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妇女上班要化上淡妆” 红色旅游助力怀柔这个村实现脱低
穿上蓝花布上衣,系上围裙,扎上蓝花布头巾,粉底口红细心化好,49岁的李淑华高高兴兴走出家门去上班。李淑华是怀柔区宝山镇道德坑村村民,上班的地方是村里的红色教育基地,她在餐厅当保管员。守在家门口,不耽误地里的农活,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还有2200元收入,这份工作不但让李淑华一家实现低收入户脱低,也让李淑华的心情越来越敞亮。
大山里的道德坑村,挖掘70年前的革命历史,发展红色旅游,村集体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庄、村民面貌焕然一新,低收入村走上了脱低增收路。
往昔
收入没来源变成空巢村
道德坑村地处北京市域最北端,从城区开车需3个小时。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制约着村庄发展,本村年轻人只流出不回流,几十年间,常住人口从500多人流失到200多人。村庄老龄化严重,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一半。本村姑娘很少愿意嫁本村,娶回来的都是相邻的河北赤城和丰宁的媳妇。李淑华也是邻村嫁过来的,丈夫柳显忠大她6岁。
“收入没有来源,我们两口子都在家种地,地也少,一共3亩,年头好时一年能收入1万块钱。两个孩子还有老人,供孩子上学都很困难。有个小病什么的就愁死了。那时候从来不去超市,家里种什么就吃什么。过节去看老人都不好意思,经常两手空空。”李淑华说起从前,脸上涌上愁容。
变迁
一座座新民居拔地而起
2016年,道德坑村被列入市级低收入村,全村占了近一半。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1万元。当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区、镇成立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市派第一书记也于当年11月进村,北京舞蹈学院等“引智帮扶”合作陆续展开,各方助力重新规划村级产业发展路径。
从环境治理入手,村里拆掉占街的鸡圈牛圈,拆掉危旧的石头房,一座座新民居拔地而起,村民陆续入住宽敞明亮的新房。如今走进道德坑村,群山环抱中,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前流过,宽阔的柏油马路,高低错落的新民居,很多家门前建有镶嵌着瓷砖彩画的影壁,透着富足、喜庆。
红色旅游让全村找回活力
2016年前后,红色旅游兴起,镇里组织村两委班子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策划本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冀察热辽军区野战医院(二部)就设在道德坑村。当时村里70来户,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人人当护理,收治了3万多部队伤员。结合那段历史,道德坑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别具特色地设计了穿一次军装、参观一次展馆、吃一次八路军餐等“十个一”红色体验项目,让游客真实体验当时群众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
宝山镇还把散落在道德坑村及周边的烈士墓集中,建起“弘德烈士陵园”,经过区市两级财政支持,设施逐年完善。根据接待需要,设置了讲解员、厨娘、餐厅服务、有机菜园管理等岗位,解决了18位村民就业。
自2017年对外开放,道德坑村红色教育体验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直接增收150余万元。游客多的时候,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今朝
村里建起百草园 年轻人回来创业
李淑华和姐妹们,穿上乡土气息十足的花布衣服,在基地的餐厅上了岗。餐厅有服务标准,着装、妆容都有讲究,村里还专门请来老师,教姐妹们礼仪规范、化妆技巧。
“以前家里穷,串门都不好意思。现在每天跟姐妹们在一起工作,心情大不一样。”李淑华说,“咱村妇女上班也要化上淡妆,这以前想都没想过。”
同时,村里还流转村民土地,建设了百草园和有机菜园,作为红色基地的配套。土地流转费一年一亩1200元,惠及村里家家户户。李淑华家也流转了2亩地,一年2400元,全部孝敬了公婆。
2018年,在红色旅游助力下,道德坑村全村实现脱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万元。目前,也开始有年轻人回村创业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于丽爽 甘南 摄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