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京城史家胡同与清华大学颇有渊源?胡适曾在此考试且国文满分

2018-10-31 10:18 北京晚报 TF017

对于一些北京居民来说,幽长弯曲的胡同藏着他们的童年,承载着他们对人生的回忆。北京城区有很多胡同,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来形容。这些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几百年来,北京胡同的风土人情、礼俗好尚、珍闻逸事、人事变迁,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北京史。

方继孝


史家胡同24号院现史家胡同博物馆

北京的胡同,每条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历史。在这些不起眼的胡同里,或许曾居住过声名显赫的人物,或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此处。我曾住过的宣武区南半截胡同,就有不少历史名人的印迹。南半截胡同7号,是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绍兴会馆旧址,鲁迅先生曾在这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以及27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和南半截胡同连接的北半截胡同,保存有谭嗣同故居。

在诸多的胡同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该地区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史家胡同就是这片胡同中的一条,它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据传史家胡同是以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京华、官学大院并入,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八条,后恢复原名。

同北京城内的众多胡同相比,史家胡同无疑是承载老北京人记忆和文化底蕴最多的胡同之一。史家胡同形成于元代,明代史家大姓居于此,便有了现在胡同的名称,胡同中的史家祠堂证明了史姓曾在这条胡同里繁衍生息。清代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条仅700米长的小胡同里,居住过众多的历史人物,也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清末的游美学务处就设在史家胡同里,而清华大学也是从游美学务处附设的游美肄业馆发展而来。本期的“品读”主要为读者介绍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组织的三次考试。

1 名人过昔余晖在

从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来,往北走一点,便是史家胡同的西口。走进史家胡同,第一个感触就是古朴。到处是青砖灰瓦、如意雕窗、楹联彩画,还有广亮门、金柱门、如意门、垂花门,是老北京四合院经典建筑的集合。

提起史家胡同,很多人唯一的印象就是那所著名的小学--史家小学,其实,百余年来,这条胡同名人荟萃。胡同里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埋藏了不知多少近代历史文化故事。

史家胡同59号曾是史可法祠堂旧址,清代在此建起“左翼宗学”,当时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又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改为史家小学低年级部。

24号院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宅,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画家名流经常在此聚会,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晚年的凌叔华将宅子捐出,如今,24号院已化身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辛亥元勋孙武是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从1912年起曾租住在史家胡同22号(老门牌),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平。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将军于1946年住进史家胡同23号,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傅作义将军就是在这里作出明智的抉择,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1958年大跃进时,傅作义一家搬离史家胡同23号,继而搬进来的是到京赴任林业部长的刘文辉。

新中国成立后,华国锋、徐向前、李井泉、荣毅仁、章士钊、乔冠华、于光远等曾居住在这条胡同里。臧克家、艾青、草明、杨朔等诗人、作家曾在这里居住和创作。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初建时的院部办公地点设在胡同56号(今20号院),曹禺、李伯钊、焦菊隐、欧阳山尊等,都曾在这个大院里办公。老舍先生创作的《龙须沟》剧本的二度创造艺术工程正是从56号大院里启动的。53号院的好园宾馆曾是全国妇联办公地,留下了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人的身影。1953年夏天,《大公报》购买了胡同24号两所院落,社长王芸生和报社全体员工都搬到这里。

傅作义于1946年住进史家胡同23号院 摄:张宁

北京城内现存的胡同中,像史家胡同这样曾居住过著名的历史人物,并遗留下历史事件印迹的胡同会找出很多。而史家胡同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知识界的重视,那是因为1909年,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学生留学美国。从“游美学务处”又派生出游美肄业馆,而这个肄业馆正

2 1909设游美学务处

谈到清政府在史家胡同设立游美学务处,必然要先谈“庚子赔款”这一国耻的产物。“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按《辛丑条约》第六款,要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其中要赔给美国的是3200多万两,折合美元2400多万元。

按照条约,本息用黄金付给,而不是用白银付给,这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1904年12月上旬,清朝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只因民间负担太重,仇洋之念益涨,望贵国体谅。”他向海约翰提议减少赔款,海约翰表示会向总统建议。谈判结束后,梁诚先是把与海约翰谈判的结果向美国公众披露,而后公开向美国政府请求减少赔款。

