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所学科技致富,农大师生扎根曲周46年,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从北京西站出发,坐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列车抵达河北邯郸,再转乘汽车行驶约1个半小时,就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这段颇费周折的行程,在扎根此地的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眼里,已经相当便利了。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依然记得,早些年前往实验站,需要乘坐夜行列车,再转乘每天只有一趟的班车,第二天中午才能抵达目的地。在过去的46年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代代农大人扎根曲周,将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亩产过千斤的米粮川。
告别国家救济
昔日盐碱地打出千斤粮
曲周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这里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老碱窝”,盐碱地面积曾经达到28万亩,占全县耕地近40%。当地人形容道:“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上世纪70年代初,盐碱地已经严重影响了曲周乃至整个黄淮海平原的粮食产量。
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大学的石元春、辛德惠、林培等几位教师赤着脚、蹚着水走进了盐碱重灾区——曲周张庄村。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弄清楚这里盐碱重的根源,为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探索一条道路。
查文献、找病根。石元春等人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四处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张庄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做化验,终于摸清了当地的地下水盐运动规律。这里属于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地区,地下水裹挟着矿物质向东流动,随着地势区域平缓,逐渐沉积下来。同时,由于华北平原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春旱夏涝,雨涝使地下水位上升,盐随水返到地面;春旱又让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让盐分留在地表。常年如此循环,使得盐碱地危害难以根除。
怎么办?经过多次论证、研究,石元春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采取“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办法,通过浅井水灌溉、咸水压盐、咸水经深沟排走等办法,开展综合治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实施方案终于收到显著效果。这片试验区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由67%降到7%。1972年,张庄村粮食亩产量只有79公斤。到了1978年,粮食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从此乡亲们结束了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乡亲们吃饱肚子了,农大老师却没有走,反而在曲周扎下根。自1973年曲周实验站成立以来,农大师生们帮助一个又一个村子战胜盐碱地。昔日的盐碱地,而今轻松打出千斤粮。
教研搬到农村
照样做出高水平的科研
在许多人眼里,大学师生做科研、写论文,都应该在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与田间地头无关。但是,农大人依托曲周实验站,把科研做到田间地头,不仅做出了高标准课题,而且还为撰写高水平论文提供了素材。
西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水果,也是给曲周乡亲们创造收入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在10多年前,这里的乡亲们发现,通常亩产8000斤左右的西瓜,种完一季之后,产量竟然下降到3000斤左右,个别地块甚至出现了绝产。
2010年初,正在农大攻读硕士学位的黄成东来到曲周实践。听到乡亲们反映的情况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科研攻坚。经过反复测试,他们引进西瓜嫁接育苗移栽技术,使得西瓜每季亩产量回升到了6000至7000斤。黄成东对记者说,乡亲们重获种植信心时的喜悦表情,至今令人难忘。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帮助曲周的乡亲们提高了收入,而且所形成的科研成果也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科普期刊上。
46年来,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培养出70多位教授,30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实验站先后承担了80余项国际合作及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发出20余项农业科学技术,申请专利20多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治理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创建科技小院
利用所学推动生态致富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乡村建起了“科技小院”,通过专业硕士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研和农技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告诉记者,“科技小院”已经成为推动乡亲们生态致富的有力手段。
在白寨“科技小院”高庄村,记者见到了在此蹲点的农大2018级研究生黄晓芙。未来两年,她将和同学们一起与乡亲们同吃住、同劳动。来自广东的黄晓芙对记者说,今年2月,来到高庄村才第一次见到小麦。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已经与当地各种常见农作物“成了朋友”。“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拿出学术成果。这也是研究生阶段要完成的‘必答题’。”
张福锁院士介绍道,这些年,“科技小院”在帮助曲周乡亲们生态致富方面成效显著。以水肥管理为例,过去乡亲们种植一季小麦要浇4次水,现在经过科研试验后进行优化,每季小麦只需浇水两次就能稳定保持产量,大大减少了灌溉水资源的消耗,环保效果显著。
在前衙“科技小院”,农大学生们帮助乡亲们改良葡萄种植的工艺,从过去盲目提高产量,到现在控制产量、提升质量,增加收入。前衙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云算了一笔账,通过“科技小院”的帮助扶持,村里每亩地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2000元。
以曲周为依托
建成国际绿色农业榜样
曲周县委书记李凡告诉记者,曲周和农大的合作正朝着更高层次迈进。
2006年,曲周县无偿提供300亩土地给农大,双方联合建立了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研究基地,大批教师和研究生入驻实验站,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和攻关,建立了以土壤-作物体系综合管理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理论和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农大决心以曲周为依托,打造面向未来的绿色农业研究示范基地,把曲周建成国家绿色农业样板,把华北平原建成国际绿色农业榜样。
2018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研究院成立。研究院以曲周为起点,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全力打造跨学科、多单位、集团式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性创新平台。同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在曲周建立,推动农业生产由高资源环境代价发展,到高产高效发展,再到绿色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构建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