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祈盼长生不老是人类本能,为何英国作家托尔金认为人的本质无法承受不朽

2020-06-16 14:15 北京晚报 TF015

作者简介:任晓雯,著有《好人宋没用》《浮生二十一章》《她们》《阳台上》《岛上》《生活,如此而已》《飞毯》等,作品被译为瑞典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俄文等,曾获得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华文好书奖等。

数年前某日,我偶然读到横滨玛丽的故事。这位面敷白粉、身著洋裙的日本老妇,年轻时是为驻日美军提供服务的慰安女,老迈后拖着两包仅有的家当,游荡在横滨街头。她受尽孤独和歧视,也体会过怜悯和爱,最后在敬老院里默默死去。这故事让我感动落泪,回想良久,并萌生出一个写作冲动。于是,几年后,有了《朱三小姐的一生》。

与横滨玛丽相似,朱三小姐年轻时是妓女,栖身于三十年代上海的朱葆三路。老去之后,成为浓妆的怪老太,幽灵一般游走在东方都市的街头。但朱三小姐不是横滨玛丽。我无意于仅仅复述事实,渲染苦难,因此便在开篇埋下了核心表述:“每个人都在等待朱三小姐死去。她已老瘦成一把咔啦作响的骨架子,却仿佛永远不会死。”

是的,《朱三小姐的一生》的核心,基于一个超验设定:因为背叛了对好姐妹的承诺,主人公活在一个巨大的诅咒之中——那就是,她永远无法死去。祈盼长生不老是人类的本能,有人甚至为此而穷尽钱财精力。但永生带给朱三小姐的,只是痛苦和虚空。亲人逐一亡故,仇人也挨个死去。时间收割每个人的生命,却独独把朱三小姐遗漏下来。

“接连的冬天里,都有黄粉笔圈,在路上,在树底,在下水道格挡边。扎白腰带的子女们,抬了遗像,放了鞭炮,沿街哭一哭,隔日便跟没事人似的,继续他们的生活。下象棋的老头,死了一个,又死了一个。点心铺的老板娘,废品站的阿婆,烟纸店的长衫先生,相继死去。他们的小生意一起死亡了,门面变作便利店、鲜花店、贴膜店。老虎灶的大伯也死了,老虎灶收归国营,随后关了门。开起一家冒充法国来的面包店。倒闭后,换作服装店,又改为美甲店,再次倒闭,转让给修手机的。染黄发的小哥,终日坐在柜面上,拿手机看连续剧。店门外,易拉宝广告旁,换了一拨老人下象棋。”

朱三小姐也更老了,却仍在没完没了活着。她如同西西弗斯托举巨石一般,承受时间日复一日的无意义重压。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苦难又是为了什么?透过朱三小姐的一生,似乎能看到人类生命的荒诞:我们像是被随意抛到世上,白白承担劳苦愁烦,然后无意义地消逝掉的。

英国作家托尔金认为,死亡是造物主最好的礼物之一,因为人类天生的本质无法承受不朽,“延长存活时间就像将一段金属丝不断拉长,或把黄油越抹越薄,这会变成无法忍受的折磨。”如果人类永远不死,活着这件事情就丧失了意义。时间的流逝丧失意义,成长的喜悦、衰老的忧伤、劳作的辛苦、暂时的得到与失去,对生活可能性的期盼与失望,全都丧失意义。不死的肉体,只配拥有懈怠和疲惫。

在此意义上,我这篇万把字的小说,并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希望读者停顿下来,进行自己的思考。在思考死亡之后,关于生命的形而上辨析才能展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和面对死亡的绝望感,是硬币之两面:不能解决死亡的绝望,则难以理解生命的意义。

书中另一篇小说《换肾记》最初的灵感,来自一则电视新闻视频。一名拒绝为尿毒症儿子换肾的母亲,与儿子儿媳在镜头前激烈争执。我觉得有点意思,随手把文字版保存到素材文档里。若干年后,我翻检文档,挑它出来,写成了《换肾记》。

