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园林与人物共同构成 曹雪芹是先勾画出了大观园吗?
小说家都长着一个逻辑思维严谨的大脑,他们虚拟了一个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里绽放他们的形象思维,养宠物般伺弄他们的人物,让读者傻子似地跟着跑,曹雪芹就是这么一位高手。
李明新
87版红楼梦剧照 李耀宗 摄
2016年,在撰写“红楼梦与中国园林”展览大纲时,我拿着大观园的图纸,俯视图纸,突然灵光一闪:园林是立体的,曹雪芹的思维也是立体的,他如何能做到叙事的线索犹如一面铺开的大网,纲明目晰、纵横交叉而又井然有序,在二百多年前就能搭建所谓的“网络式”叙事结构呢?难不成他手里拿着、或者墙上挂着大观园的图,然后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给人物“分配住房”,来铺陈演绎故事情节的?
心里突然觉得开了窍,被这个想法鼓动着,“按图索骥”,再读《红楼梦》,竟然丝丝入扣,不仅读起来顺畅,自己的大脑似乎也变得立体起来,眼中的文字竟四维动画般在脑海里活了起来,那树木花草、亭台楼榭、山石水溪、楹联匾额与环境的契合,很是入境,很是痴迷。
我并不想从理论上去论证这种可能性,因为我讨厌把原本有趣的事挖地三尺、拆解整合,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趣味性,只要这趣味性合乎逻辑,符合人性。
一般来说,长篇小说的创作对人物、人物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交集、活动场所,都要有一个事先的设计。如果倒过来,我们先把人物活动的场所安排好,再往里面安置人物和活动,似乎更容易调动作家的生活积累、更容易调动人物。这时候,作家更像是一个导演、一个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从容有序、镇定自如、张驰结合、收放有致。
可以定义、可以度量的都可以有维度,园林作为一个立体空间,这个空间起码是三维的,至于第四维、第五维,那要看你的灵敏度和感受度;在园林中感受点、线、面、时间、温度,五维空间也说得通。曹雪芹正是用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特殊的感知力,为小说的主人公先行营造了一个园林空间,又根据人物的关系和性格,给他们各自分配了适宜的生活空间,然后在不同的园林空间里让人物的命运交集、碰撞。这样铺排,可令故事情节宛转曲回、顺畅清晰,一目了然地让多头绪的人物、事件、情绪、时间、环境“接榫”,同时便于推敲和修改。因而我们可以说“先有大观园,后又红楼梦”。
红学研究者在研究《红楼梦》里大观园的时候,总是有“大观园到底有多大”的困惑。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六回写道:借着东府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省亲别墅了。大观园的规模真的一共只有三亩半大吗?那如何放得下那么多组建筑?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北京大观园,占地十三公顷,将近二百亩;上海大观园是一百亩。但是曹雪芹用了“烟云手法”,就书中描写的园林体量,在写作过程中,肯定与他原来的设计有接不上的地方,而曹公并不去刻意修改,他是用这样方法告诉读者,大观园是一座纸上的园林,是他的艺术创造。
关于大观园的体量,其实也没必要搞得一是一、二是二的,曹雪芹生在江南,游历过江南诸多小巧的士人园林,回京后又有机会进入恢宏的皇家园林,他了解南北园林风格的迥异,这让曹雪芹辨识、思考,从而对中国文化、中国园林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成功塑造了南北风格兼而有之的《红楼梦》中的大观。
曹雪芹生活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其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十分成熟,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建造艺术已臻于顶峰。他在北京生活时期,正赶上乾隆皇帝营造清漪园。中国古典园林有基本的营造模式,曹雪芹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植物配置、装饰陈设、楹联匾额等方面手绘“大观园图”,把自己设计的人物安插其间,通过作品第五回设计了人物的命运走向,于是他手下的人物就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上,于设定的大观园空间活生生地演绎了起来,生动再现了清代贵族的园居生活。正是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与小说主人公性格命运的跌宕起伏,共同构成了《红楼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我们不可能找到曹雪芹手绘的大观园图,就像到目前为止,“红楼热”得快“化了”,而我们连曹雪芹的亲笔手泽都没有见过,就连他的亲爹还存有争议一样,只能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了。
但我坚信这个说得通的逻辑:先有大观园,后有《红楼梦》。
(原标题:先有大观园 后有《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