同样是在1904年,美国国会通过将所有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的议案,中国掀起全国性抵制美货的狂潮。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对反美运动不满,但认为退还赔款是当行之事。罗斯福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授权“退还”庚款合美金1078万余元,自1909年1月份退还。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这一议案,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清政府正式声明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但这笔退款必须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留学美国,作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会同学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留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这即是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学务处总办须是与两部都有关系的人担任,当时选定了曾做过驻美参赞和游美学生处监督的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周自齐为总办,会办则由两部各派一人充任。一位是学部员外郎范源濂,一位是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后成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

起初,游美学务处租赁位于长安街以南,西裱褙胡同南侧的侯位胡同一间民房开始办公。侯位胡同原叫猴尾巴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拐向北面,是一条北京常见的普通小胡同。因名字有失文雅,后改称侯位胡同。胡同尚存,但当年游美学务处的旧址,早已不存在了。不久,游美学务处从侯位胡同迁到史家胡同,并在这里举行了留美学生的录取考试。

3 考试地点为现史家小学

按照中美达成的留美学生规程,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以年在15岁以上20岁以下者为限”,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史家胡同59号院(现史家小学低年级部)是赴美留学生考试之处 摄:张宁

1909年8月4日,游美学务处组织的第一次选拔赴美留学生考试在。这一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来自各地的众多学子围在一座大院落的门前。院门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书“游美学务处”五个大字。三位考官分别是周自齐、范源濂、唐国安,他们坐在院落的中央主持报名。在他们旁边,是为中国争回部分“庚子赔款”作出贡献的驻美公使梁诚。

梁诚是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人。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学生。1903年至1908年间,梁诚曾以三品官衔担任清朝驻美国公使。赴美留学生第一次考试时,梁诚正在国内休假,他特意延长假期,旁观这次考试。本次应试考生630名,计划录取100名。凡投考者要考以下各科:英文文学与作文、国文、历史、地理、世界地理、代数、平面几何、三角、欧洲上古史、法文或德文、拉丁文、初级化学、初级物理、生理学等,共有十四门课程,而且还必须门门及格。在这批学生中,考试成绩优异的有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正是在这次的考试中,当时19岁的梅贻琦得到了梁诚和三位考官的赏识。考生中的张准(张子高)、胡刚复和梅贻琦谈得很投机,成为好朋友。张准是湖北枝江人,从湖北普通中学毕业,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尤其精通化学,后来,张准回到了国立清华大学,成为化学系的奠基人。胡刚复是江苏无锡人,于上海震旦公学毕业,才17岁,比梅贻琦还年轻两岁,可他在数理方面有很深造诣。

初试通过,还要复试,复试的发榜日期为9月13日。因为录取条件严格,在公布的名单中仅录取47人。胡刚复列第四名,梅贻琦为第十四名,张准为第23名。后来在学术上成绩显著的程义法考了第一名。当时因“肄业馆”尚未找到适当地点,故于录取后直接送往美国,所有第一批游美学生都发给置装费,于当年10月由会办唐国安护送。驻美监督为容揆,他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中西学问均属精通,由他负责收支学费、约束生徒。他们从上海搭乘“中国号”邮轮启程,于11月12日安然抵达美国的三藩市(即今旧金山)。这时,美国大学都已开学,这批游美学生只得暂入补习学校,等待次年美国大学开学后再进入各大学攻读。转年,这批留学生大都选入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他们多数研习应用科学,刻苦学习,大多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为清华大学成长为世界名牌大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贻琦没有选名牌大学,而是选择美国东部麻省的吴士脱工科大学就读理工学院,他选习机电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学习、生活都很艰苦,但学习成绩一贯优异。留学期间,他的父亲一直失业在家,梅贻琦在美节衣缩食,把本来不多的生活费积攒下来寄回贴补家用。回国后,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风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几年后,这批留学生回国,用所学专业对祖国的科技和教育多有发展和建树。秉志先生于生物,胡刚复先生于数理,梅贻琦先生于教育,程义法先生于采矿,何杰先生于地质,金邦正先生于造林,张准(即张子高)先生于化学,金涛先生于土木工程多有建树。金邦正曾于1920年出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梅贻琦则终身服务于清华。在1931年底发表就职演说时,梅校长劝勉同学“记住国家危急的情势,时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他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大项。张准(张子高)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并任副校长,献身于化学教育事业60年,为我国现代化学的先驱之一。他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高等教育界的理科人才,仅中科院化学部的学部委员中就有十多人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还有不少人成为高等理科教育和科研的领导。

