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跨文化交际,了解外国的日常礼仪有多重要?最让欧美人不快的是…

2019-03-04 15:02 北京晚报 TF003

人是群体动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交际。社会早期,人的交际范围很窄,只限于族群内部;民族国家形成以后,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由以族群内部交际为主转变为国家范围内的交际,因此也就形成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交际规约。

作者:东方文


资料图 外国朋友 阎彤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使我们居住的地球成为“地球村”。相距数万公里的人们的交往,越来越方便了,随之出现频繁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首要的当然是懂得交际对象国的语言,但懂得语言并不够,还要知道他们的体态语与我们有何不同。想获得交际的成功,便要懂得交际对象国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约;违反了交际对象国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约,就会造成交际的失败。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老百姓没有机会接触外国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人才纷纷走出国门。长期不与外国人交往,国人对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日常礼仪了解得很少,由此产生一些交际障碍,是可以理解的事。不妨列举几个因不懂得交际对象国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约而造成的交际不成功的例子。

最让欧美人不快的,就是国人爱打听别人每月收入多少。我校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教学水平很高,跟学生的关系也很好,一次同学生闲聊,他问一个年纪较大、在国内已经工作的学生:“你在美国一个月挣多少钱?”那个学生听后一脸茫然,说:“这个问题我不愿意回答,但你是我的老师,我告诉你吧!”直到这时,我们这位年轻教师也不知道他犯了跨文化交际的一忌。

问女性年龄,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年龄,在西方世界也是被禁止的。国门初开时,国人不知道这方面的禁忌,造成了不少交际上的尴尬。张占一教授曾在谈交际文化的文章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人不懂得西方文化的这个禁忌,问一位少妇今年多大了,那位少妇非常气愤地回答:“不知道!”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人在这方面出现的错误已经越来越少,可与西方世界一些细微的文化差异,我们还是掌握得很不够。不要小瞧这些细微的文化差异,它照样可以造成交际的不成功。

我的一位朋友已经出国任教两次了,按说是见多识广,可他第三次出国任教时,还是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交际上的错误。有一天,一位同事对他说:“李老师,明天星期六,我请你们几位吃饭!”身在异国他乡,形单影只,有人请吃饭,几个人聚会聊天,当然高兴。第二天他如约准时到达饭店,饭罢买单时,出现了尴尬:原来是AA制。人家请吃饭是把大家召集起来,不像我们,请别人吃饭就是要做东买单。他一分钱没带,只好临时跟别人借钱,弄得好难为情!

我的另一位朋友也不是第一次出国任教了,但去欧洲任教还是头一次。有一次他去主任家研究工作,进门后主妇问他:“您喝茶还是咖啡,或者其他饮料?”他说:“我不渴!”到了主人喝咖啡的时间了,主妇又说:“您吃点儿点心吧!”他回答:“我不饿!”半天的工作结束,当他回到寓所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半,口干舌燥,饥肠辘辘。过后他跟自己的同胞抱怨说:“欧洲人真实诚,我说不渴,就连杯水都不给我倒。真是杀鸡问客啊!”不懂所在国的交际规约,是他交际不成功的原因所在。

欧美人来中国,也常常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上的问题。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吗?”当用这样的话问欧美人时,他们常常不知道怎样回答。因为他们不了解这句话大致相当于英语国家的问候语“How are you?”以至于有人认真细致地回答:“吃了。早饭我吃了一个火烧,一个鸡蛋,还喝了一杯牛奶。”听到这样的问话,也曾有来华的外国人反问:“你要请我吃饭?”国人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根本达不到。

两位受话人之所以犯了如上错误,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吃了吗”的通常意义,而不知道它带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另一重意义——用于见面时的招呼语、问候语。

国人还爱问“干吗去啊”、“到哪儿去啊”,也常常使来华的欧美人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们头脑中马上会想到的是:“我干吗去,到哪儿去,为什么要告诉你?这是我的隐私啊!”甚至有外国学生跟老师开玩笑:“好多人都像‘间谍’似的,碰到你总是问‘干吗去’、‘到哪儿去’。”

有一次我的一位外国学生跟我抱怨说:“我给中国朋友送礼物,他们经常是接过来就放在旁边,什么话也不说,也不知道是不喜欢我的礼物,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告诉她,这是由于双方文化习俗、交际规约的不同造成的:“中国人接到礼物马上就看,怕被认为是太小气,太看重财物,不重视人情。而你们接到礼物后习惯说声‘非常感谢,我非常喜欢’之类的话语,才算得体。这就是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听了我的话,这位外国姑娘心里的结,才算是解开了。

还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餐馆用餐,一个外国模样的姑娘对旁边的一位用餐者说:“劳驾!请递我一双筷子!”旁边那个用餐者不情愿地递给她一双。那个姑娘走后,帮忙者说:“真没礼貌,素不相识,让我递筷子!”在旁的一位就餐者大概有跟欧美人交往的经验,笑了笑说:“她的做法符合英语国家人的礼仪。如果隔着其他用餐者自己够筷子,倒常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国内,学术报告主讲人常常用这样的话结束自己的报告:“本人水平有限,又缺乏准备,啰里啰唆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如果我们的学者专家去国外做学术报告,说这种客套话就不相宜。听众会想:“你水平低,又没准备好,来讲什么?”因为他们习惯主讲人讲完,留给听众一段提问时间,然后给主讲人献花、鼓掌,表示感谢,学术报告才算结束。

国人与欧美人的交际,欧美人与国人的交际,不成功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因为各自最熟悉的,还是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约。要完好地实现不同文化系统的交际,无论哪一方,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约都应该下一番功夫,有一个清楚、深入的了解,并且尊重对方的这些习俗和规约,否则,就别想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原标题:跨文化交际)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指导有“外援”,孟加拉博士来当志愿者

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华外国人如拒绝检疫措施将承担法律责任

外国人不戴口罩在公园扎堆聚餐,北京朝阳公园回应来了!

外籍新冠肺炎患者打伤护士被刑事立案,外交部就此类情况发声

外国人扰乱防疫事件接连发生,不守规矩、不尊重中国人民,受罚应该!

​青岛某社区核酸检测外国人插队?官方回应了

在华外国人抱怨被歧视?外交部回应

杨宜勇辟谣:从未参加“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起草工作

想拿“中国绿卡”有哪些条件?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离开还是留下?在武汉的外国人士讲述:特殊时期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北京长大的“洋孩子”京片子倍儿地道,他母亲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勋

外国人回国后太难了!中英文混杂大喊“my god”,要回中国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