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邻里节拉近居民间距离,老物件重现老北京印记

2019-11-01 14:59 北京晚报 TF008

老碾子、旧锄头,还有大锯、刨子、寻呼机……10月的北京的最后一个周末,正是邻里佳节,早已住进楼房,近在对面不相识的老人们,从家里拾掇出一只只老物件,捐到社区摆在大院中。围着这些曾经的记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又聚在了一起,拉近了距离。

“就是这个,当年我家就用这个石磨磨面呀!”朝阳京旺家园邻里中心,指着一只脸盆大小的老碾子,80多岁的张智老大爷激动地说,“60多年前,这里还是农村,碾子、磨盘,镰刀、锄头,那都是家里的必须品……”听着张老爷子的吆喝,住在社区的老人们连声称是,刚搬进社区的年轻人惊叹:这里原来是农村呀!真是看不出来。

活动的组织者张扬介绍,我们搜集并亮出老物件,就是从不同维度将北京不同时代的标志留在市民身边,重现老北京的印记,拉近人们的邻里关系。

城记

献上老物件标出城市印迹

话匣子、紫铜盆、罗马钟……走进北下关街道活动中心,不大的展厅内一件件老物件琳琅满目。

不同时期的月票、购气票、饭票,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记事本、BB机,还有传了三代人的洋娃娃……摆在展柜中的每一件展品,吸引了闭门不出的老人,也招来了宅在家里的年轻人。

“这就是‘老海鸥’和‘大哥大’呀!”随着年轻人一声惊叹,一展柜前呼啦一下围了一群人。

“这个‘大哥大’是我带来的,在上世纪末它可是时髦的奢侈品,为了买这个,可是花了上万块,当时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不到一百元。”69岁的李大利阿姨说,如今这些时代的标志都已成了老古董。

“还有那个工业卷、布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吃穿用,就连买个自行车都离不开它。现在的生活好了,也很少见到这些东西了。”来参观的大爷大妈们纷纷聊起了自家的故事。

“哎哟!王奶奶,您把家里的笸箩都带出来了,这可是您的宝贝呀!不过,我那还有一个呢,要不也拿来跟您这凑一对儿。”说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姐妹凑到了一起。

“当年,住平房时,我们都是老邻居,现在上楼了,近在咫尺却很少见面了,这邻里节,这老物件展,又把我们连在一起了。”张阿姨边说,边把上中学的孙子也拽到了身边,“别看他们住楼房,玩手游的。可这北下关原来什么样,当年的北京城用什么东西,他们还真不知道,这回也让他们见识见识。”

“没想到这些老物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原本就三天的展览,要延时到本周末了。”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多月前,听说要办老物件展,社区居民特别支持,翻箱倒柜地拿出了珍藏,仅实物就收集了219件。我们从中精选出了80多件展出,其中有老票证、钱币,横跨两个世纪,这些城市发展的标志展现出北下关地区居民生活越来越好,也映射出北京的变化,同时瞩物思情促进了邻里关系--“邻里节”延伸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乡情

堆出老村庄复现历史风貌

蜻蜓飞过,蛙声宥鸣,农家小院的小狗撵着鸭子跑……长1.5米、宽1.2米的微缩沙盘,让又见炊烟升起的北皋村回来了。

“看!连院里的水井、碾子、电线杆,还有村旁的公交车站都没落下。”的京旺家园邻里中心围着沙盘的居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

“西边那个大渠,现在是长建驾校那边,我们家老宅就是离那最近的那一间。”徐立泉拉着古庆辅的手不断地唠叨,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这是我们北皋村的‘过道门’,周边其他村子可看不到。”古庆辅向围过来的参观者介绍,北皋村位于北小河北岸的高地。每到夏季洪水泛滥,村子周边就是一片汪洋。为了方便生活,老辈儿们就发明了户户相连“过道门”。一家门口被淹,就可以从“过道门”逃到邻居家避水。

“这沙盘、‘过道门’,又让我们想起了当年北皋村,那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在越聚越多的老村民不断的赞许声中,大家拉家常,说着这些年生活的变化。

一旁,一直没有离开这里的古庆辅告诉记者,今年9月,他从村委会找到一张2006年村貌的图纸,约上了当年的老人儿古庆槐、王世田等人,并请了老辈人多次指点,终于在邻里节前赶制出来了。

“瓦房的村民是家境好的,泥顶房的生活就差一些。”古庆铺说,1:400比例的沙盘是小了一点儿,但是样样不差。如今,我们上楼了,只有这沙盘给北京,也给年轻人留个念想!

