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云南一农村饮水工程:10年未见一滴水 却记载“运行良好”
最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云南宣威市海岱镇旧屋村的一处农村饮水工程。
早在十年前,政府为解决村里吃水问题,启动修建“宣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市水务局文件记录:旧屋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工于2010年底,总投资近21万,目前运行良好。
只是,这“运行良好”的饮水工程,不仅蓄水池空空如也、铁门锈迹斑斑,当地村民更是10年来未用上这一工程中的一滴水。记者随机走访旧屋村上排、下排村民小组35户人家,水表用水量无一例外全部为零。时至今日,每逢旱情严重时,某些村民只能全家老小一齐上阵挑水吃,往返取水点一趟约需一小时。
民生工程何以成了“闹心”工程?最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水管不足、缺少资金。按村民说法,工程建设没多久,大家便发现水管不够,导致旧屋村上排村民小组有近半的村民家里都没有接通入户水管。上游的管道不通,村民们吃水的愿望自然就落空了。
10年前的21万元,究竟够不够铺设水管?如果不够,为何不向相关单位反映情况、想方设法推进工程?带着这一疑问,随着走访深入,更多疑点浮出水面。
原来,这所谓“宣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在原来已有的烤烟站蓄水池的基础上,外面贴上瓷砖,改头换面、以旧充新而成。工程建设之时,不少村民出了义务工,凡安装水表的人家,均自掏腰包出了30元。连这些“省钱妙招”都用上了,此项工程的账目情况,似乎需要公开。
其次,即便水管并未接通,这项工程仍然神奇地通过了验收。工程承包商孙建岗信心满满地说,当年自己承建的工程,老百姓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无独有偶,面对采访镜头,有村民直言:如果今天不是你们私自来,而是与官员一起来,我们就只能说有水。村民苦不堪言,却只能违心撒谎,验收之时是否也上演了这样的场景?
再者,据承包商孙建岗和基层水务所工作人员透露,上级部门最终下拨的资金,只有7、8万元。后者还表示:这个地方太偏远,给多少都填不平,基础设施又太薄弱,所以,老百姓就找茬,有天灾,也有人祸。一番话中,不难听出弦外之音。同一项工程,为何上下级声称花费的资金竟有10万元的差距?究竟是出了何种差错,还是有人撒谎,或者资金遭遇盘剥?
一番走访之下,表面上的“事实”似乎清晰了:饮水工程以旧充新,虽未通一滴水,却轻而易举通过验收。只是,这样的表象之下,掩藏了太多疑问未解,并很可能涉及到违法违纪行为,必须一查到底,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民生大于天。民生工程凝结着政策善意、群众关切。当其沦为“摆设”成为“烂尾”,不仅浪费国家资源,更伤害民心。
可让人遗憾的是,民生工程变“闹心”工程并非孤例。甘肃天水秦安饮水工程建成3年,群众仍然没水喝;辽宁省营口市投资6亿改造城市供暖管网,却是偷工减料、埋下隐患……不时曝光的事件提醒着:必须以更为有力、更为严肃的举措,来保证民生工程不折不扣落实,真正造福于民。
民生工程容不得一笔糊涂账。切实解决民生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强化监督。对已发生的问题,责任单位要做到问题不解决绝不放手;对于正在进行的工程,更要力促落实、防微杜渐。把好事办好,把惠民工作往细处做、向深处做,方经得住群众检验,赢得群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