写小说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复述新闻。我在这里感觉到一个人性的破口,底下有暗昧模糊的东西涌动。这当然无关道德判断。我甚至想冒犯这样的判断。因为在轻松做下的判断中,多的是漠视、曲解,乃至绑架。而小说正是要与此为敌。

有读者惊呼:母爱都是无私的,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母亲。事实上,《换肾记》中的母亲严素芬,约莫处于人性的中值。写作过程里,我搜索过相似的新闻事件,见到有的母亲为了逃避换肾,甚至不惜抛弃子女,消失无踪。这当然是极端而稀少的事件。但幻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一个对他人毫不计较全然奉献的人,完全是出于人性的乌托邦想象。很多时候,所谓“无私”在得不到回报时,就会变成让人透不过气的情感勒索。

类似的人性分析可以无穷无尽下去。而小说写作中最有趣的事实在于:小说家是以人性的逻辑,而非现实的秩序,来排列文本的。这不仅仅是一篇小说区别于新闻报道的地方,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世界存在于人的主观之中。它所呈现的宽广、丰富、复杂,不过是人类灵魂投射出的镜像。

“现实主义”这个词看起来如此老土、腐朽、缺乏想象力,小说家却喜欢使用它。连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天马行空的小说家,都爱说自己是现实主义。罗伯—格里耶甚至要将所有人归入其中。在《为了一种新小说》里,这位别具一格的先锋作家说道:“所有作家都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者。从没人说自己是抽象派,印象派,空想派,幻想派……如果所有作家都聚在同一面大旗之下,他们并不会就现实主义达成共识,只会用他们各执一词的现实主义互相厮杀。”而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则说:“众所周知的文学悖论,即诗人和小说家循环往复地攻击某种现实主义,为的是宣传他们自己的现实主义。”

我无意为一个早已被反复定义的概念重新做定义。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小说家与现实的关系。比如,小说家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利用一条新闻。又比如,某些写作手段,采风、访问、做笔记和拼贴资料,在怎样的边界内是有效的。也或者,换一种说法,我该怎样在最真实的细节之上,搭建出一个虚构世界。这个世界不比现实世界低,也不比它高。它是平行的,也是含混的,有时小说家自己都要糊涂起来。比如我们看到,果戈里的小说似乎是在描写俄罗斯现实,纳博科夫却说它们是想象力的产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读起来荒诞不经,他却一口咬定是写拉丁美洲的现实。

我想,小说写作的奥秘,或许就在这些作家看似混乱和互相矛盾的表述中。归根结底,小说写作是心灵和想象力的映射,现实不过是完成这项工作的介质。小说必须完成超拔的一跃,从现实的不可能性里呈现出可能。这并非唯物主义者喜爱的“来于生活高于生活”之类的表述。恰恰相反,小说从作家的头脑而来,在很多时候,它会呈现出比现实更多的真实性。或者,用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话说:“所有小说家在本质上都是现实的寻求者和描绘者,但是每个小说家的现实主义都依赖于他对终极现实的看法。”这个终极现实,完全是主观的。

基于这样的固执己见,我认为自己看到的那则换肾新闻虚假不堪。一个不愿意换肾的母亲,和一个迫切需要母亲肾脏的儿子,在电视镜头前迅速转化立场、互相体谅、皆大欢喜。不,现实不是这样的。我给我所认定的真实,记录下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在那里,新闻结束了,小说开始了。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任晓雯

流程编辑:TF015

分享到

19岁中国在澳留学女生身亡,同大厦前一日有男子坠楼,警方称死因存疑

又一个“弗洛伊德”!美媒:美国一名黑人被狱警喷胡椒喷雾致死

郑州3岁女童掉进窨井不幸身亡,救援人员提醒家长千万注意这一隐患

死亡是艰难的,但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

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应对公众开展死亡教育

你是否想过该怎样与自己或家人道别?生死课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大妈吵架被气死法院判赔7万元 网友:得饶人处且饶人...

英国举行“殡葬业奥斯卡”颁奖典礼 引导公众探讨死亡话题

滑水道致男童死亡 超可怕!整个人从筏内被抛出致断头

俄商人伦敦身亡 双面间谍离奇昏迷案尚未查明又曝出一起

湖南运砂船侧翻 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1人被救生还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