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窦店中学百名师生走进节水场馆 开展节水研学实践
整个北京城一天要消耗掉一个半昆明湖的水、生产一杯牛奶要耗费五十多桶水,生产一个汉堡包则需要480桶……在前天举行的节水研学实践活动中,听到这样的答案,房山区窦店中学的师生不禁发出了感叹。
本周是2019年全国城市节水周,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联合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旅游文化分社共同举办北京节水研学实践活动,房山区窦店中学师生近100人先后赴北京节水展馆、永定河、卢沟桥实地学习市情水情、永定河历史以及节水科普知识。本次活动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节水护水观念。
据了解,参加此次活动学生年龄大多在13-14岁,正处于学习接受知识的巅峰期和树立正确节水护水观的关键阶段。主办方提前策划,精心组织,将北京城严峻的节水形势和悠久的京城水历史、水文化插入课程中,使同学们在感受到水润京华美景的同时,深刻领悟节水护水的紧迫性和责任感。通过专家授课、实地研学,为学生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生活习惯、爱水护水的思想观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家在生活中有什么节水的妙招?”授课老师移动课堂以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拉开了序幕。“淘米水浇花”“洗衣水冲马桶”,同学们纷纷说道。授课老师指出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以及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占有量的事实。通过对比的方式,同学们意识到北京要节水的紧迫性。
在北京节水展馆,同学们通过现场实验、互动体验、影片展览展示了水资源的珍贵作用、节水的必要性和相关技术。“夏季来临时,整个北京城一天要消耗掉一个半昆明湖的水。”“生产一杯牛奶,要耗费五十多桶这样的水;而生产一个汉堡包,则需要480桶这样的水。”北京节水展馆的讲解员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同学们形象地感受到了水资源是如何被大量消耗的。“啊?要用掉这么多水?”同学们表示很惊讶,“所以说不浪费粮食也是在节水,因为食物背后看不见的是水资源的消耗…”同学们看着眼前满满的一桶水陷入了思考。
永定河被北京人亲切地称母亲河,在“四湖一线工程”中的门城湖,宽阔宁静的永定河河段一览无余。永定河携着泥砂奔流而过,形成了洪积冲积扇,北京城就坐落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上,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城的原始形貌。在之后的数百年中,永定河水数次改道,由西入城向各方蜿蜒伸展,哺育滋润着北京这座现代化城市。
“永定河水里的泥沙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民国时期每两年就要决一次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蓄水22亿多立方米的官厅水库建成了,才基本控制住了上游的洪水,保证了沿岸百姓一方安宁。”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刘德泉老先生在如今风景如画的河岸向同学们说起永定河的前世今生,他说,“同样是这一方水土,30年前却曾遭遇了‘断流之灾’。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骤增和工业压力带来的城市用水需求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长年断流。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北京西部地区的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其直接后果便是无水可补,永定河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流淌已百万年的母亲河就这样断流了。”
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灵魂。2010年北京市启动的“四湖一线”工程,使用再生水作为循环水源,恢复了昔日的河道风光,建成了一条沿岸皆景,水绿交融的生态走廊,这为带动永定河全线生态治理做了良好示范,也为发展永定河水岸经济创造了条件。
在卢沟桥,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侯秀丽副会长为同学们讲述了卢沟桥的名字来源以及建桥历史。经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原来曾有着“卢沟晓月”风景的卢沟桥不仅是抗日爱国精神的一个象征,桥下曾经还淌过古代称为“卢沟河”的永定河。历史上的卢沟桥也曾遭遇了永定河的水患,面临过断流的危机,而如今的卢沟桥喜逢新源。“看,桥上的石狮子在笑。水对重现一个城市的人文记忆来说是多么重要啊!”一位同学感慨道。
活动结束后,房山区教委老师说,“只有从小培养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培育爱水护水思想理念,才能保障北京的水继续丰沛、干净、长久地流淌下去。水是生命之源,随着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有更多中小学生加入到节水护水的队伍中来,为保护家乡珍贵的水资源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据了解,活动主办方还将继续开展北京再生水和北京南水北调等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