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的小黄鸭,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国外博物馆文创品有新意
近两年,中国许多大型博物馆、美术馆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从日历到书签、从笔记本到背包,甚至还有博物馆机构参与到了综艺节目的录制以及化妆品、日用品的开发与生产。从庄严肃穆到充满活力,博物馆走进了更多普通参观者和年轻人的视野,拉近博物馆与人们距离的,正是形形色色的文创产品。
其实,博物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在国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英博物馆开发的小黄鸭系列产品以及卢浮宫开发的蒙娜丽莎系列产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文创产品,其形制与本馆藏品、特色最大程度的契合才是深入人心的关键。
蒋鸿儒
刘易斯西洋棋冰箱贴
博物馆里的
纪念品更精美
出国旅行,逛博物馆是我的最大享受。国人通常很在意的吃住行,我是能怎么省就怎么省,纪念品也是能不买就不买。但博物馆,无论门票多贵我都毫不含糊。
我在博物馆里呆的时间特别长,一是看得太仔细,二是英文注释读着太费力。我经常坚持到闭馆才离开。返回大厅时,往往看到工作人员都收拾好东西,神情庄严(或曰一脸不耐烦)地等在那里。有好几回我走出大门,后面居然有一排人在“护送”。
即使每次参观都如同一次奔袭,我还是每次都争取去馆内小商店转一转、扫几眼。其实我很少在这种地方购物,这里的东西确实精美,可价格也确实高。我进去,是因为那些纪念品中,往往能找到本馆、本市或本国的文化精华。博物馆出售的纪念品,一部分是展示本国或本市特色的,它们在其他景点和商店可能也有出售。例如,新西兰有许多展示“国鸟”几维鸟的纪念品。因为自然环境太舒适、太安全,这种小鸟的翅膀已经完全退化掉,圆滚滚的,煞是可爱,将这种形象做成纪念品也是惹得游客喜爱。
大英博物馆的小黄鸭
土耳其有很多卖给游客的纪念品、饰物都有蓝眼睛图案,据说有抵挡邪恶的功能。走进大巴扎,你会发现,各个角度都有大大小小的“蓝眼睛”在盯着你。不过后来我发现阿塞拜疆人同样喜欢这个图案,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有相通之处。类似题材的纪念品,博物馆里出售的通常更精美、更有特色。2016年秋在土耳其,我与同伴参观土耳其与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后来她在纪念品商店里给老妈买了一套有“蓝眼睛”图案的首饰,包括项链、耳环与戒指。这个图案的饰品在土耳其随处可见,但博物馆里这一套,连我这个从不穿金戴银的超级外行都能看出,其精致程度绝非普通商店可比。
有时候,这些纪念品还能让人有“他乡遇故知”之感。2013年,我在捷克的布尔诺市参观一家博物馆,买了一本依据馆藏展品介绍当地名胜古迹的小册子。小册子是以一条“龙”的口吻写的,上面还绘有它的形象,矮矮胖胖,憨态可掬,颇有我国“小神龙”的风采。多年过去,在那家博物馆都看到了什么我已经忘得精光,可这个胖龙仍旧记得真切。去年在亚美尼亚偶遇一个布尔诺人,我说起这条“龙”,她马上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起来:原来这龙大有来头,很久以前,当地人遇到一条鳄鱼,不知道是啥东西,就把它当成传说中的龙,取名布尔诺龙。后来还把它当成城市的象征。博物馆里的商品通常不能砍价,但如果有博物馆通票,这里可以打折。我们没有通票,但发现旁边有几个同胞,忙跑去询问,其中一人爽快地掏出一张让我们去刷。店员多卖货开心,我们少付钱高兴,举手之劳同胞也乐得帮忙,真是皆大欢喜。
文创产品是美的享受
博物馆商店里,最能让人心中一惊、眼前一亮的,还是那些抓住本馆特色特别开发的产品。而那些成功的系列产品,既充分展示了本馆精华,又扩大了产品种类、增加了新奇感,最终自然是经济与名气的双丰收。例如,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属于全法国,大名鼎鼎的《蒙娜丽莎》可是卢浮宫私藏的。卢浮宫以此开发出一系列纪念品,除了常见的T恤、书签之类,还很有创意地把她的“谜之双眼”印在眼镜盒上,把她的端庄形象印在袜筒上;蒙娜丽莎怀抱胖橘猫的导游指南尤其惹人爱。荷兰梵高博物馆则在画家的名作上下足功夫,把创意按几何方式扩展出去。那些色调张扬的星空、大海、原野、向日葵,无论做茶杯垫、鼠标垫,还是印在包上、盘子上,都是美的享受,它们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大英博物馆古埃及元素雨伞
在泡泡中“乘风破浪”的小黄鸭,几乎是家有浴缸的地球人共同的童年回忆。它不是英国的专利,更不是大英博物馆的特产,但大英博物馆“倚仗”自己藏有各国文物的底气,把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打造成罗马骑士、日本武士、埃及法老等各种“萌萌哒”形象,转眼就风靡全球。
不过,大英博物馆并非一味卖萌,它还努力展示自己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满足不同层次与需求的消费者。镇馆之宝罗塞塔碑就成了绝佳的代言品。别看它高只有1米多一点、黑不溜灰还残缺不全,却是破译神秘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这种只有祭司懂得的祭神专用文字4世纪以后就渐渐无人知晓,直到1899年拿破仑大军在埃及发现了这块石碑。石碑刻于公元前2世纪,上面用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普通人使用的古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写着同样的内容。于是人们根据后者推衍破译出异常神秘复杂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罗塞塔石碑”行李牌
