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70年来,人们的娱乐生活有何变化?简单生活里也有简单的快乐

2019-09-26 15:44 北京日报客户端 TF021

70年来,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人们的文化娱乐休闲生活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丰富、出新。不同的年代虽然娱乐条件和方式不同,但人们对快乐的创造和欢乐的分享从未打折。

上世纪五十年代

激动人心的晚会

关键词:迎新生活 激情释放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翻开那时的老报纸,娱乐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晚会”。就像王蒙小说《青春万岁》中描写的那样,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晚会中尽情释放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953年1月1日,《北京日报》创刊后的第一个元旦,报纸在头版刊载这样一篇文章:《全市青年学生欢度除夕》。那时的新年还叫除夕。文章中写到,各校的校园里、教室里都张灯结彩,同学们也穿着美丽的节日衣服,女同学们打扮得更漂亮,一起参加学校里举办的文艺晚会、溜冰晚会、跳舞会。许多学校布置了“游艺室”“文化宫”“茶馆”“少年乐园”,同学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尽情欢愉。农业大学办了一个以“迎接祖国建设,做个优秀的农业干部”为主题的“大观园”。北京工业学院电机系四年级的同学运用电学原理作出各种游戏:“电子枪”“打靶”“抓俘虏”等。男八中的“智慧室”里,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做“找宝藏”的游戏,谁抽到的纸条上写着什么矿产,就得说出这种矿产在祖国的蕴藏量和主要产区。同学们一分一秒地计算着时间,1953年越来越近了。当广播电台的报时钟敲响12下的时候,校园里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响,一片欢腾。

1953年“六一”前夕,小绒线胡同小学的儿童开心地举行营火晚会。

那个时代还流行举办营火晚会。1954年8月11日本报就记载了这样一场营火晚会。文章描写了少年夏令营的生活片断:傍晚,太阳刚刚落下山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操场上就活跃起来了。夏令营营主任和解放军、志愿军的代表,每个人的手里拿着一个火把,跑到会场的中央燃起了柴堆。在红色的火焰旁,孩子们尽情地歌唱和舞蹈。第一个文娱节目是合唱,接着有乐器演奏、新疆三人舞、独唱、苏联舞……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地演下去。黝黑的夜晚愈来愈深了,大地上一片漆黑,只有天空的星星闪闪烁烁地透出一点淡淡的光芒。孩子们迎着清凉的晚风,愉快地走向营房。

当年许多晚会都有自己的主题,有些主题令人脑洞大开。1955年4月14日本报记载: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生,在4月9日晚举办了一个原子晚会,参加晚会的有一千多人。会上,演出了花鼓“原子能使用的两条路线”,话剧“一九××年我国建成原子能发电站后”等七个节目。话剧的剧情是:一群少年队员参观了原子能发电站后,对关于原子能的原理、用途等许多问题还不明白,他们的老师通俗而生动地作了解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简单生活里的简单快乐

关键词:艰苦奋斗 其乐无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还相对简单,但简单生活里也有简单的快乐。溜冰、跳皮筋、抽陀螺,这些都是那个年代里风行的娱乐游戏,它们在很多中老年北京人心中留下了快乐的记忆。

想当年,滑冰是不少老北京人冬日的一大乐趣。北海、什刹海、颐和园几大冰场上,正滑的、倒滑的、画葫芦的、拉手跑大圈儿的、集体摔大马趴的……要多乐和有多乐和;小孩儿大多是坐冰车,一手拿一支铁钎子戳着往前走,老嫌不够快,甚至急哭了。妈妈赶紧脱下手套给擦眼泪,爸爸出马推着冰车跑得飞快,孩子立刻笑得喘不上气。帅小伙都爱戴羊剪绒的帽子,而姑娘们会围着大红的拉毛围巾,脚上穿着大老远从上海托人买来的黑色小高跟滑冰鞋,大家在冰场上尽情地释放自己。

1959年冬天,北京什刹海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冰球班的孩子们在练习旱地冰球。 冯文冈/摄

跳皮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文娱活动之一。1962年11月8日本报刊载一篇《孩子们喜爱跳皮筋》里写道:11月4日上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等三十几个小学的150多名小运动员,打扮得漂漂亮亮,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参加跳皮筋优秀节目表演。育鹏小学集体表演时,猴皮筋上系上小铜铃,随着优美的手风琴声,每次6个人翩翩起跳,猴皮筋被踏踩着,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又变成五角形。

1962年,展览路第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跳皮筋赛。 王振民/摄

抽陀螺是那时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1962年7月11日本报《“堵”和“导”》一文中记载:小小的陀螺真是风行一时。孩子们在胡同里抽,在大街上也抽,抽得老师、家长、交警都很担心,直怕发生车祸。老师们想出各种抽陀螺的比赛办法,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在学校操场里玩,这样就皆大欢喜了。家长不再担心,交警不再有意见,孩子们也玩得很高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开放大潮里的新鲜事物

