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八里桥留着鸦片战争的痕迹,“不落桅”的说法如何产生?
京杭大运河最北段的通惠河,连接着朝阳和通州。8月,通惠河两边堤岸上,爬满了五叶爬山虎,顺着河中柳叶漂去的方向远远望去,便可瞧见一座石拱桥卧于波上。那是永通桥。犹如一位老人静静“坐”在河边,讲着逝去多年的故事。
作为北京现存三大古石桥之一,永通桥已在通惠河上存在了573年了。位于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处的这座桥,是一座长50米、宽16米的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距旧通州县八里,故也称八里桥。“他”既是“陆运京储之通道”,实现南北货运;也是“京津要塞”,扼守京通界限。
第二次鸦片战争,把这座桥带入史书的视野,清咸丰十年,清朝遭英法联军进攻,天津、通州相继失守,清政府调集3万军队,于1860年9月21日在八里桥上和英法联军血战,史称“八里桥之战”。最终,清军失守八里桥。八里桥之战后,清政府修复了受损的石拱桥,但一些炮弹造成的损伤仍然存留了下来。
夏末,漫步上桥时,我发现桥面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柏油路面,而两侧32副石栏板已识别不出原先的雕刻图案,被铁栏杆围了起来。透过栏杆,我能看见那昂首挺胸的戗兽,看见那形态不一的石狮子,有的正襟危坐,怒视前方;有的侧首低头,垂睨桥面;也有的按着小狮子,神情祥和,做慈母状。66座石狮子,如今已有好几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仅有一根方形石柱安置在了原先的位置。
我注意到,永通桥的三个桥洞高度差异很大,中孔高达8.5米、宽6.7米,两个次孔却仅高4.31米、宽4.5米,据说是专门为方便漕运设计的结构。想来当年的漕货船到了桥前,直直地从中孔穿过而无需放倒桅杆,才产生了“八里桥不落桅”的说法吧。
此时非汛期,河内水浅。站在桥上远眺,水中藻荇交横,随着水流轻微波动,都能瞧得一清二楚。两岸柳枝已变化为了深绿色,映照得河水也变得有如沉碧。若是遇到月色明朗的夜晚,指不定真能一见“长桥映月”的美景了,上下一派清丽,分不清究竟是月光荡涤了长河,还是长河濯洗了月光。
桥的西侧,正在建设一座仿造老桥样式的新桥,未来将替代老桥的交通承载功能,成为联络通燕高速和京通高速的重要联络通道。待到那时,“老人”便可放下重担,静静讲述“他”的往日时光、岁月沧桑。
GO提示
永通桥位于八里桥地铁站附近,可搭乘八通线前往,从B3出口离开地铁站,往东直走一百米即可到达。也可搭乘公交322路、615路、647路、666路或668路等,到八里桥公交站下车,往西直走200米抵达。
来源:北京晚报 胡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