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指导有“外援”,孟加拉博士来当志愿者
“这个,这边!那个,那边!”“这个不对,分开,再放。”“图片,看这个,这样分”……
为了使自己更胜任这项工作,阿扎姆常向同是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范大姐请教。二人用简单的中英文进行交流,有时还加入“手语”
家住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农科院社区的居民发现,最近楼下的分类垃圾桶旁多了一位戴绿袖箍的老外。虽然会的汉语词汇不多,但这位老外一丝不苟,在手机APP的帮助下,连说带比画,指导、教会了不少居民科学分类。
老外全名叫Fardous Mohammad Safiul Azam,中国朋友亲切地叫他阿扎姆,今年36岁,来自孟加拉,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来中国之前,阿扎姆是孟加拉发展大学的助教,一直关注环境污染、垃圾废物管理以及基于生物技术方法的环境修复工作。
上学期间,阿扎姆的妻子女儿也跟他来到了北京,一家人都很注重垃圾分类
“有一天,我看到楼前的垃圾桶旁边有志愿者在指导居民垃圾分类,之前,社区给我们发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和一些垃圾分类宣传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作为社区的一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加入进来。”阿扎姆说。
他兴奋地跟志愿者要了社区的联系电话,马上报名当垃圾分类志愿者。
“我们是一个大院社区,住着很多农科院的学生,其中还有很多留学生。他们要是能加入进来,对宣传垃圾分类、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面非常有意义。”农科院社区党委书记李敬双说。
阿扎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值守结束后,他马上前往实验室和各国同学们开始一天的实验和学习
社区马上接受阿扎姆做志愿者,并对他进行了培训。此前,农科院后勤服务中心和中固安物业在社区开展了撤桶建封闭投放站点工作,6月6日,阿扎姆就在距离住处最近的封闭投放点正式上岗了。
“哟,老外都来站岗了,咱们可得好好分,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很多居民看见阿扎姆很是惊奇,做好垃圾分类的紧迫性自觉性也油然而生。
“这是什么垃圾?”同是垃圾分类志愿者,有的大妈不相信阿扎姆真学会了垃圾分类,拿着贝壳故意来考他。“这个,厨余垃圾。”阿扎姆对答如流,大妈很是佩服。
阿扎姆在手机上下载了垃圾分类的参考软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了解不同种类垃圾对应的中文名称
阿扎姆2016年就来中国了,但研究生生活就是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跟居民打交道。这次站到垃圾桶旁边,每天指导居民分类,让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人。
“中国人非常友善,我指导他们分类后,都会说谢谢。”阿扎姆说。他还发现,年轻人分类做得更好一些,他们会拿着手机查或者对着宣传彩页看,做到准确分类。但大爷大妈有时会混装在一起就来扔,这个时候,阿扎姆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
阿扎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社区的垃圾分类驿站值守,他不但协助社区居民投放垃圾,还为大家简单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今年8月份,阿扎姆就要毕业了。“孟加拉也开展了垃圾分类,但居民小区还没有开展。我希望能好好学习北京的经验,回国后在我们国家的社区推广。”阿扎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