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巨额消费,小伙落入陷阱 法官:网游充值须避开“BUG”
“熊孩子”网游擅自巨额充值,青年落入“钓鱼”网游充值陷阱……本报记者从北京海淀法院了解到,近期涉及网游的案件持续上升。虚拟世界里新型消费关系隐藏许多“BUG”,玩家存在误区,导致维权时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犯罪分子设置的陷阱,今天法官就此发布提示。
冯晨清 制图 资料图
而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游戏用户规模达6.26亿人,同比增长7.3%。因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向90后等年轻群体转移,未来游戏用户将进一步扩大。该群体个性明显,消费意向强,愿为虚拟价值付费。
“熊孩子”网游充值消费维权不易
王女士发现名下信用卡异常消费10次共计8000余元,询问8岁儿子小强,原来是小强私自使用信用卡进行了游戏充值。王女士认为小强是未成年人,他使用信用卡进行网络消费的行为应属无效。于是,王女士以小强的名义起诉要求游戏公司返还钱款。
但在法庭上,游戏公司不同意退钱,认为王女士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小强是游戏玩家。另外,信用卡消费走向为支付宝公司,小强与游戏公司之间不存在充值服务合同。游戏公司还提出,王女士称小强充值是通过支付宝绑定信用卡、在游戏界面输入支付宝密码、同时在手机上输入短信验证码等一系列操作,且小强能及时删除通知信息,如此复杂的操作超过8岁儿童的行为能力,且家长存在未妥善管理银行账号及密码的过错。
法院认为,小强并未提交充分的证据证明他是这款游戏的用户,也未提供注册该游戏时的用户名及密码等。此外,小强主张向游戏公司进行了充值消费,但他提交的王女士名下的信用卡交易对象信息为支付宝公司,并非该游戏公司。仅凭现有证据无法证明小强与该游戏公司之间存在服务合同关系,因此法院驳回了小强的全部诉求。
法官认为,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交易,玩家起诉时需先证明自己是涉案网络游戏账户的合法所有者。网游时,一般均需注册账号,填写相关的信息后,玩家会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因法律未提出需实名注册要求,玩家可能在注册时不提供真实的信息,此时不应提出过于严苛的证明责任,只要玩家提供了部分信息,或有其他证据佐证,其主体身份也可以得到确认。此外,对于网络游戏充值,玩家也应提供证据证明钱款与游戏充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否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如今,许多“熊孩子”也能毫无障碍地使用大人的账号进行游戏操作,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消息不断。对此不理性消费,虽然某些游戏公司会退还相应费用,但法官还是提醒广大家长:谨慎保管支付密码等信息,在网络世界里,没人能分辨手机到底拿在谁的手上,一旦发生大额交易,维权不易。
遭遇“钓鱼”充值“解套”讨钱难
小张沉迷于游戏,但苦于装备落后,需购买游戏币增加实力。一次在游戏中,小张看到有人公开喊话低价出售游戏币并留下QQ号码,就赶紧联系对方。对方称可半价出售。小张觉得很划算,便提出要购买。对方让他登陆专门的网站交易。小张登陆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200元购买50万游戏币,付款结果显示“交易成功”,但卖家迟迟没发货。
他联系客服,客服以未注册无法购买为由,让小李支付500元注册保证金,并承诺注册成功后500元保证金可提现返还。于是,小张又付了500元。当小张想将保证金提现时,网页提示要输入银行卡账号,但小张输入几次都提示错误,最后提示账户被冻结。
这时,客服称要解冻账户需付2000元手续费。为了拿回钱,小张又按客服指示付了2000元。最终,小张1万元钱打了水漂,也没拿到游戏币。后卖家等团伙成员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刑,却已无能力退赔小张的损失。
法官说,骗子经常通过低价销售游戏币或装备、帮助代练游戏等级或装备、高价收购高等级游戏账号等方式,诱惑玩家交易而踏入其精心设计的陷阱。一旦玩家“上钩”,骗子就会提供虚假的交易平台,要求玩家注册并充值才能交易。而首次交易后,客服又会有无数理由诱骗玩家继续充值。玩家为了挽回损失,很容易掉入圈套,等到醒悟报警,骗子早已关闭网站不知所踪,损失无法追回。在此,法官提醒广大游戏玩家,勿信非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勿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在非正规的平台进行交易,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