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寻春:清代皇家园林里的春意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游猎、园林有巨大的兴趣,他们在北京西郊香山脚下大兴土木修建一系列避暑行宫,其中多个园林或者园内景点都以“春”为名,透露出对春天万物滋生、花木渐开的深深期盼。
作者 周文翰
郎世宁画的《平安春信图》
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对江南的园林印象深刻,回京后命江南造园家张然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静明园堆叠假山,稍后又与江南画家叶洮共同主持畅春园的规划设计。
在今天北京大学校址上的“畅春园”是康熙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鸢飞鱼跃北部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后湖,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内有四个湖泊,湖边散落着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追求自然田园的风格,尽量使用本地的石头、泥土堆山营造土阜平冈的景观,较少使用南方珍贵湖石,这是张然等江南造园家带来的设计理念的结果。康熙非常喜欢畅春园,建成之后每年都去那里暂住和处理朝政,最长的一次连续住了202天,他最后也是在这里的清溪书屋里病逝的。
为了便于彼此走动,康熙皇帝把附近的园林先后赏赐给自己的几个成年皇子居住,如他把畅春园北一里外牡丹亭一带的园林赏给了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亲题园名为“圆明园”。雍正即位后从1723年开始扩大为一座占地3000亩的皇家园林,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以便夏季“避喧听政”。雍正的儿子乾隆皇帝登基后继续对圆明园进行改扩建,在东侧兴建长春园,在东南侧开辟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形成了三园相连的格局,后来人们笼统称为“圆明园”。
在这些园林的设计中,欧洲来的传教士也曾参与,如他们为圆明园西洋楼设计了“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采用的是欧洲的喷泉泵技术。喷泉这种园林景观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传入中原,《汉书·典职》记载上林苑的一大景观是引上流的河水进入一个龙形铜铸雕塑中,呈现“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的场景,这应该是当时从西域传入的喷泉制造技术。
这种“奇技淫巧”偶尔在中外文化交流较为紧密的时代一露峥嵘,如唐代华清宫的温泉池中有石头雕刻的一对白石瓮口,每个瓮中有个泉眼喷水注射到下面用石头雕刻的莲花上,类似欧洲、西亚地区常见的大理石喷泉,可能是波斯或中亚的商人把这种技术传入了皇宫,可是在中国并没有流行开来,也没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和传承。
乾隆皇帝喜欢游赏园林,还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创作过《仙萼长春图》《平安春信图》等有关花木、春天景观的艺术作品,如《平安春信图》是描绘雍正、乾隆父子在园林中赏花时,雍正正把一枝春花传递给乾隆,这可能是乾隆皇帝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者政治需要给出的“命题作文”,意在展示父子相承、皇权永固之意。
乾隆对皇家园林内的一些景点的命名也用到了“春”字。如圆明园有一处曲水岛渚,雍正曾借用苏州的“桃花坞”之名命名,湖泊之中有一处四周环山、密布山桃的处所,从东侧的水道可以逶迤进入,岸边的桃树林可以让皇帝乘舟缓缓行进,体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雍正的儿子乾隆小时候曾在这里读书,他登基之后把这处景点改称“武陵春色”。虽然使用了这个带隐逸色彩的名字,可皇帝登岸抵达的“桃源深处”有着精致的亭台楼阁,并非农家的茅屋,并没有普通农家的质朴田园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