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急诊科大夫的“夜常”:一个夜班巡诊步行过万 接诊80名患者

2019-06-26 13:43 北京晚报 TF008

随着夜幕的降临,燥热了一天北京,终于“摆脱”了烈日的炙烤。可是,气温却依然居高不下。酷热难耐中,城市的喧嚣逐渐归于宁静。与此同时,医院里的急诊科也进入夜间的忙碌模式。昨天晚上,记者来到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探访暑热中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

急诊内科

李彦医生在抢救区走上1万步

“大夫,你来看看,这心率怎么高了!”

“大夫,怎么不给我们饭吃!”

“我有这么严重吗?为什么要我住院啊?要住多久?”

晚上10时,中日友好医院急诊内科“三线”医生李彦正在急诊抢救区巡诊。“三线”医生是当天晚上的值班的总负责人,需要负责急诊的所有区域的诊疗工作,包括诊疗区、观察区、抢救区以及急诊ICU。急诊科病情最为紧急和凶险的患者都集中在抢救区施治。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最大的一间抢救室里摆了10张病床,半数以上的患者都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滴滴答答的监护仪声音提示着这里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很危重,家属的焦虑以各种各样的疑问向医务人员涌过来。

抢救区刚刚收治了一位重症患者:这是一名肝癌肺转移的患者。当天上午,患者在一家肿瘤专科医院治疗时发生了晕厥,随即被紧急送到附近的一家综合医院。这家综合医院检查之后,怀疑患者可能发生了肺栓塞。晚上9时,患者转院来到中日友好医院。于是,这名肿瘤患者成为昨天晚上抢救室收治的第一名患者。

“这里的呼吸科力量比较强大,看看是否需要溶栓治疗。”李彦一边向记者解释着,一边指挥着,“影像资料齐全,请呼吸科会诊。”很快,呼吸科的医生来了,综合判断,当即收住院。病人家属将患者安顿下来,围过来练练向医生道谢,“我们一定积极配合治疗。”

李彦在抢救区巡诊

在抢救区巡诊,李彦一直戴着N95防护口罩。几分钟下来,一层薄薄的水雾晕染了眼镜的边缘。她随手擦了一下眼镜,手还没有放下,就有一位脑梗的患者家属前来咨询。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今年已经发生了三次脑梗,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联系好重症监护室之后,李彦告诉值班护士可以转运了,“戴上监护仪、转运箱、氧气……”

抢救室外已经加了7张床。一名30多岁的女患者刚刚住院,正焦急地等待着医生。因为高烧、寒战,她前来医院就诊,以为只是热伤风。没想到,医生诊断之后立即给留了下来,还住进了抢救区。一脸懵懵的患者得知自己所患的是急性肾盂肾炎,却依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走着来的,怎么就住院了。”“躺下,来,我和你说。”站在床边,李彦告诉她,急性肾盂肾炎很容易发展成脓血症。患者听了听,虽然不是十分明白,但知道病情的严重性,默默地坐好接受治疗。

抢救区域不过100多平方米,原本只能摆放12张病床。但是,记者看到,病床已经加到了19张。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内“随便走走”,李彦8个小时走上1万步“非常轻松”。每个值夜班的夜晚,她都能刷到同一时段朋友圈步数的第一名。“夏季相对来说是急诊淡季,但现在是淡季不淡。您看看,19名患者中就有6名90岁以上的老人。”“90后”患者以及每一个重症患者,对于急诊医生来说,都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什么样的夜班是幸福的夜班?”记者禁不住问。“最幸福的夜班就是所有的患者病情都平稳,病人幸福,我就幸福。”李彦答道。

急诊外科

石磊医生接诊80名外科患者

在炎热的夏夜,外科属于急诊“忙翻了”的科室。24小时内,中日友好医院急诊外科的门诊量突破200人次。昨天晚上,中日友好医院急诊外科医生石磊值守大夜班,也就是从下午4时工作到次日早上8时。这一晚,石磊赶上了“旺季中的旺夜”。

下午刚过4时,急诊外科就已出现第一波小高峰。“都是孩子!”下午三四点钟是小学生和幼儿园放学的时间,奔跑打闹,追逐嬉戏,孩子们难免遭遇意外伤害。石磊接班后遇到的第一个患者是名4岁的孩子,“下巴颏磕坏了。”孩子在老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院时,眼睛里还噙着泪,老人则在一旁不停地自责,“都怪我,都怪我。”好在孩子的伤情并不重,经过简单的外伤处理后,老人孩子一起回家了。

