重任交棒给了儿子林熙越导演,因此邀请展在选剧风格上和往年有些不同。戏虽不多,只有法国的《奇幻乐园》(又名《龙的忧郁》)和立陶宛的《伪君子》,但口碑都很不错,最重要的是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新的舞台美学和剧场感受。

除此以外,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老舍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柏林戏剧节在中国、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等在北京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戏剧节,今年也都继续带来了各具风格的国际好戏。例如法国圣丹尼剧院的《里里奥姆》、以色列盖谢尔剧院的《父与子》、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第十二夜》和《错误的喜剧》、德国弗洛兹默剧团的《生命无限好》、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的《夜半鼓声》、英国AD无限剧团的《光》、立陶宛的《在冰下,在冰下》、伦敦西区的《福尔摩斯谜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等,都是既对普通观众有吸引力,也值得中国戏剧界学习借鉴的作品。

但也有个别引进剧目,在前期宣传上令观众给予极高期待,但真正在中国舞台的现场呈现却不尽如人意,让已经见惯了国际大师名团精良制作高规格演出的京沪观众感到有些失望。这也给国内引进方以警示:如何给剧目合适的宣传引导,而并非过度炒作;如何给演出以适合的剧场规模,而不要只考虑票房回收,也许观众就不会因为心理落差太大而产生不满和抱怨。

外国导演来华存在“水土不服”

近几年,中国戏剧界邀请外国导演来给国内演员导戏的作品越来越多,但暴露出的“水土不服”问题也非常明显。

《叶普盖尼·奥涅金》

2019年上半年口碑最佳的两部外国戏剧,分别是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的《安魂曲》和国际名导图米纳斯导演的《叶普盖尼·奥涅金》;但今年下半年,最令观众感到失望和纷纷吐槽的两部作品,也正是《安魂曲》中文版和图米纳斯来中国执导的《浮士德》中文版。两部作品的演员阵容都很强,前者有倪大红,后者则有尹铸胜和廖凡,但两部戏的舞台呈现却都不够尽如人意。目前,能够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国外导演执导中国戏剧的成功之作,只有波兰导演陆帕执导的《酗酒者莫非》。今年年底在中间剧场首次亮相的由英国导演丹尼尔·高德曼执导的《弗兰肯斯坦》,口碑也属上佳。

国内制作方热衷请外国导演来导戏,有的是因为对国际名导敬仰崇拜,有的是因为希望能用外国导演为中国戏剧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有的是希望借助国际导演的名气,在商业上获得更多关注和成功;但无论哪种目的,如果忽视了中外文化差异问题,尤其是听不懂中国话的外国导演如何执导中国演员台词的问题,那么最终效果都很难令人满意。戏剧演出作为一种非常依靠台词对白的艺术形式,即使国际导演有着再高的艺术手段让舞台变得更加国际化和高大上,但如果不能改善中国演员表演问题,依然难以改变中国戏剧现状。

国内原创戏剧有争议也有惊喜

国内原创作品方面,依赖明星、甚至其他领域演艺人士跨界演话剧的现象比较严重,但这确实也是最有效吸引眼球、增加票房的手段。比如之前在上海演出的《默默》,到北京演出时,因为邀请到葛优的加盟,不仅关注度立刻提高,票价也增加了不少。但明星并不能保证作品的成功,即便是一些非常有舞台功底的优秀演员,也无法挽救一些“烂戏”;更何况还有一些明星并不具备舞台演出的实力,原本想到舞台镀金,反倒露了怯。