游美肄业馆发展成清华大学 摄:陈光琰

4 胡适的国文得了100分

1910年7月,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举行了第二批游美学生录取考试。这次考试的结果,比第一次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共有两千余人报考,符合应考条件的有400余名考生,考试分两场,头场是7月21日,上午考国文,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下午考英文,题目是“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只有第一场的国文和英文考试及格,才可以参加5天后的第二场考试。

考试合格者为70人。赵元任排第二名,后人称之为“榜眼及第”。赵元任的老乡张彭春排名第10。这次考试,还有一位排名第55名,后来却名震中外的考生,他就是胡适。

胡适在史家胡同参加了第二批留美考试,国文得了100分。他在《四十自述》中回忆了这段经历

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中说,他参加国文考试,是以考据学方法写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文章的。正好批改卷子的考官喜欢考据,对他的文章分外赏识,一下批了100分。他的英文考了60分,科学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但总平均分为59,考取第55名。与胡适、赵元任一起考上的,还有毕业回国后成为专家学者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教育家和外交家张彭春、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钱崇澍、建筑工程学家庄俊、电气学家和电工专家易鼎新、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周仁等70人。1910年8月16日,这批留学生搭乘“中国号”启程。不同于第一批留学生的是,当时为了与西洋“合流”,这些留学生必须穿西装,最重要的一点是剪掉发辫。

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成功组织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和第二批留学生的报名初试以后,每天都有预备参加下一年考试和落选后准备来年重考的学生到史家胡同打听消息,并临时在史家胡同租赁民房。游美学务处各种日常事务逐渐多了起来,必须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完善规章制度。周自齐和范源濂感到,必须另找一处合适的办公场所。最终,他们选中了位于西郊的俗称小五爷园的清华园。

清华园系道光皇帝赐给其第五子惇亲王奕誴的园林,后来被内务府收回,一直闲置着。清华园地处城郊,清净幽雅,有房舍数十间,稍加修茸,不仅可以用于游美学务处办公和肄业馆的馆址,以后还能开办学堂。而且它四周有很多荒地,以后学校发展扩大,征用土地也非常方便。由范源濂执笔,以外务部的名义写好奏章,经外务部呈交宣统皇帝溥仪,当时的宣统皇帝才几岁,奏章由中堂那桐审核,批示下来后,范源濂等前往内务府接收清华园。不久,肄业馆在清华园内开工建造。在此期间,仍在史家胡同办公的游美学务处招考了第三批留学生。

第三批留学生的复试,在宣武门内学部考棚进行。参加这次复试的有各省保送的184名学生(各省保送名额由各省所摊派的庚子赔款决定),这次复考分两次进行,录取了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化学家的侯德榜和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在内的63人。两次考试的榜首均为同一个人,他就是后来的以“侯氏制碱法”而名震中外的侯德榜。侯德榜的化学、物理考得很好,尤其使考官范源濂高兴的是,从侯德榜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对当时中国科技业的落后表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1910年底,由游美学务处提出,清政府批准,将筹办中的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次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留美预备学校全部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由游美学务处直接管辖。此后,组织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和选派由清华学堂负责。

清华学堂成立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游美学务处随着清王朝寿终正寝,于1912年4月被撤销。

清华学堂最初只是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进行留学的初步学习。1924年初,清华学堂正式启动“改办大学”程序,1925年2月,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开始筹备国学研究院,先后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导师。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

自1909年清政府在史家胡同设立游美学务处,至今已近110年了。中国的教育史并没有忘记北京城内这条不显眼的胡同,正是在这条普通的胡同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清华大学,走出了许多栋梁之才。

(原标题:史家胡同往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分享到

北京史家小学雄安校区封顶

史家小学老师郭志滨将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博“悟”世界

千里“书”送爱与希望 史家小学“影为爱—悦读”公益帮扶在行动

北京史家小学通州分校戏剧节举办 “小戏骨”诠释戏剧之美

史家小学小伙伴破解爸妈“被手机抢走”难题:都是高招儿

英国TNT剧院《暴风雨》剧组来京 史家小学有群“莎翁”迷

史家小学二(12)班公益演出“倡”环保

林丹和史家小学小粉丝面对面 超级丹展现超级魅力

东城区对口直升校增加至8对 正式组建4大教育集团

史家小学师生下乡献爱心 “天史”同行趣味运动会举办

史家小学学生游国博 一堂充满乐趣的艺术欣赏课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