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惟一“手工上色”师守护老手艺,叫好声不断,买主却屈指可数
拿起上色刷,对着一张人像,陆世芹熟练地把红橙黄绿几种颜色涂在上面。3个多小时后,人像仿佛“活”了一样,照片中的姑娘肤若凝脂、唇似丹朱、眼珠乌黑……这就是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照片手工上色”技术。从17岁入行到现在,陆世芹一干就是40多年。曾经,北京城里像她一样的“上色”师傅超过200人,平均每人每天上色超过100寸。
陆世芹展示手工上色作品
可现在,陆世芹10个月只接到7单活,她自己也变成了北京惟一一位在职的“手工上色”师。这门手艺还留得住吗?还该不该继续传下去?这些问题成了陆世芹最大的“心事”。
曾经
一天上色40张 8小时没动地方
去年重新回归西单商场的国泰照相馆位于商场二层东厅。一侧的墙上,悬挂着十几幅手工上色作品,一张女士单人照尤为显眼。照片中,身穿紫色毛衣、戴着毛线帽子的女孩,微笑着面对镜头,脸部轮廓清晰而又分明。“这其实不是拍出来的,是我在底片上画出来的。”上色师陆世芹告诉记者。
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第一眼见到陆世芹,很难想象这些面部层次清晰、宛如油画一般的作品出自她手。“这叫照片手工上色,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只有国泰照相馆经营这个项目,上色师也只有我自己,所以我也就成了北京目前惟一在职的上色师了。”说到这,陆世芹无奈地笑了笑。
“我是17岁入行的,算起来干了40多年了。上世纪70年代那会儿还没有彩色胶卷,想要拥有彩色照片的惟一途径就是手工上色,当时照片手工上色是北京各大照相馆的主打业务。我那会儿在北京照相馆工作,每天早上8点半开门,等着上色的就已经排了十几个人,到中午11点半的时候就不再接活儿了,太多了干不完。”说起曾经的辉煌,陆世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当时,北京照相馆的手工上色师有40多人,而整个北京城则达20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的上色量为100寸左右,每到年节,师傅们还要加班完成急件。“上色之后的照片需要晒干,最多的时候,照相馆的院子里能挂200多张,就像现在晾衣服一样。”陆世芹说,为了给照片加速,在三伏天里,她们经常会把照相馆的电风扇拉到院子里,对着尺寸大的照片扇风。
“结婚照、参军照特别多,我曾经一天上过145寸,差不多40张照片,几乎8个多小时没动地方,下班之后眼睛花得不行了。”陆世芹说,为了加快上色速度,上色师们偶尔还会组成临时“流水线”,就是年轻上色师负责上人脸底色,水平较高的负责上眼睛、嘴唇等关键部位,即便这样,上色师们还是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应接不暇,甚至闹出过笑话。有一年国庆节前,照相馆接到一单大活,十几天的时间,40多位师傅天天忙到六七点钟,一天晚上8点多,传达室的电话突然响了,原来是一位师傅的家属打电话反映,这位师傅“失踪”了。经过一番寻找,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位师傅因为专注干活,忘了和门卫打招呼,被锁在了加工车间。
现状
市场趋冷 10个月只接了7单活
“照片还能手工上色?”“做一张这样的照片多少钱?” 现在,陆世芹更多扮演“讲解员”的角色,每天在照相馆内向年轻顾客普及“手工上色”概念。“这种技术现在没用了吧,电脑都可以实现呀,耗费那么多人工干吗?”在讲解过程中,陆世芹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再高像素的数码照片,时间久了也会掉色。眉眼之间的小细节也会模糊,手工上色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更令陆世芹自豪的是“手工上色”的创造性:“数码相机只能照出当时的情景和样子,手工上色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重新找明暗、加光泽、染衣帽。”陆世芹说。
当年,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白”,到可以独当一面的“上色师”,陆世芹用了7年时间。前两个月,要做的就是认识工具、熟悉颜料,看着老师傅们如何上色。“颜料盒里各种颜色加起来有40多种,红色五六种、蓝色五六种、深浅不一样,我们得先知道每一种都叫什么,从浅到深怎么排列。”陆世芹说,认清了各种颜料和不同型号的刷子,就开始学习涂“底版”:“就是用一种棕色的颜料把底片涂匀。”陆世芹记得,自己第一次手拿脱脂棉给底片“涂棕”的时候,颜料都扎堆在人像的上半张脸上:“师傅说我这就跟猫洗脸一样。”
