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座农村公厕换新,北京门头沟人居环境治理见成效
过去,山区农村的公厕以旱厕为主,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冬天结冰无法清掏,不仅村民叫苦不迭,外来的游客也望而却步。如厕难,成为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首要问题。2018年以来,门头沟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改建后农村公厕全部达到了三类以上水冲公厕标准,加快补上“如厕难”这项基础设施短板。
农村公厕改造本着“干净、整洁、实用”的原则,外观设计古朴典雅,符合斋堂古镇整体风貌。
去年,门头沟区集成政策、相关部门统筹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了138个村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完成农村公厕改造186座,实现了公厕达标改造全覆盖。“厕所革命”见证了门头沟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成效。门头沟区今年还获得了中央财政给予的2000万元激励支持。
山村路窄弯多,东斋堂村专门购置了小型抽粪车,方便改造好的公厕保洁。
在门头沟区斋堂镇东湖林村,有一个紧邻109国道的公厕,使用率最高,环卫公司的刘义是这里的保洁员。63岁的老刘干了大半辈子保洁工作,曾经供职于首都机场。去年,为了照顾家中老人,他回到村里,在最“繁忙”的公厕扎了根。
刘义保洁的公厕成为109国道边公厕的标杆。
每天早上6点多到岗,除了回家吃饭的时间以外几乎都在公厕值守,刘义真正做到以公厕为家,不怕脏,不怕臭。在公厕的清洁间里,一张硬板床就是老刘休息之处。可是赶上使用高峰,刘义常常忙得一两个小时喝不上一口水。
公厕的粪池由开放式变为封闭式,并定期清理。
每天三次消毒,随时滚动清洁,在刘义的笔记本上,清楚表明工作要求。每天,他都会把厕所门前的停车场,厕所里的地面、墙面、门窗、台面、便池、纸篓等等犄角旮旯,全部打扫干净,不放过任何细节。
疫情期间,有专人负责为公厕消毒。
不只是刘义这里,村里另外三个公厕同样洁净。记者了解到,村里提出的要求是“4个随便”。即使用者随便进,随便出,随便看,随便拍。如果被拍到问题发到网上,要对保洁员进行处罚。
公厕冬季有地暖,还提供热水洗手。
斋堂镇是门头沟厕所革命的缩影,无论村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使用到干净整洁的厕所。四季24小时开放,专人不间断保洁,夏季无异味,冬季有地暖、有热水洗手……过去的旱厕改头换面,成了村庄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