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纪录

从黑蹦筋儿到京欣瓜,北京大兴庞各庄老瓜把式又开始“超越梦想”

2019-06-03 10:14 北京晚报 TF010

5月28日,第31届大兴西瓜节在大兴体育中心正式开幕。大中小型西瓜在大兴这个“中国西瓜之乡”打起了擂台,最终,一枚重达80.06公斤的京欣8号西瓜,夺得今年的“瓜王”锦标。

距离大兴体育中心25公里的庞各庄镇东梨园村,72岁的瓜农张克义正在给上门取瓜的客户装车。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老瓜把式,张克义早已看淡“瓜王”大战的硝烟,“好多西瓜大户,都是当年从我这儿学的技术”。如今的张克义,精心打理着他两块瓜棚,在这个岁数,已经不求产量,更重质量。闲下来的时候,他依然钻研技术、传授经验,他说:“北京城的市场足够大,能容纳足够多的种瓜大户。以前,我没有把种瓜技术当成秘密,现在也不会。希望咱们农民朋友都能种瓜致富,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能吃到好西瓜。”

从黑蹦筋儿到京欣瓜

“你先坐,尝尝我这瓜,这是最近这些年的新品种,我歇会儿。”装完了一车瓜,年逾古稀的张克义回到屋子里,切开一个瓜,休息片刻。新品种叫“超越梦想”,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不久的,薄皮、脆甜。“这跟我小时候吃的黑蹦筋儿那是完全不一样了,好吃多了。”

大兴区,是中国的西瓜之乡,而庞各庄镇又是大兴区最有名的西瓜产地。曾经经常泛滥的永定河,给北京南部这片郊区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泥沙,庞各庄正处在永定河冲积平原中,沙质土壤、昼夜温差,都非常适合西瓜生长。据称,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庞各庄镇的西瓜就成为了“贡瓜”、“御瓜”。像世代居住于此的乡亲们一样,张克义就出生在西瓜地边,他的记忆中,爷爷就是种西瓜的。“我爷爷曾经给紫禁城里送过瓜,送过去100个瓜,换回来的钱,在当时就能买六亩半地。”张克义自己从18岁开始真正种瓜,在生产队,种的是老北京的传统品种“黑蹦筋儿”。

很多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都尝过“黑蹦筋儿”,黝黑的瓜皮上,有隆起的纹路,像人手臂上突出的血管。“黑蹦筋儿”到底是什么味儿的,张克义已经有点记不清了,“跟现在的西瓜比那是肯定比不过了”。当时庞各庄的西瓜,是送到果子市销售。北京城那时候有两个果子市,一个在北,德胜门附近,一个在南,前门附近。1952年,前门果子市搬到了永定门外的沙子口,张克义种的西瓜就直接送到了沙子口。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但家里的老人也都一再叮嘱张克义,瓜的质量是瓜农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种出质量最好的瓜,“好的瓜,能送王府井、送西单,那也是一种荣耀”。

改革开放以后,张克义开始承包瓜田,新的瓜种也在那时走进了庞各庄。“那时候,京欣就进来了,黑蹦筋儿很快退出市场。”张克义说的京欣就是著名的京欣西瓜,这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推广的品种,成为北京西瓜的代名词,如今发展出了多代新种,种植区域早就突破大兴,走出北京,铺散到了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跟“黑蹦筋儿”比,京欣瓜口感和甜度都好了很多,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北京市场上最常见的西瓜品种。张克义也依靠这个品种,成了种瓜大户。

被科技征服只需半小时

在张克义种瓜大户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依靠的更多是爷爷、父亲那辈老把式传下来的老经验。

种瓜,最重要的是掌握湿度和温度。“西瓜喜欢光照强,不能连续阴天。太湿,瓜秧容易得病。太干也不行,容易招虫子——蚜虫、红蜘蛛。”在没有大棚的年代,看天气就至关重要,老把式们都掌握着观天象的奥秘。“甭管今天太阳多足,只要一刮东南风,那说明天快变了。还有,拔起地里一根小草,看草出现小白根儿,那天也要变。如果哪天瓜秧突然长得特别快,也得准备着,天要下雨。”

当农业科技人员开始到庞各庄普及科技常识时,张克义起初是拒绝的:“我都种了多少年瓜了,听那玩意干嘛?”一直到1999年冬天,张克义才硬着头皮,去听了第一次课。“那天下雪,可不愿意出门,但是,实在抹不开面儿呀。”庞各庄镇里主管科技的副镇长,是张克义的亲侄子,“哎呀,他‘二叔二叔’叫得太勤了,不去实在不合适”。

