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被打伤生活陷入绝境,京鲁两地检察院联手助老人脱困
老姜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脑袋上缠着纱布,意识还不清醒,但两行冰冷的眼泪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也许他心里想的是:俺这一辈子,太苦了……
8个月后,12月4日的下午,老姜住进了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他又流下了两行热泪。“谢谢、谢谢……”虽然说话还有些吃力,但寥寥几个字,道出了老姜发自心底的感谢。
“您多照顾哥哥,有什么困难,及时和我们联系。”海淀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杜琳嘱咐着老姜的弟弟,带着一丝牵挂,踏上了回京之路。
这是海淀检察院第一次开展异地司法救助。
说起老姜,杜琳想了很久,也只能用一个“苦”字形容。
老姜今年65岁,大半辈子都在山东老家务农,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既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年过六十了,老姜为了多挣点钱,毅然到北京打工,干起了绿化临时工,虽然每天收入只有六七十元,但他挺满足。
然而,不幸没有放过老姜。今年3月27日,他正在宿舍休息,工作回来的同事老苗,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和老姜起了争执。别看老苗已是72岁的年纪,但火气一点都不小,抡起板凳就打在了老姜的头上。一下,老姜脑袋就被砸出个窟窿,鲜血迸出,晕了过去。
送到医院,经过全力抢救,老姜总算捡回来一条命,可伤势不轻,医生说还得在伤后半年左右的时候做颅骨修复手术。
此时,老板垫付了2万元医疗费,已无力继续承担剩余治疗费用。
老姜伤后居住的房间
老苗虽然后悔自己的冲动,愿意赔偿,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在打工,可见其家庭同样困难,也拿不出钱。
这场灾难把生活本就艰辛的老姜彻底逼入了绝境。
被送回山东老家,老姜的弟弟愿意照顾哥哥,可是面对后续的治疗费、生活费,弟弟也是一筹莫展,每天唉声叹气。就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接到了北京检察官的来电。
这通电话,给老姜一家带来了希望。
原来,在办理老苗伤害案件时,海淀检察院公诉部门了解到老姜的困难,便把线索移送给专门办理司法救助的第四检察部。
酷热的8月,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第四检察部主任高松柏当司机,带队来到了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朱山村。
破旧的农家院前,弟弟拄着拐,在门口盼望着。
“哎,俺这腿摔得太不是时候,我们哥俩一个伤了脑袋,一个伤了腿。”边说话,弟弟边把检察官们让进了老姜的房间。“俺哥在村里没有房,俺家也没什么房子,只能腾出一间柴房。”
进了屋,只见老姜头戴个毡帽,眼神呆滞地坐在床上。这张破旧的矮床算是狭小房间里惟一像样的家具。
高松柏房前屋后仔细看了看,不由得感慨:“真是困难啊!”
“感觉怎么样?”杜琳俯下身,轻声询问。
半晌,老姜说了一个字:疼。
“俺哥他现在说不了什么话,感觉整个人都‘傻’了。”弟弟告诉高松柏和杜琳,哥哥之所以大热天还带着帽子,是因为脑袋瘪下去一大块。
因为没钱,老姜既没有复诊,更没有进行后续的手术,之前买的药也是头疼的时候就吃,不疼的时候就省着不吃。弟弟说,现在整个家就靠自己妻子打零工支撑,每到中午还得赶回家给老哥俩做饭,生活太不易了。
了解到老姜一家经济情况和老姜本人身体状况后,杜琳认为老姜符合司法救助标准,但仅仅支付治疗费,并不能解决一家人今后的生活难题,与高松柏一商量,觉得还得寻求当地检察院的帮助,当天下午就赶到邹城市检察院,见到了该院负责人,说明了老姜的案件情况和救助计划,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海淀检察院帮助老姜解决后期医疗费用,邹城市检察院协调当地民政部门、残联组织帮助其改善生活困难状况。
杜琳向老姜宣布救助决定
在邹城市检察院的帮助下,老姜被当地残联认定为四级精神残疾,享受残疾待遇,被民政部门列为“五保户”,送入当地敬老院妥善安置。海淀检察院这边,也批准了10万元司法救助金,专款用于老姜的治疗。
杜琳向老姜发放救助金
12月4日,高松柏、杜琳一行再次来到邹城市,上午,大家一起探望了在敬老院里的老姜,他的气色明显有了好转。杜琳检察官向老姜宣读了救助决定,发放了10万元救助金。同时,检察官助理唐亚和张修谱负责联系医院、挂号,奔波半日,下午便把老姜送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检察官陪同办理住院
老姜的弟弟为杜琳等人送上一面锦旗,“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他说,实在没想到,远在北京的检察官会帮自己家这么大一个忙,无论如何,都表达不了一家人的感激。
“为民解忧彰公仆本色,雪中送炭显检察恩泽。”锦旗上的字字句句,温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原标题:六旬老人被打伤生活陷入绝境,两地检察院联手助老人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