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宰牲亭启动封闭大修,预计明年9月完工
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是一座古典坛庙园林。在明清时期,这里是重要的祭祀场所,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宣统年间,共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如今,公园内的神厨、神库以及宰牲亭等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记者日前探访中山公园获悉,在完成对神厨、神库的精心修缮后,公园今年下半年将对宰牲亭启动大修,目前修缮方案已经获批,预计明年9月完工。
从中山公园西门而入,走上数百米就是古时祭祀的社稷坛。社稷坛的西南侧有两座单檐琉璃瓦建筑,这里就是神厨和神库----明清两代皇家安放太社、太稷神牌及各种陈设、祭器、厨具和制作祭品的地方。记者看到,红色的立柱结实稳固、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透着浓浓的皇家气息。“几年前可不是这样,将近80%的琉璃瓦面都出现了釉面脱落,宫廷黄瓦就像是普通民居家的灰瓦。”中山公园基建科副科长张京利对记者说,另外他们发现一些檐柱局部也出现了糟朽,如果放任不管,未来随着风雨进一步侵蚀,就会伤及建筑“筋骨”,到那时就需要落架大修。
2015年10月,针对神厨、神库的修缮启动。张京利说,修缮主要从瓦屋面挑顶修缮,外立面油饰层修缮,室内恢复“金砖”墁地,后檐柱墩接加固等方面着手。这其中不少工序都花了心思,比如更换琉璃瓦,“作为文物,我们肯定希望尽可能保留原来的琉璃瓦,但究竟保留多少,如何保留,我们一度犯难。”他说,经过反复讨论,他们最终确定最少半坡屋面要保留旧琉璃瓦,另外半坡换新。修缮人员将瓦片全部小心翼翼取下,逐一筛选,留下质量较好的一半,重新铺装时,旧瓦全部安放于后坡,保留着历史的沧桑;新瓦则安装在面向游客的前坡,充分展现红墙黄瓦的皇家气象。
还有就是檐柱的修复。张京利说,檐柱暴露在室外,常年风雨侵蚀,根部容易腐朽。他们在修缮将根部糟朽的局部剔除,用同材质的木料接上,保证其构件功能,这种方法叫做“墩接”,能实现最小干预下修复柱子。他说,神厨、神库共有四根檐柱以此方式被“救活”。
记者了解到,历时一年的修缮完毕后,如今神厨、神库一直用于公园社稷文化展览,向游客介绍社稷文化知识,并展出明清社稷坛文化研究成果及历史文献资料。
另一项修缮工作也已经铺开。记者看到,距离神厨、神库不远的宰牲亭已经对游客封闭,设置了隔离围挡,严密保护起来。张京利说,在日常文物检查时,他们发现宰牲亭南侧一根飞椽脱落,同时四面连檐均出现不同程度糟朽,屋面瓦件也有脱釉、松动现象,“根据出现的问题,我们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制定修缮方案,对其进行修缮,将‘病害’消灭在初始阶段。”张京利告诉记者,宰牲亭将进行将全面挑顶修缮、瓦件归安,重做泥、灰背。就是将瓦片全部取下,全面筛选、评估,再留下好的、替换坏的,重新装回屋顶。
据悉,目前宰牲亭的修缮方案已经获批,预计下半年开工,明年9月完工。记者从中山公园了解到,宰牲亭修缮完工后,后续公园将持续加大对园内文物建筑的巡查保护力度,如果发现新的病害隐患,将及时启动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