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在中国提倡妇女节 却为何将日期定在5月1日?
谁在中国最早倡导妇女节?“苏俄人士本年业认定三月八日为劳动妇女日,自是日起,将举行募捐运动一星期,所得捐款,将用以赞助妇婴事业云。”这是1923年3月7日,《民国日报》上刊发的新闻稿,可能是中文媒体上最早的、关于“三八节”的报道。
《新妇女》上发表的陆秋心《妇女节和劳动节》
报道有一明显失误:“三八节”是1921年9月9日至15日,在莫斯科进行的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经保加利亚代表提议,将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以纪念1917年俄国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牺牲。
1922年3月8日,苏联《真理报》等媒体刊出“三八节专栏”,《民国日报》的报道晚了整一年。不过,该报道澄清了一个流传甚久的误会,足证鲍罗廷夫人(名范尼,又译发年)不是将“三八节”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1922年才有“三八节”
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上海,着手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在“外国语学社”活动。
据包惠僧回忆:“当时党的一些公开的或半公开的集会,如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纪念会,纪念五一劳动节,马克思诞辰,‘三八’妇女节等集会都是在这里举行。”1921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秘密举行了庆祝“三八节”活动,陈独秀夫人高君曼发表了演讲。
此处或有误忆,据学者孔寒冰考证,1921年9月15日之前,虽有国际劳动妇女节之说,却时间未定,不能称为“三八节”。
1908年,美国纽约工人大罢工,近1.5万名女工走上街头,以后每年举办庆祝活动,但时间是2月28日。
欧洲诸国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在3月19日,以纪念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诞生(正式成立日为3月28日)。1911年,欧洲首次庆祝妇女节。
1918年后,德国将国际劳动妇女节改到3月5日,以纪念被害的女革命家卢森堡。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将3月第一个周末定为妇女节。
总之,包惠僧不可能在决议出台半年前,便提前过上“三八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八节”是1924年的3月8日。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何香凝提交了“推动女权发展”案,被写入大会宣言。会后,何香凝接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着手在广州筹办首次“三八节”。
鲍罗廷夫人把大家带进沟
何香凝在《回忆中国的第一个“三八”节》中写道:“有一次,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夫人和我谈起了妇女运动老前辈蔡特金和‘三八’妇女节的事,我们为了配合进一步开展妇女群众运动,就打算在广州举行一次‘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
鲍罗廷夫人是1923年10月到达广州的,晚于本文开篇提到的那篇报道7个月。
为办好“三八节”,鲍罗廷夫人专门写了《国际妇女节与国民党》一文,由尤亚伟翻译,发表在1924年《新民国杂志》第一卷第6期上。后来关于妇女节的种种误传,多从此文来。
比如将“三八节”源头追溯到1908年美国女工大罢工,并称经共产主义领袖柴根特女士创议,自1910年起,3月8日被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24年,这位“柴根特女士”被《广州民国日报》译为“栉琼”,1925年,又被《晨报》尊为“美国妇女共产党领袖紫芝根女士”。其实就是蔡特金,她是德国人,生前写过几篇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文章,时间都标为3月19日。
鲍罗廷夫人为何错得如此离奇?可能与她更关注宣传效果有关,她在文章中称:“1912年妇女节已经被许多欧洲国家的劳动妇女所遵守,已经变成德国、奥国、英国、荷兰和保加利亚各实业中心的‘圣诞’节了。热忱是她们成功的要义。”
对于鲍罗廷夫人的疏漏,长期无人质疑,至今大多数工具书、辞典均袭其误。
挺“三八节”是为了“抓稻草”
“三八节”在中国传播速度惊人。
据学者周蕾考证,为推广首个“三八节”,1924年3月5日,在广州致信学信召开了筹备会议,廖仲恺作了题为《国际妇女节之性质》的演讲,称:“妇女在人类占半数,而受不平等之痛苦,较男界为甚……故吾人求解决国家社会各问题,则对于妇女问题,不能不同时兼顾。”
3月7日,妇女部派出12人乘汽车,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解放妇女所受资本制度压迫”(这两个口号均出自鲍罗廷夫人的文章)。
3月8日,召开庆祝大会,会后在广州主要街道进行了游行。
