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能力是亲子沟通“双向翻译机”,但不少父母都丧失了这种天性
游戏力一词由美国的劳伦斯·科恩博士提出,指成人运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与沟通,进行情感联结,从而达到良好的育儿效果的一种能力。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其内涵要比游戏更为丰富,倡导父母在与孩子玩耍、做家务、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制定规则等亲子互动过程中融入游戏的精神,做一个放松、自信、会玩、有趣、深受孩子喜爱的父母。正如在电影《反转人生》中,CBD土地婆答应满足空有满腔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保险推销员马奋斗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曾经许下的19个愿望,而其中之一就是他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有趣、好玩。我相信,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这样一个愿望。
作者:玄新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亲子互动游戏既可以激发孩子和父母自身的爽畅感受,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与乐趣,又可以满足父母和孩子对联结、建立亲密感情的需求。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主动探索和实践,父母以游戏化的方式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支持,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提升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修复孩子的情绪创伤。劳伦斯·科恩所著的《游戏力》一书中智慧地指出:游戏力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能够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孩子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父母针对孩子的需求提供最根本的营养,将对孩子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由于幼儿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他们无法用语言或其他成年人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充分地表达出来。而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借助于游戏,孩子可以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表达出来。
如果成人想告诉孩子一些道理、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让孩子“在玩中懂得道理、建立规则和界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她正忙着备课,孩子刚从幼儿园回来,心情有些沮丧,朋友打算忙完工作后跟孩子好好聊聊,但孩子似乎对妈妈对于他的异常反应无动于衷有些生气,在旁边捣乱。于是妈妈拿出一张纸,说你先画个画,一会儿妈妈来猜猜你画的是什么?孩子画了一栋房子,房子有个大大的嘴巴在喷火。妈妈说:“这个房子是吃了辣椒被辣到了吗?”孩子说:“不是,我画的是幼儿园,幼儿园对我很生气,他很不喜欢我。”这时妈妈才意识到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她顺势拿出孩子喜欢的一个玩偶,自己假扮成玩偶说:“幼儿园,你为什么生气啊?你是不是不想跟我玩?”孩子假扮成幼儿园,跟小玩偶开始对话……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妈妈了解了孩子发生了什么,并且帮助孩子从白天经历的沮丧挫折中振作起来。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长大成人,尤其是为人父为人母后,我们却发现自己竟然不会玩了。笔者对3至5岁幼儿父母育儿过程中的困惑做过一个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很多父母反映自己“陪孩子玩”的信心不足,他们反馈说自己不太会玩;下班后压力大、筋疲力尽,完全没有心思和精力陪孩子玩,即便勉强陪孩子玩,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投入,总是应付了事,自己和孩子都觉得索然无味。
那么父母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游戏力呢?也许国产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一个情节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光头强当上了森林导游,帮助一名身心疲惫、压力巨大的游客完全投入到儿时的老鹰捉小鸡、打弹弓等简单的游戏状态中,游客的疲惫和压力一扫而空,满血复活。
作为父母,如果不是把陪孩子玩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回到自己儿时的状态,单纯、专注地投入与孩子的游戏中,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我们感觉神清气爽、身心愉悦而放松、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感受到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爱在汩汩流动,亲密感和联结感也得到了修复或变得更加稳固。有趣的游戏为我们自己和孩子都充满电、蓄满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