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雷达落选、“苍龙”不战而降,日本军售为何交白卷
日本第11艘“苍龙”级潜艇“凰龙”号目前正枕戈待旦。据报道,“凰龙”号是世界首艘锂电池常规潜艇,作战性能进一步提升,日媒对此非常自豪。然而过去数年,日本引以为傲的“苍龙”级潜艇却在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军购竞争中铩羽而归,其他先进武器也屡战屡败。日本作为一个有着先进军事科技传统的国家,武器外售战绩为何如此差?
谈兵·兽笼破解
武器出口新旧三原则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和战败国,其军备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1967年日本提出“武器出口三原则”,即“不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售武器”,“不向联合国禁止的国家出口武器”,“不向发生国际争端的当事国或者可能要发生国际争端的当事国出售武器”,表明其“防卫性”的军备政策,不对他国产生威胁。1981年日本通过《关于武器出口问题的决议》,此后30余年完全禁止了对外出口武器。这种原则对日本军事和军工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武器卖不出去,而本国的自卫队需求又有限。这样一来,日本军工企业的市场非常狭小,得不到利润,没有经费研发,又使军工发展滞后,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日本国内一直有很大的一股势力,希望打破这种桎梏。这里面,以三菱重工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及其利益团体是最活跃的。2013年,日本违反条例,向驻南苏丹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韩国军队)无偿提供了一万发子弹。一万发子弹并不是大数字,何况还是免费。但是,这却是日本推翻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尝试。
2014年,日本通过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草案,取代之前的“武器出口三原则”。新三原则包括“不向明显妨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场合出口防卫装备”、“对允许出口的情况进行限定和严格审查”、“出口对象将防卫装备用于目的之外或向第三国转移时,需获日方事先同意并置于适当管理之下”。而所谓审查的要素,则是“国家安全保障”等。显然,新三原则比旧三原则要宽松得多。新三原则中有两条是由日本政府主观判断,至于“明显妨害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场合”也留下了很大的玩弄辞藻空间。
谈兵·五年之伤
“占七成市场”成笑谈
2014年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通过后,日本军工企业非常振奋,指望扑向广阔的国际市场,收获大笔美金。而且,许多对日本工业保有“迷之崇拜”的人,也憧憬着壮阔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日本做出来的东西一贯精雕细琢,只是被几十年的和平条款捆绑了手脚。如今出口解禁,自然能够赢得客户的青睐,赚取丰厚利润。甚至有缺乏常识的人预言,“日本将会占据70%的国际军购市场”。
至今五年过去了,日本的海外军售屡败屡战,斩获极少。2015年,日本意图向英国推销P-1海上巡逻机,结果英国选择了美国的P-8“海神”巡逻机。2016年,日本用他们最新式的“苍龙”级潜艇向澳大利亚投标,结果在2017年输给了法国的“短鳍梭鱼”级潜艇,澳法双方在2019年签订了300多亿美元大单,日本只能看着“流口水”。
2018年,日本军工更是连遭重挫:三菱重工的J/SPF-3警戒雷达在泰国空军招标中落选,P-1海上巡逻机被法国、德国拒绝, C-2运输机被阿联酋放弃。同年印度的潜艇招标中,日本“苍龙”级竟然不战而降,提前退出了竞标。而US-2水上飞机的出口,日本从2014年就在和印度谈,但至今仍杳无音讯。
谈兵·白卷原因
“大树底下难种庄稼”
被寄予厚望的日本军工出口为何交了白卷?这里面存在多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国的存在。
对二战后的日本而言,美国既是同盟者和保护者,又是监管者和太上皇。数万美军驻扎日本,控制着日本的命脉。日本自卫队的装备和军工企业的研发尽在美国监管之下。美军对于日本军工,一方面通过联合研制起到提携作用,另一方面也在避免让日本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对美国军工和国防造成威胁。这造成日本军工生产虽然能够在部分零部件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整体生产力一般。
再加上日本自卫队的军费很多要用于购买美国武器,这在整体战略上等于用日本的军费,去帮助美国军工完成升级换代。比如日本的“爱宕”级驱逐舰,其动力是美国的LM2500,装载的导弹也是美国的。这种模式下,美日的军工企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017年,三菱重工推出了首款由日本生产的F-35A战机,号称“国产货”。但是,这架五代机的部件大部分来自其他地方,日本并不掌握核心技术。而且,这架飞机也于2019年4月坠毁。对于五代机,日本只是美国产业的装配中心而已。
再如日本川崎重工的C-2运输机,虽然装备了先进的美制CF6-80C2K1F发动机,但整体性能不尽如人意。由于试飞时机体后部和货舱门变形,被迫对机体结构进行改造,从而造成C-2空重从原先的110吨增加到115吨,载重量从30吨下降到25吨。阿联酋曾一度对C-2运输机感兴趣,但后来发现C-2起降能力不足,最终取消了订单。
日本的P-1海上巡逻机在2017年参与法德竞标时,在整体性能上是优于竞争对手的,但是其稳定性却让人担忧。试飞期间,就曾不止一次发生过四台发动机全部停车的奇葩情况。2017年6月巴黎航展期间,日本派遣两架P-1飞往巴黎参展,不料在途经吉布提时,一架出现故障,由于零件需要从本土运输,导致无法维修,结果只有一架P-1抵达巴黎参展。这种事故对于法国和德国的最终选择是致命的。
谈兵·市场分析
过于精雕细琢未必得到客户青睐
平心而论,日本的军工在设计和制作上确实有优质亮点。这使得日本的武器装备拿到世界领域看有其特长。但同时,国际市场并不是一味讲求某些质量参数和指标,而是综合考虑性价比,此外还要考虑诸如国内产业更新、就业等情况。过于精雕细琢,未必能得到客户的青睐。
以日本“苍龙”级潜艇为例。在澳大利亚的军购项目上,日本推出的“苍龙”级潜艇,其下潜深度可达到500米,这在世界常规潜艇中首屈一指。但问题是,下潜500米是日本自身处于岛国战略的研制指标。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并不需要下潜那么深。最终,法国的“短鳍梭鱼”战胜了“苍龙”。
虽然法国的“短鳍梭鱼”下潜深度只有350米,但对澳大利亚而言已经足够。多出150米的潜深耗费了日本工程师大量的心血,但澳大利亚海军并不在乎这个。相反,“短鳍梭鱼”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势。“短鳍梭鱼”是法国针对澳大利亚的实际需要,在攻击型核潜艇“梭鱼”级基础上设计的常规动力备份方案,不但技术积累坚实,而且吨位大、储备浮力多、远洋性能突出,且具备平台化和模块化架构,后期升级更容易。相对来说,“苍龙”级模块化水平低下,今后的升级改进困难重重。再加上日本军工企业在运营和公关方面远不如法国同行,最终丢掉了这笔大单。
此外,日本国内军品规模化不足反过来也进一步增加了边际成本,导致日本武器装备在价格上很难具有竞争力。例如前面提到的印度对US-2水上飞机的购买意向,日本最初的报价为每架1.33亿美元,俄罗斯的报价是1.1亿美元。后来日本也降价到1.13亿美元,但仍然是俄罗斯的较为便宜。日本在报价上缺乏弹性,更进一步从商务角度阻隔了军售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