石碑看着很不养眼,做出来的物品却别有韵味,加上特别的身世,给人一种厚重而高雅的感觉。高大上的电脑包,贴在哪里都能带来魔性的烫金胶带,让人浮想联翩的行李牌,原样照搬就很吸引眼球的鼠标垫……连女士丝巾印上几行这种古老文字都马上显出十足的知性范儿。
大英博物馆从埃及“巧取豪夺”来的珍贵文物还有很多,由此开发出的文创产品数量庞大。例如古文字版童话书,右页是图,左页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注解。孩子们肯定读不懂,但也肯定会当作宝贝爱不释手。
实用性文创产品更受欢迎
欧洲各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很多国家的文创产品都喜欢展示文明史,尤其是那些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的博物馆。著名建筑、历史名人、传统服饰、国旗以及国花等,都能开发出系列。例如埃及除了有金字塔、木乃伊主题的纪念品,博物馆里还会用画像砖做文创产品,它们也非常新颖独特、更。把古老的人物以及神灵形象印在用古法制成的草莎纸(古埃及人使用的纸张)上,感觉就更非同一般。
木乃伊铅笔盒
聪明的店家还会把产品组合在一起。例如,把卢浮宫图案的邮票贴在卢浮宫图案的明信片上,在卢浮宫盖章后寄出,效果肯定非同凡响——如果对方能够顺利收到的话。有些博物馆自备小邮筒,有些博物馆则给购自这里的明信片盖上特色印章。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要塞博物馆那个简陋的小售卖厅里,会用中文说“谢谢”的胖老爷子手下“咔嚓”一声,我的明信片就与外面商店卖的分出了高下。
博物馆文创产品之所以不同于简单的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就在于“创意”两字。这不是简单地把馆藏珍品印在什么上面,或做成什么东西,而是把内容与载体巧妙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意大利一家博物馆,我看到一个印着裸体男人雕像的围裙。雕像正好只有躯干,与围裙的形状非常贴合,与穿围裙的人肯定也毫无违合感。估计只有浪漫激情的意大利人才能有这种创意。
那一刻,我忽然想到采访一个公益组织负责人的情景,这家组织牵线搭桥把四川羌族妇女的刺绣品卖到国外。负责人说,每次有妇女新加入进来,她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绣鞋垫。“这么贵的东西,老外哪里舍得踩在脚下?可它毕竟是鞋垫,也不好摆在桌上或镶在玻璃框里挂起来。”
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参观国家博物馆,除了常见的小商店,大厅一侧还有个迷你酒吧。格鲁吉亚是世界上葡萄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据说拥有七千多年的酿造历史;也是葡萄酒文化最浓郁的国家,葡萄酒还是他们虔信的东正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国家博物馆把国家特产变成流动的文创产品,既有新意又合情合理。而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一家自然博物馆开辟出一个活动大厅,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巧克力,旁边展柜里还有许多各色精美巧克力供出售。巧克力算不上文创产品,但让孩子们做完巧克力后,拖着爸爸妈妈去买巧克力,这个想法应该算是很有创意,也很能创收。
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有纪念章压制机。一个笨重的大型机器摆在那里,没人看管也没人帮助,游客选出想要的纪念币图案,然后投进与之匹配的硬币(例如一枚25美分的或者2枚5美分的),最后使劲转动手柄,投入的硬币就会被压制成纪念币,从出口滚出来。图案,肯定是你想要的,但是否完美,就看你的技术与臂力了。不过,即使它压制得不那么漂亮,也是这个博物馆的特色,尤其它是你亲手创造的“孤品”,那种感觉可不同一般。这样的机器在中国大陆很少见,可能因为购买成本比较高,也可能因为我们的硬币种类少,操作上有些难度。
博物馆商店里的文创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但归根到底,不过是两大类:装饰性的和实用性的。后者似乎更受人们的青睐,也越来越成为主流。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挂在墙上或摆在桌上欣赏的物件,终归不如啤酒起子、行李箱挂牌之类来得实惠。当然,实用品也拥有足够的美感与创意,这才是博物馆文创品昂贵但仍能吸引买家的资本。例如木乃伊U盘,把木乃伊的脑袋拔下,身子就可以插在电脑上。它虽然比你家隔壁那家商店卖的贵很多,但每天在插插拔拔中寻找穿越时空、“把握”历史的感觉,也是一种不可估价的享受。
其实,国外很多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是“中国制造”。前年我在科索沃旅行,中国游客难得一见,但中国商品已经抢占了这里的各个角落。在北部一座小城里,一个小贩一听我来自中国,不提北京、上海,却喊着:“我知道,我知道,中国有义乌。你看,我这些东西就是义乌生产的。”
(原标题:国外博物馆文创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