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小学生怎么上下学?史家胡同将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对话童年
60年前的小学生是怎么上下学的、放了学爱玩什么、平时爱吃什么?如今孩子理想中的胡同和社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儿童友好社区?这些问题,在博物馆都能得到解答。从今天起,一场“对话童年——难忘史家.儿童友好社区”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展。展览一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示的是60年前的童年,而另外一部分则展示的是如今孩子们理想中的胡同社区到底什么样。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本月22日,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
展厅的正中央,一个个泡沫板上,用纸黏土、彩纸、毛根等手工材料,设计出孩子们眼中的理想社区。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姚雨萌告诉记者,这部分展览是史家小学21个孩子来参与完成的。专业的规划师们首先向孩子们讲解了什么是社区规划,然后带着孩子们到胡同中实地进行踏勘。随后,每两三个孩子们分成一组,在一块块手绢大小的泡沫板上,打造自己理想中的社区到底什么样。记者上午在展览现场看到,有的孩子设计了绿荫掩映的停车场,停车位上停放着用纸黏土捏成的小汽车,停车场周围用塑料的假花假草围绕;有的孩子用纸黏土和毛根设计了喷水池、游泳池、鱼池,打造亲水社区;有的孩子为流浪猫设计了猫舍、动物区,还手工制作了纸黏土猫咪等小动物放置在其中;有的孩子设计了凉亭、博物馆、花园、草坪、滑梯、蹦床、海洋球池等休闲娱乐设施。
“从孩子们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可以看出,孩子们理想中的社区,需要有绿地、花园、游乐设施,需要有水池,甚至需要给小动物们留出充足的空间。”姚雨萌表示。
60年前的史家胡同什么样?60年前的史家小学什么样?60年前的孩子们放了学玩什么?在展厅的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旁边的小纸片上写满了胡同居民的口述史。靠墙摆放的展柜里,还摆着羊拐、沙包等居民们提供的老玩具。“这是我们和史家小学1959届毕业生联手打造的一个展览。所有的照片、展品都是叔叔阿姨们提供的。”说起展览的缘起,姚雨萌表示,去年10月,住在附近胡同的一位居民找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提出自己是史家小学1959年的毕业生,今年恰好是他们毕业60周年,想寻找昔日的同学,一起办个庆祝仪式。于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就发起了“召集令”,没想到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凑齐了40多名当年的史家小学“老同学”。
“和叔叔阿姨们聊天后,我们觉得,他们当年的经历其实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应该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姚雨萌说,叔叔阿姨们特别积极,提供了很多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甚至包括当年的师生合影。
记者在展厅中看到,墙上还悬挂着两个花篮,里面装满用树枝和皱纹纸制成的花朵。“这些花都是‘老同学’们亲手做的,大家回忆说,他们曾经参加过1957年的国庆典礼,用皱纹纸在学校做好花朵,拿着花朵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庆典。这些花,就是大家按照回忆做出来的。”姚雨萌说。
此次展览特意提出了“儿童友好社区”的理念。比如,社区中要实行人车分流、设立家长无遮挡看护区、设置亲子共同玩耍的游戏设施、提供感统训练的活动场地和设施、设计沙坑、亲水空间等自然游戏场等等。姚雨萌表示,未来在对史家胡同及周边社区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将“儿童友好社区”的理念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