《牛天赐》

今年跨界到戏剧舞台的明星当中,郭麒麟应该是口碑最佳的一位,其和搭档阎鹤祥在《牛天赐》中的话剧首秀,不仅让粉丝为之雀跃,也赢得了戏剧观众的充分认可。因综艺节目出名的模特张亮也因为继参演话剧《你还弹吉他吗》之后,又在大剧场版《奋不顾身的爱情》中自然松弛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今年最受肯定的国内原创作品,当属既有93岁高龄老艺术家卢燕和著名演员濮存昕、江珊参演,又有当红小生郑云龙加盟的著名剧作家何冀平名剧《德龄与慈禧》,虽然是老戏复排,但依然备受瞩目;而年底首次亮相的《牛天赐》则更给京城舞台带来惊喜,有着多年改编老舍作品经验的方旭导演,带领整个出色的演职团队,献上了一部被称为“摸到老舍先生魂儿”的佳作,也让原本就因热播电视剧《庆余年》而上了热搜的郭麒麟因主演话剧而更受关注和认可。

同样是改编老舍作品,孟京辉导演的《茶馆》则毁誉参半,无论是去年在乌镇首演,还是今年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都引发了观点两极的评价;尤其今年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期间,更是遭遇了部分观众现场愤怒呵斥并要求退票的风波,成为今年戏剧圈最大的话题热点。

面对同样的经典名著,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观点态度和审美尺度,不同的观众也自然有不同的好恶和评价。今年,李六乙导演继续在中西方经典中探索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当代思考的道路,他执导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在全国巡演并参演各大国际戏剧节,改编自中国作家柔石名作的《二月》也即将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戏剧人才存在青黄不接问题

这些年,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的剧场、剧院,耗资不菲,装修豪华;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各种艺术节、戏剧节也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剧院剧场和戏剧节,需要更多的精品佳作,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戏剧人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

剧本创作方面,万方、郭启宏等老剧作家们依然时有新作,但青年一代却难有佳作。各种面向全国人才征集剧本、孵化剧本的工程声势浩大,社会各界也极为关注和支持,但即便重赏之下,也依然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导演方面,二十年前就雄霸中国戏剧界的导演依然是市场主力,中青年导演即便有了乌镇戏剧节、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演出平台,但在作品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方面,依然无法扛起新的旗帜独当一面。

演员方面,就连北京人艺都要首次开办“表演训练班”来解决后继乏人问题。其实,不论是国家院团,还是民间剧组,专业戏剧演员并不少,但如果缺少好剧本、好导演、好作品、好团队的吸引,话剧演员微薄的收入和影视行业巨大的名利诱惑形成的心理反差,也很难让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心甘情愿留在舞台上。

2019戏剧年度

关键词

文明观演

今年是剧场观演秩序得到最大重视的一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演出场所、舞台艺术工作者、以及广大观众,共同发起的“看好演出,管好手机,从我做起”的文明观演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社会各界也都对此大力支持,积极响应。“文明观演”倡议同时得到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与本报共同发出了“观演文明公约十条”,希望所有观众共同为营造良好的观演氛围而努力。

悼念

今年也是充满遗憾与别离的一年。我们送别了令人敬佩的田本相、童道明、胡可、钮心慈等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极大贡献的戏剧人;而年仅41岁的北京人艺演员、导演班赞的英年早逝更是令人震惊。他们的离去,是中国戏剧界的巨大损失。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王润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英达导演,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原创大戏开演,这个美国故事京味儿十足

藏在胡同深处的戏剧基地:南阳·共享际建起“戏剧共享生活社区”

沉睡25年后被重新启用,东四北大街的胡同深处藏着一个戏剧基地

武汉“戏码头”重启,多家剧场恢复开放,观众间隔就座

舞台剧《战马》偶戏团队组成“触感实验室”,用锅碗瓢盆让观众大开眼界

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周日直播,疫情时期看感触更深

本月戏剧推荐:在一月与柔石的“二月”相聚,遇见高亚麟版“情圣”

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颁奖 《三昧》获人气奖和最佳剧目奖

这部科幻戏剧有点“吓人”,观众对这个拷问灵魂的故事欲罢不能

广东粤剧院赴京沪巡演 展示粤剧“世遗”十周年成果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