国民党机关报《广州民国日报》将“三八节”抬到新高度:“故在中国,此妇女日之遵守甚为重要,盖是日乃籍以警醒妇女群众,使除然于中国国民党所倡之革命运动之日后,而图其实现也。”
力挺“三八节”,因孙中山高度重视与鲍罗廷的关系,他曾说:“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来华前,鲍罗廷对中国“一无所知”,到广州后,曾遭张继等人责问,经孙中山直接干预,风波迅速平息。
在孙中山与鲍罗廷的交往中,双方夫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鲍罗廷夫人英语好,与孙中山、宋庆龄可直接交流,故私谊甚笃。孙中山曾对鲍罗廷说:“殖民主义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灾难,可是它们的语言(指英语)倒成了您向中国同志传授革命经验挺不错的工具。”
他把妇女节放到5月1日
“三八节”被国人迅速接受,除现实意义外,还有历史原因。
1897年,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康广仁的夫人黄谨娱等在上海创立中国女学会,是为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妇女解放、妇女独立等观念开始得到推广。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女权运动进入第二个高潮期。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到1923年间,明确提出参政要求的妇女组织已达19家,相关刊物已达11种,加上其他女性刊物,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随着女权意识提升,为接纳“三八节”,提供了文化土壤。
翻检旧刊,惊讶地发现,早在1920年,《新妇女》杂志第二卷第3号上,曾刊出陆秋心的《妇女节和劳动节》,明确提出妇女节,并称它是“全世界人类公共的节”。
文章指出,劳动节的前身应是妇女节,因5月在英文中写作May,有青春、少女之意。欧洲古时风俗,每年到了5月1日,青年男女必早起,入森林、野地采花,集为花柱。这一行动被称为A-Maying,花柱则被称为May-Polo。在游戏中还要设置五月夫人、五月女王等名目,妆扮成花神。
陆秋心认为,这足以证明,五月一日本是妇女节,后因资本剥削,才成了劳动节。
在文章结尾,陆秋心称:“从今以后,我们一个人也不可以忘记了这个节!从前的妇女节!现在的劳动节!永远的人类节!”
陆秋心可能知道当时欧洲女工动辄罢工,但考证似是而非,竟把妇女节设在5月1日,他因此成为首位在报纸上提出妇女节的中国作家。
他因翻译小说而成名
对于陆秋心,今人了解不多,上世纪初,他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比如1921年7月12日,新华书局纪念成立三周年,在《申报》上刊发廉价售书广告,写道:“东京有个天胜娘,新奇魔术他发明。中国有位陆秋心,言情小说真著名。”
在当时报纸上,常见陆秋心的名字,但关于他生平的介绍,仅有凌君钰的《南社文士,近代作家——陆秋心事略》和于右任的《陆秋心先生墓志铭》两篇短文。
陆秋心本名曾沂,字冠春,1883年生于江苏海门。父陆雨林有文名,母沙氏亦能文。
陆秋心10岁通经,18岁补学官弟子(即县学生员),可他却说:“非秋心志。”便去了上海,入爱国学社。
爱国学者是中国教育会临时创办的教育机构。蔡元培任学校总理,吴稚晖任学监,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人任义务教员。该校只存在了6个月,因“《苏报》案”发,被迫解散。
此后陆秋心追随马相伯入复旦大学,业余在《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上写社论,还加入了南社。柳亚子曾说:“在一百九十三个社员中,苏北仅一人。”这一人便是陆秋心。
陆秋心与柳亚子常抵足而眠,聊天竟夜。
陆秋心因翻译《葡萄劫》成名,该书在《民立报》上连载三年,开报纸连载小说之风。小说讲述了“叙然腊(今译希腊)志士不堪土耳其横暴,揭竿革命,光复故土”的故事,被称为“诚近今小说唯一无二之善本”。
空有英雄心,此生未兑现
除了译小说,陆秋心也写小说,先后创作了《双泪碑》《秋心说集》等,以致“海上购稿者踵相接”。陆秋心用小说宣扬革命、灌输主义,并以《斗锦楼》为题,创造了一种“集锦小说”,即几名作家接龙写作,邵力子、叶楚伧、杨东方、谈善吾、徐血儿等均参与。
辛亥革命后,陆秋心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务和中学部主任,乡人推举他当议员,被他推辞。
与当时许多革命者一样,陆秋心也特别关注女权,在《随感录·我只认定一个“人”字》中,他写到:“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要做《新妇女》半月刊?你们虽然都是女学堂里的教员,究竟你们也都是男子。妇女的事情,应得让妇女们自己去研究……凡是人的事情,只要我们人的力量能够做的就去做,有什么应得让,又有什么冒牌。我只认定一个人字,我想男女间种种不平等的罪恶,都是由不识人字生出来的。”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招陆秋心前往,授予参军兼秘书之职。陆秋心冒酷暑回校交接工作,他精于“少林术”,没想到一病不起,竟然逝去,年仅44岁。
陆秋心娴于英文,擅小说,旧体诗亦佳。在赠柳亚子的诗中,他写道:
满地干戈原劫数,危流砥柱要英雄。
私家衰盛成何事,仗剑看君出海东。
陆秋心胸怀壮志,可惜天不假年,以致身后寂寂无闻,连照片都找不到,实在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