慢慢的,陆世芹找到了窍门,上色时手劲不能太大,但绝不能中断:“就像摊煎饼一样,得弄开了。”掌握了这些基础,还要看个人对美术的理解能力:“得懂明暗变化,脸部层次,哪儿该突出,哪儿该模糊。比如人的瞳孔,就要用偏棕的颜色,大眼角要用红色,这样才能显出层次来。”陆世芹说,这些知识都是在实操中慢慢学习的。
就这样,7年过去了,陆世芹终于从学徒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上色师。一次,陆世芹接了一单京剧人物照片,上面的角色满头珠翠,水袖翩翩。“我没敢贸然上色,特意找了京剧专家请教,还查阅了不少资料和图片,用了一周的时间才上好。”陆世芹说,那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难上的几张照片之一,为此连续几夜都睡不踏实。
可现在,陆世芹有点儿小失落。自从去年7月份跟随国泰照相馆重回西单商场后,陆世芹10个月才接了7单活,基本上都是老顾客闻讯赶来捧场的。“您这儿还有手工上色业务?太好了,您看这种照片能做么?”几天前,陆世芹接到了5月份的第一单,一位50多岁的男士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4寸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人。“这是我参军时候照的,您看能不能上色。”顾客说。
未来
加大推广 开门收徒提上日程
作为国泰照相馆的总经理,陆世芹知道如果取消了“照片上色”,对于照相馆的整体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可在陆世芹心中,一直有个把手艺传下去的梦。
“得让年轻人知道这门手艺的好处,他们自然会喜欢上的,美的东西谁不爱呢。”陆世芹坚信,手工上色的效果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完成的,能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手工上色”照,是件非常“潮”的事。“现在的女孩都喜欢美颜、P图,手工上色都可以满足,还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搭配出不同的颜色组合。”陆世芹解释说,特别是人像和结婚照,经过手工上色处理后的效果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我的眼睛不如以前了,干活也慢了,打算培养徒弟来继承这门手艺。”陆世芹表示,她正在和西单商场协商,准备开班招生,培养出可以从事上色业务的年轻人。此外,国泰照相馆还计划设置专门的“照片手工上色”展示区,配备专门的讲解员,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门技艺。去年,为了推广“手工上色”,陆世芹和同事们“破天荒”地尝试了一次直播,在线人数达到了400多人,点赞的不少。“我们计划寻找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和网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多平台推广。”陆世芹说,尽管市场不景气,国泰照相馆仍然会推着照片上色这门手艺努力前行,为手艺的传承积蓄力量。
手记
别让“照片上色”走入死胡同
叫好声不断,买主却屈指可数。记者采访中发现,谈及“照片手工上色”这项老手艺,顾客们的态度很矛盾,“最主要还是认知度和需求量比较低吧,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听说过这个手艺,怎么会主动要求做照片上色呢?”一位90后女孩如是说。
打开手机选择一张照片,添加滤镜、美颜……这位姑娘熟练地操作着,两分钟后,一张新的屏幕背景图片就生成了。“手工上色的照片是很好看,可是很难转换成电子版,用起来还是不方便,而且现在的年轻人除了拍证件照之外,很少专门到照相馆拍生活照和人像。”她表示。
一些追求传统的年轻人也认为,与“全聚德”、“瑞蚨祥”等吃穿类传统手艺相比,“照片上色”并非人们的生活刚需,这也让它的普及之路变得狭窄起来。
“3寸两张500元、4寸两张700元、12寸单张980元……”看着手工上色的价目表,不少顾客笑称自己的收入水平也只能“叫好”了。为什么价格偏贵,陆世芹表示,最主要的还是人工成本:“上色都是手工做,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即便是一张3寸的照片,一位上色师也要半天才能完成。”
手工PS体现匠人精神,难道快要失传的技艺就这么放弃了?陆世芹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