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乌鸡蛋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林下资源助力内蒙部分村民脱贫
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巴彦扎拉嘎乡温都尔村,一片杏树林间散养着乌鸡、草原土鸡,200米外就是一座标准化乌鸡养殖场,都属于村里的“草原鸿德乌鸡养殖孵化专业合作社”。每到冬季或者林下养殖的乌鸡长到3斤左右就需要转移到标准化鸡舍养殖,目前鸡舍内有1万只鸡,每天可以产蛋5000枚。
合作社带头人陈建均穿梭在杏林间给乌鸡喂食玉米。
合作社带头人陈建均穿梭在杏林间,查看乌鸡健康生长情况。“合作社的主产品就是这些乌鸡蛋。2018年京蒙协作开始后,很多北京人吃到了扎赉特旗草原上的乌鸡蛋。”
2018年,合作社被列入京蒙协作项目,收到了50万资金。这笔钱一部分用作合作社扩建硬件设施,另一部分投入到农牧民的养殖技术培训,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北京丰台区的扶贫干部,想方设法为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两年多来,草原乌鸡蛋正逐渐在北京站住脚,村民们养殖脱贫致富的路正在越走越宽。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扶贫干部马莹和陈建均一起交流乌鸡养殖、鸡蛋销售等情况。扶贫干部多次深入一线帮扶,让合作社发展更顺畅。
养鸡,卖蛋,说起来简单,但在开创之初,也曾举步维艰。2016年,刚刚辞去深圳的工作,决定返乡创业的陈建均发现了乌鸡养殖的项目,赴南方考察后,他从安徽带回了2600多只鸡雏。经过动员,成立了最初只有六七家农户加盟的合作社。
林下养殖的乌鸡产蛋时用的精编鸡窝,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编织的,陈建均作价收购。
成立之初,就遇到了当头一棒。鸡舍还没有通电,使用太阳能发电设备,但遇到长时间阴天,温度上不来,鸡雏紧紧地挤在一起来取暖。由于挤得太紧,体弱一点的小鸡在拥挤中被同伴们活活踩死。这一夜,纯粹的经济损失达到3万多元。最主要的是动摇了从合作伙伴到村里的积极参与者们的思想。退社的,退股的村民,一时全挤到了合作社。
京蒙帮扶的乌鸡全自动养殖标准化车间,养殖了10000只乌鸡,每天可以出产5000枚鸡蛋。
当地政府的驻村干部闻讯,主动赶来帮助。首先专门拉来了电线,解决了合作社用电的问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的扶贫部门又根据合作社的需求,提供了多项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持。2018年,京蒙协作开始之后,来自北京的扶贫干部经常到这里协助合作社经营,看到有了政府的扶持,人心也慢慢安定下来。项目逐步成熟后,他们开始正式走上养鸡卖蛋的模式,合作社除了自己养,还从村民手中收购,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几乎无风险的收入。现在合作社有乌鸡25000只,其中向周边贫困群众无偿投放鸡雏15000只,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林下养殖的乌鸡产的蛋个头略小,被称作“草原黄金蛋”,营养价值是普通鸡蛋的3倍以上。
合作社职工,5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国军说,因患有慢性病,多年来一直干不了重活,一年的收入仅够糊口而已,参与草原乌鸡项目后,去年养了200多只,净收入达到4000多元。“合作社提供饲料和防疫药品,负责回收养成的鸡和鸡蛋,我们一点风险都没有。”他说,脱贫对他而言,就是“看病不发愁,想吃肉就吃肉”。
(原标题:林下乌鸡 助力脱贫)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安然 文 刘平 摄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