关键词:包容开放 各得其乐

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人们的心态更加包容开放,新的科学技术更给娱乐方式带来新的可能,各种新潮文娱活动层出不穷。

1988年8月13日本报《滨河公园的自发舞会》一文中,描写了那个年代风靡的录音机晚会场景:

入夏以来,每到周二、周五的清晨和傍晚,天宁寺桥头的滨河公园南入口喷泉池旁,总是围满了人。外围,是观众;圈内,是成双成对的舞迷。舞曲是从一台单卡录音机里传出来的。一曲终了,场上的舞伴自动分手,各自站到合适的位置上休息、交谈。一首《小城故事》的探戈舞曲“奏起”,十几对男女闻曲起舞。一位戴深度眼镜、身材矮胖的女青年伴随乐曲独自跳了起来。就在他们旁边,三名霹雳舞装束的“壮士”一直跳着太空步。交谊舞、霹雳舞,混杂在一起,大家各得其乐。放音乐的录音机是市劳动局的一位干部带来的,电池是大家凑钱买的,就为图一乐和。

1991年,在天坛公园南门内,每天早晨都有一群老同志聚在一起放声歌唱。 宋维刚/摄

随着技术手段的升级,百姓的娱乐生活也在升级换代。1988年夏,北京东郊出现第一家卡拉OK歌厅,随后卡拉OK迅速融入北京人的文化生活,一度成为北京人夜生活的亮色。

1991年,宣武区少年宫和陶然亭公园联合举办的“中学生我爱中华”卡拉OK比赛结束后,获得初中组一等奖的广安中学潘梅同学在演唱。 程玉扬/摄

1990年5月14日本报《卡拉OK悄然入京城》文中写道:“四季”卡拉OK设在淮阳春饭店内,登上三楼,穿过一个月亮门,便进入了歌厅。这里光线昏暗,环形摆放的座位上坐满了人,烛光点点,人影绰绰。前面是一块面积不大的歌台,一位衣着整洁的先生正在演唱《故乡的云》。客人可以从歌单上选择自己喜欢唱的歌,再在点歌卡上填好曲名、桌号、姓名、标明是女士或是先生,由服务员交给台上的主持人,主持人便依先后顺序邀请客人唱歌。歌声响起,彩电屏幕上便出现与歌曲内容相配合的图像,多是山水和一般的爱情画面。当演唱的歌曲节奏较为激烈时,场内设置的宇宙灯、频闪灯也随之旋转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新世纪

长假里的自驾旅游热

关键词:世界很大 结伴同游

时针拨到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娱生活越来越多样,人们不再满足于在自己生活的一方天地里“寻乐子”,更要利用越来越多的各种假期到地球的各个地方去“看世界”,用小品里的话说,就是“旅旅游”。

2011年10月1日,京城风和日丽,石景山游乐园里的游人正在快乐地游玩。 李文明/摄

本报1999年9月25日刊载的《一年三次长假 激活假日经济》中写道:1999年9月21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属于全体公民的节假日从原先的7天变成10天,“五一”“十一”和“春节”各放假3天,加上前后的双休日,事实上形成了每年三次各达7天的长假。在春暖花开和秋高气爽的季节增加两个长假期,为大家旅游、度假、购物、娱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前往泰山、济南、昆明、黄山、西安等景区城市的旅游专列纷纷加开,前去京郊怀柔、京西、野三坡等景点的郊游列车也增加编组,加挂列车。教科出版社王女士说,本来没想到有这么长的假期,准备在家洗洗涮涮,再回父母家吃顿团圆饭就算过节了。一听说放7天假,我和爱人赶紧找旅行社报名,9月30日就走,去桂林。到2014年的春节期间,出境游人数首次超过国内跨省游,占到春节出游总人数的60%。

2015年6月13日,众多市民在蓝天白云下到延庆骑游。 吴镝/摄

不光是黄金周,汽车进入家庭也给旅游热加了一把火。2004年4月20日本报《私家车带热京郊游》写道:

近日,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网对市民黄金周期间的活动安排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6.5%的市民准备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外出旅游,其中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选择了行程较短的“京内游”和“京郊游”,选择这两种方式的市民分别占到计划旅游者总数的37%和36.2%。专家认为,之所以“京郊游”备受青睐,与很多家庭拥有私家车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市民乐于乘坐私家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而“京郊游”从路程和时间上无疑更适合这种出游方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专刊部、美术部联合出品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家都上识字班,如今人们都在提升自己的心灵追求

短缺时代也追时髦!如今互联网健身、刷脸支付,科技加持生活更美

回望70年,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用“四大件”来衡量了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