古庆辅说,为了让年轻人记住当年的这里,老村民们还亲自动手在京旺家园便民早市的围墙上绘制了一幅岩画长卷。

推碾子、打麻绳、喂鸡、挑水、脱坯、贴饼子……整整24幅壁画,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北皋村一带村民的生活和劳作的场景。

“让回家的村民,远来的市民体验磨豆腐、搓玉米、纺线、烙糕子。一时间,这里成了邻里节期间的打卡地,可受欢迎了。”于如涛说,这些体现农耕文化的老物件,记述了城市变迁的历史,也告诉后人——这就是城市中的乡情,邻里情。

大院
南口老厂区追忆旧时光阴

在昌平区南口道北的一处平房小院里,藏着一座名为“南口记忆”的时光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一段与南口工厂大院有关的老时光。邻里佳节,许多搬离此地的老街坊,相约到这里,重温旧时的记忆。

推开小院大门,就仿佛打开了一扇能够穿越时空的任意门,让人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老式木制的书架、写字台,散落在角落的老式收音机、老钟表、暖瓶和搪瓷缸,还有墙上的明星海报,仿佛听到了老式缝纫机“咔嗒咔嗒”的声音……这就是老街坊们当年的家。

“这个是当年在工人俱乐部看电影的电影票根儿!”“这个印花的暖瓶是鹿牌的,以前家家都有。”前来参观的人大多是在南口生活或工作过的人,通过这些老物件,他们找回了记忆中的那段旧时光。

别看展示内的物件都挺老,收集这些老物件的人却是从小在大院里成长的3名年轻人。展室创建者之一的陈金鹏说,当年,以南口工厂、机务段、暖瓶厂、玻璃厂、面粉厂等为主的工厂集群成为南口镇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工厂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大院文化。大院里设有职工宿舍、俱乐部、商店、小学、医院等,每个大院可以说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工厂、大院、胡同都在拆迁改造中或变迁、或消失了,许多人也早已搬离了大院,那段记忆也随之慢慢淡忘。

随着老物件越收越多,“南口记忆”不再局限于记录南口历史,而是记录昌平的历史故事。3个小伙伴将展室的一部分保留在南口,一部分搬到了昌平城区,在区档案馆办起了“昌平记忆时光展”。

如今,“昌平记忆时光展”上展出的400余件老物件,复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课堂、家庭、供销社等场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这些老物件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难忘的旧时光,也映照出绚丽的新时代。”陈金鹏说。

专家点评:老物件记述不变的邻里情

“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多年积淀下来可供回顾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市民们对过去有回忆和留念,都是人之常情,这些也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慰藉。”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巍表示,时代在进步,过去的老物件是北京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应该保留。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年轻人来说,这些老物件也是他们了解历史、认识过去的重要途径。

高巍提醒,“今天我们回首过去,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具体的细节上,而应该通过这些细节,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比如老的票证,虽是物资匮乏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其中也包含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到今天可以激励年轻人珍惜现在的生活;再如,曾经是乡村里的大家共用的老碾子,是友情,也是亲情,在当今社会来说仍具有很重要借鉴意义。

“老物件是城市历史的载体,要挖掘和保留,更要让年轻人认识和记住它们,这也是城市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城市会变迁发展,可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亲情不能变,这也是人们保留和展出老物件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吧!”高巍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禇英硕 实习记者 师悦 文并摄

分享到

惊险!女童爬出5楼窗台玩,学过美声的邻居隔空大吼将其劝退

突如其来的疫情反而使邻里间亲近起来,人与人之间交往都变得简单

中国好邻居!夫妇装房前买26桶油送邻居,留言:打扰了

三楼装修,却导致二楼家中开裂、屋内漏水!楼下无奈申请先予执行

邻有闺蜜是个宝!家里缺菜打电话就行 购完物都不用拎包

人大代表建议“构建现代型熟人社会” 看这几位老人如何认识了对门

平均年龄79岁!三位大爷5秒钟踹开房门,火中勇救邻居

称邻居委托“自如”装修致自家漏水 房主夫妇起诉索赔

有惊无险!山东一3岁幼童身悬半空 邻居搭“最美人梯”合力救援

曾经买菜也得帮抢,如今烦恼没了,老北京邻里那股热乎劲儿却淡了

独居老人生重病老街坊热心帮忙 送到医院还帮忙找到亲人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始运营,未来可刷身份证验票乘车

北京:前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食品价格上涨7.6%

看着都舒心!观音寺“三横一纵”道路旧貌换新颜

新发地连开6场对接会,一大波优质农产品装进市民菜篮子

北京又多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三季花海,四季常绿!

以古琴为纽带,构建运河雅文化——“琴韵运河”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