送走第一波小高峰,晚上8时便又迎来第二波小高峰。一名30多岁的女士脚上缠着纱布、外面裹着塑料袋,一跳一跳地来到医院。“本来天热去游个泳,哪想到受伤了。”患者告诉石磊,游泳时被池壁上破损的瓷砖扎伤了脚。脚趾上的伤口不大,但是很深,需要进行缝合。在急诊外科的手术室里,石磊给她的脚趾做了清创处理,然后里外缝了两层。

女伤员刚走没多久,记者又被随后就诊的伤员吓了一跳。这是一名长发飘逸的女孩,左臂的白色纱布上渗出了鲜血,在黑色的T恤衫的衬托下格外醒目。打开纱布,伤口至少有15厘米长,从手腕一直延伸到肘部。一看伤口的类型,很明显就是刻刀划伤的。再一问,竟然是女孩自己划伤的。黑色的上衣看不出血迹,但是牛仔裤上的斑斑点点提示着曾经的血腥。女孩说,原本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医院去看诊,但是医院建议转院,于是就来到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

石磊为外科急诊患者做手术

 

“赶快处理伤口,缝针。”夜间急诊外科只有两名医生值班,另一名医生还要负责接诊患者。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石磊不得不进行一台一个人的手术。麻醉、清创、止血,缝合血管,缝合伤口……女孩的长发遮掩着脸庞,没有受伤的右手始终拿着电话,平静地聊着天。这边,石磊的额头上却满是汗珠,“我想尽量缝合得漂亮一些,毕竟她还年轻,而且夏天会露出小臂来。”

这台一个人的手术持续了一个小时。手术结束已经接近午夜12时。由于诊区里只有另一名外科医生接诊,外科候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大屏幕上的叫号系统已经通知到了201号患者。当晚,外科急诊的患者伤情各式各样:狗咬伤的、遛弯摔伤的、家里相框掉下来砸在头上的……夜间的急诊就像周一清晨的医院一样,只有高峰期的忙碌,没有深夜的寂静。刚刚回到诊区坐下,石磊立刻被四五名做完检查等待看结果的患者围了起来。他赶紧站起来,说道:“别着急,都能看上,来,您站这里,第一个看,第二个、第三个,排好队啊。”

凌晨2时许,石磊的诊室外依然还有3名候诊的患者。这时,一名70多岁的老者在老伴儿的陪同下走进急诊外科。“深夜来看病,都是真有病。”一问才知道,他起夜时左脚踢到了玻璃柜子。“柜子碎了,脚底划了一个大口子。”此时,排在老者面前还有三名外伤患者,老伴儿很着急,但是老者反倒非常安静,“让医生一个一个来,别着急。”10多分钟后,轮到老者就诊。在处理好伤口后,他特地看了看石磊的胸牌,连声说谢谢。随后,老者站起身来,给石磊敬了个军礼。

早上8时,石磊“大夜班”进入尾声。“这一晚上,至少看了80名患者。”他看了看挂号单,说道。

高温之下,急诊科医生不仅要承受高温的挑战,更要承受 “高压”。这一夜,李彦和石磊以及20多位同事,忙得不知道黄昏与黎明。他们上班时,天气炎热,太阳明晃晃的;下班时,天气依然炎热,太阳依旧晃眼。只不过,上班时太阳在西边,下班时太阳在东方。患者平安,是他们最好的清凉解暑剂。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贾晓宏  白继开 摄

分享到

九旬奶奶高压超200,心衰老人进入抢救室,探访北京同仁医院夜班急诊

海淀四季青医院迎来手语导医,为聋人病患进行手语翻译

男子健身时心脏骤停,北大肿瘤医院医生跪地急救,膝盖跪得渗血

正能量!援鄂医生一家子在广场摆起了“地摊”,而货品是一个假人

北京协和医院护士68天“援鄂日记”:见证武汉重启 深爱“第二故乡”

抗疫先锋刘清泉在武汉奋战81天:哪里有难,哪里就是我的战场

罗大佑致信武汉首批被感染的医护人员“OK哥”,并献唱非典时期老歌

“91岁,也要治好您!”北京医疗队坚守武汉,冲刺完胜目标

抗疫先锋: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王凌航 1天接诊200多名发热患者

北京援助武汉医疗队张微微千里之外为女庆生:等你再大些,妈妈就回来了

抗疫先锋:“暖男”大夫曾泪别重病母亲 驰援武汉赴前线

疫情期间近距离接触患者开放的口腔有风险,他们“全副武装”不退缩

看病不用卡,只需一个码!国家卫健委:“脱卡就医”是趋势

北京:前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食品价格上涨7.6%

北京疾控:体育馆游泳馆要限制有大规模人员参加的聚集活动

看着都舒心!观音寺“三横一纵”道路旧貌换新颜

新发地连开6场对接会,一大波优质农产品装进市民菜篮子

北京又多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三季花海,四季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