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山寨招生号!岂容糟践孩子的梦想敛财?
“广西招生考试网”不是广西教育部门开设的公众号?“河南省招生考试”“山东招生考试”,一搜 “兄弟”众多?日前,有媒体披露微信平台存在大量“高仿”“山寨”教育招生部门的公众号。
据报道,这些公众号大多由个人和商业机构提前抢注,仿冒官方进行虚假宣传,其目的基本上是引流、推广、牟利,背后存在一条黑色产业链。除了内容可以高仿,公众号资质也能出租,一年不过花上5000元。
如今互联网早已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毕业招考、查询分数、填报志愿,全都实现了线上线下贯通。不出家门就可获取海量信息,甚至与目标院校相关人员直接对话,极大便利了考生和家长,但被钓鱼被坑的问题同样存在。
一方面,网上信息真假难辨,“权威解读”鱼龙混杂,令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考生大多怀揣希望,又焦虑纠结,有时会“慌不择路”。网络造假成本不高,山寨一个公众号可能压根儿没什么成本,却因为披着官号的伪装,极易敛财,如此“性价比”,吸引了不少黑手进来搅混水。
孩子的未来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走到选择的十字路口,这时点进一个错误通道,被骗钱事小,被耽误事大。若被忽悠得填错了、选岔了,该是多么大的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一般的山寨商业行为相较,这些山寨招生号害人更甚。
正因此,相关部门和平台有必要予以充分重视,加大惩处力度。目前,微信方面已回应,已对1138个混淆为招生机构的个人公众号名称进行清除。行动正在展开,但仅停留在这一环节还不够。
必须追问,这些“李鬼”被揪出来后,有没有受到应有惩戒,能否起到警示作用?其二,事后纠错是否过于“被动”,“来一个打一个”,能避免“打一个又来一个”吗?或许还应该向前一步,主动设置更精细的门槛。对于那些冠名“招生”、意图蹭“官方背书”的行径提前预警、杜绝“上市”,最大限度将不法行为拦截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