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翅待飞!“钢铁凤凰”养成记 6月30日竣工9月底开通运营
2019年1月22日上午10时10分,随着一架“奖状680”校验飞机平稳降落在西一跑道上,留下了第一道飞机轮胎印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迎来了“第一飞”。再有5个多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就要实现竣工,9月底开通运营,机场建设已进入紧锣密鼓的最后阶段。
从2015年9月到2019年6月的48个月的时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中国新速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转身,“钢铁凤凰”正栖息城南,傲立天地、展翅欲飞,等待它的第一批乘客。
新机场进行时:
设计之美
阳光透过“天网”倾泻而下
“美得不可方物。”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女孩,然而,在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机场主航站楼项目副经理刘汉朝的眼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便是“美得不可方物”。就像是一个多面少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欣赏角度也是多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人站在主航站楼的屋面之上远眺,高低起伏的屋面如同连绵的山丘,线条柔美而又气势恢宏,连接起京冀两地,而一个一个凸起的气泡窗,恰似缀在山丘里的小宝藏,等待着人的挖掘。这些行云流水般的曲线,构成了“凤凰”造型的基底,达18万平方米的自由曲面屋面,按照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8平方米计算,可以“容纳”4410人。
从高空俯瞰,“上帝视角”下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又是另一番模样。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放射状的屋面就像一只生动的“海星”,中央盘是主航站楼,五个指廊就是海星的五个腕,腕与腕之间则有筋骨连着。可别小瞧它,这是由一个中央天窗、六条条形天窗和八个气泡窗组成的屋面自然采光体系,需要用12800块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玻璃拼接而成,玻璃接缝胶黏长度可以环绕北京四环路一圈。
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将是从室内仰望的角度,一年四季,阳光透过钢铁组成的“天网”倾泻而下,散射在开阔的大厅中,让人觉得舒适又惬意。“主航站楼屋面网架重量超过3万吨,相当于大半个鸟巢钢结构的重量,主要靠8根C型柱及12根塔柱支撑着。”刘汉朝介绍,上宽下窄的C型柱,既是支撑构件,又是室内采光的窗口,自然光从C型的敞口中倾泻而下,形成巨大的光瀑。“呈直角线分布的两根C型柱之间,间距达到200米,足以装下整个水立方。”
内核之美
3000盏智能灯尽显智能化
作为“航空双引擎”中的一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果只有设计的感性之美,不足以匹配其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感性之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还有着令人称赞的理性之美。
“大管家”张正,是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项目部的机电经理,负责主航站楼的机电安装,用他的话说,机电设备就像是人体的脏器和毛细血管,决定着未来旅客在航站楼内的体验的舒适程度。
张正告诉记者,仅航站楼核心区,就涉及电气、暖通、给排水、消防等108套机电系统,需要安装24.7万台(套)设备、541间机房、1800千米的电缆电线、近73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风管,“这样的机电安装规模是史无前例的,超过了目前所有正在运营中的公共机场。”
比如核心区屋面的LED节能灯,3000盏LED节能灯,每一盏都能根据人的需求调控亮度和开关,人来灯亮、人走灯熄,真正实现智能化。而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同样面积的屋面需安装灯具2万盏。
据推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相当于种植119万棵树。
同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还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回收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环卫用水及景观湖补水。据测算,全场雨水海绵设施总容积达280万立方米,容量约相当于1.5个昆明湖,是南水北调日均入京水量的3倍。
新机场技术揭秘
率先进行风揭实验论证
屋盖可抵御17级龙卷风
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世界最大的采用隔震支座的机场航站楼,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每一个世界之最背后,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一层展厅通过火山口造型的天窗采光
李建华列举:为了完成钢屋面的提升,数字三维仿真模拟技术、测量机器人、三维扫描检测、三维空间坐标测量、超声波无损检测……一批设备被引入施工现场;举目可见的屋盖率先在世界上进行了风揭实验论证,实验中可抵御17级的特强龙卷风;屋顶的“沟壑”则采用了特殊的虹吸排水工艺,使屋面的防洪等级提升到了百年级的防洪标准;专门为新机场研制、国内首创的特殊玻璃,中空层中安装有“智慧芯”,既可以遮挡阳光,又具备节能环保功能。
高铁铺设进航站楼
换乘效率国际一流
因着高科技的应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交通,高铁和城际快轨都铺设在了航站楼。旅客乘坐轨道交通到达新机场航站楼后,可在站厅层乘坐电梯扶梯垂直提升至航站楼出发层,站厅层还可提供各类轨道之间的换乘,换乘效率指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132根主桁梁、5400根小横杆、2184根拉杆以及696根水平支撑杆组合搭接而成的钢屋面
新机场大城小梦
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机场主航站楼项目经理 李建华
每一天 我都在突破自我
2019年1月25日,早上8点,天安门向南46公里,北京中轴线最南端,身着工装、戴着金边眼镜的李建华,又一次站在了施工现场。他的面前,是刚亮相不久的“钢铁凤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李建华,则是缔造这只凤凰的“掌舵者”——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项目经理。
2015年9月26日,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正式开工,李建华进入新机场,一眨眼,已是第四个年头。“回顾这四年,可谓一年一光景。”李建华用八个字形容了四年。
2015年,是考验之年,从没有经历过的急难险重工程,考验着每一位建设者的智慧和毅力。“就说地下桩基吧,一根47米的地下桩,相当于16层楼的高度,必须一次成型,且沉降量不超过2毫米。”李建华告诉记者,10万平方米的基坑中,最高峰期排布着500多台设备,昼夜灯火辉煌,蔚为壮观。
2016年,是挑战之年,从2016年3月到2017年1月,项目部提前12天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 “建设高峰期,主航站楼一天有80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10个月的时间,我们浇筑混凝土近100万立方米、绑扎钢筋21万吨。” 李建华形容,1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折算下来,就相当于每个月浇筑的混凝土可以建造出25栋18层高的大楼,10个月所绑扎的钢筋量差不多可以建造2艘辽宁舰。
2017年,是奋进之年,项目团队兢兢业业,最终于2017年年底实现了封顶封围。2018年,是冲刺之年,从机电安装到室内外装修,所有专业都集中在这一年完成,难度比首都机场的施工难度增加了50%。“很开心的是,克服了所有难题后,我们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新机场的全面亮相。”
2019年,就是答卷之年了。“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就要实现竣工了,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在突破自我。”
新机场数说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包括旅客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工程及地下轨道等,总建设面积超过142万平方米。
机场初期规划年旅客吞吐量在7200万人次。远期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亿人次以上,年货邮吞吐量400万吨。
旅客中转时间:旅客国内转国内30分钟,国际转国际45分钟,国际国内互转60分钟。
新机场之最
世界首次高铁下穿的机场航站楼;
世界最大的采用隔震支座的机场航站楼;
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
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
新机场大事记
2019年9月30日 正式通航
2019年6月30日 航站楼主体工程竣工
2019年1月22日 飞行区飞行校验启动
2018年12月28日 航站楼屋面整体亮相
2018年12月26日 机场跑道道面全面贯通
2017年12月29日 航站楼功能性封顶封围
2017年6月30日 航站楼钢结构封顶
2017年1月19日 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
2016年3月15日 航站楼主体开工
2015年9月26日 航站区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