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中国丢金别怪禁奥令 以此发现和培养人才才是关键
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最终成绩揭晓,以色列选手排名第一,而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获得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
奥数班 资料图 李嘉制图
消息传回国内,有些自媒体在传播时用了“全军覆没”、“一败涂地”之类的字眼。除了沿袭“标题党”惯常的咋呼之外,更显示出一部分人看待数学国际奥赛时无法摆脱的功利主义色彩。总成绩第六还很差吗?难道只有拿金牌、拿第一才算成功?连体育界都已经挥手跟“金牌至上论”说再见了,怎么有些人还揪着国际奥数比赛的金牌不依不饶?这些刻薄的字眼不仅抹杀了参赛师生所付出的努力,更煽动了一种恐慌情绪,似乎国人的数学水平已经完蛋了。
更令人惊奇的思维是,不少网友不满之余,把失利的原因归罪禁奥令,要为已经销声匿迹的“奥数班”招魂。
只是一次数学大师赛没有拿冠军,就让禁奥令来背这个锅,逻辑实在牵强。当年,有若干天才少年在国际奥赛上拿了奖牌为国争光,随之社会上掀起了以“奥数热”为代表的各种竞赛、培训风潮。但其实就算不是业内人士也清楚得很,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国际比赛,真的是某种程度上的“神仙打架”。如果不是真的有天赋、真的喜欢、真的吃得了苦,只是为了获得择校敲门砖硬着头皮去学、去上价格不菲的培训班,结果或许适得其反。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是基础中的基础。在青少年中进行数学基础教育、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是,当某些人把奥数班做成一门生意,把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竞赛等同于“敲门砖”之后,科学精神荡然无存,教与学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功利。短期内也许确实能通过刷题刷出一些尖子生,但长久来看,伤害的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土壤。所幸当年教育部及时出手,遏制住了“奥数班”的蔓延,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如今,哪能因为一次国际比赛没有夺金,就要对“禁奥令”发出质疑?各级别的奥赛本就是为真正喜欢且有志于此的学生切磋学术、展示才华而设,金牌不重要,能够以此为契机发现和培养人才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