勉勉强强冒雪赶到镇里,讲台上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技术员,讲台下都是各村的老瓜把式。半小时后,老把式们都服了,包括张克义。“不得不服。”张克义回忆,那时候刚刚开始用上磷肥,土地里普遍缺磷,所以用点儿磷肥,效果就很好。但是没过几年,磷肥依然在用,瓜的长势却一茬不如一茬。女技术员说,土壤里缺钾了,这时应该改用钾肥。“回去一试,果然如此。”从此,张克义与北京市、区、镇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结下不解之缘,学技术、试新种、做推广。

2000年,市农技推广站给他送来了一个新瓜种,个头比当时普遍种植的京欣要小,叫“新秀”。“没人敢种,怕卖不出去。”张克义决定试一试,种的不多,就两个棚。等瓜熟蒂落,张克义小心翼翼地定了个“三块钱一斤”的价格,一个瓜卖十几块钱。没曾想,这两个棚的瓜,卖了近六万块钱,比大个儿的京欣瓜产值高得多。张克义种小瓜挣钱的故事,在十里八村传开了,镇上希望他作为致富带头人,带着乡亲们一起种小瓜。“头一年,我好说歹说,保证瓜熟了之后,我自己的最后卖,先卖大家的,这样有二十户种了小瓜。等第二年,不用我去推广了,都来找我问,种子从哪儿进的。”

在张克义家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他当年获得的荣誉——“新品种奖”、“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隔壁村、隔壁镇、大兴区的很多种瓜大户,都听过张克义讲课,他一点儿没有保留,把技术和经验传授出去。“北京市这么大,市场需求这么大,我没必要藏着掖着,大家都可以种。”因名声在外,甚至连外省市的瓜农也请张克义去做指导。近年来在市场上很流行的麒麟瓜,多数由浙江温岭的瓜农种植,早在麒麟瓜刚刚落户温岭时,张克义就去参观过,并帮助那里的种瓜大户成功度过了初创期的病害危机。“嗨,都是过去的事了。种瓜啊,还是得靠技术,别的都是虚。”

“超越梦想”创新不止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克义种瓜的面积在减少,但他依然在质量环节精益求精。“现在不是以前困难时期了,老百姓经常饿得前心贴后背,有个瓜吃就不错了。现在,大家都挑,对西瓜要求高多了。”

跟着张克义走进他的瓜棚,记者发现,这里跟印象中的西瓜地不太一样,“这瓜不长地里,挂在藤上了?”“哈哈,现在都是这样,不趴在地里了,挂着产量高,西瓜的型儿也好看。这种瓜,就是‘超越梦想’。”

别看“超越梦想”个头小,才三四斤重,但是脆、甜、口感好,每个能卖四五十块钱。“这个瓜,夏天能收两茬。到秋天,拉了藤,还能再种一茬,国庆节上市。”

张克义的这两个棚,现在仍然是市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示范典型,经常会迎来参观学习活动。小果型西瓜网式立架栽培技术,以及天幕覆盖、天窗放风、微喷灌溉、全膜覆盖、密植栽培等等,都是张克义近年来成功的技术应用。72岁的张克义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在市农技推广站的指导下,继续尝试着蜜蜂授粉、无土栽培等新技术。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从祖辈那边传承下来的执念——种出质量最好的西瓜。“甘家口有那么十几户人家,已经连续好几年了,一到夏天,每周派一户代表,到我这里来买瓜。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追求,咱也得跟得上。”每天,张克义都把新摘的西瓜,用漂亮的礼盒装好,他不打广告、也没有网店,却不愁销路,回头客占了大多数。“忙活了几十年,对西瓜,我还是有自信的。”

 

 

来源:北京晚报  孙毅 文

摄影:张硕

分享到

北京头茬西瓜上市了!采摘、网购、现场买瓜吃个新鲜

北京气温一路飙升,送你一份吃瓜攻略

“第一书记”卖瓜记 果贱伤农大兴西瓜原来也愁卖

北京这群老党员一日行千里,奔波在扶贫路上

哇哦!昌平竟藏着一个“小鸟天堂”

迎国庆主题花坛亮相,今年整体应用200余个品种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开幕,多图看现场!

大片来了!雨后京城,晚霞与彩虹交相辉映

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