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影友聚焦光影中关村 改革开放四十年尽在斑斓中
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曹先生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去中关村一小学手风琴的路径。学琴归来时已是夜深沉,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从北往南,他当时最盼望的就是尽快看到当时还是北京手表厂、现如今的双安商场。因为到这里后,就有路灯了……
读者:陈风檩 摄
柳传志,段永基......在中关村创新之夜,台上 的这几位第一代中关村企业家将象征传承的火种交给了年轻的90后甚至95后。海淀与中关村骨子里的开拓进取的基因确保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创新氛围得以薪火相传。
斗转星移。
日前的中关村大街成了灯光的海洋,一场名为“未来,你好!”的大型灯光秀在这里登场。中关村e世界大厦、数码大厦、神舟大厦等中关村大街沿线楼宇作为“演员”,联动上演富有诗意、激情和梦想的视觉盛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
同样在日前,在华熙LIVE五棵松·M空间举行的“致敬新时代 致敬创新者”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上,柳传志、雷军、王文京、印奇、陈天石等不同年代的中关村企业家汇聚一堂,仿佛带领观众坐上了“时光穿梭机”,致敬一个个由他们参与创造的“中关村时刻”。
2018年12月14日,北京晚报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他们也许无法到场参与企业家们的“中关村时刻”,但不夸张的说,中关村给今天每个人的影响又是无处不在。如果一定要概括中关村这40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话,那么正如眼前这不眠的夜空,四十年成就,对于未来的憧憬,尽在这斑斓夜色之中。
近日,本报部分影友应海淀区委宣传部之邀,聚焦中关村的变革者,聚焦不夜的创新之城。有请这些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们聚焦中关村这一改革开放的代表符号之一,定格40年这一时间节点,对于每名参与活动的读者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摄:崔啸 王海欣
摄:崔啸 王海欣
在中关村大街北侧,刚刚完工的“双螺旋”人行过街桥和中关村双螺旋地标遥遥相望。新桥用全彩LED灯带营造出“时空隧道”的灯光效果。人体感应互动式LED条形洗墙灯,人动而亮、人离而熄,充满未来感。
10年前,这处连接海龙科贸两座大厦的过街桥记载了电子一条街最后辉煌。10年后,电子一条街的建筑和从业者转型双创,这座焕然一新的过街天桥也成了中关村传承发展的注解。
读者:杜智广 摄
在“双螺旋”人行过街天桥西侧不足1公里处,这里有中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中关村创业大街,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创业者都愿意来这里“朝圣”,听一听前辈们的经验,聊一聊自己的创业想法。
对于90后来说,如果不是建筑外墙上留有海淀图书城几个醒目大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北京很有名的一处卖书场,而这种变化也体现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态的变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读者:杜智广 嘉悦 摄
读者:杜智广 嘉悦 摄
即便到了午夜,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处的十月咖啡书屋,还能保有六七成的上座率。
十几个人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有的专注于电脑上的图形代码,有的低声讨论着话题,有的戴着耳机闭目养神……
挑灯夜战的除了创业者,还有读书者。从中关村创业大街向南步行500多米,在海兴大厦一层的西北角,这里有海淀区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面积100多平方米,藏书1.1万册,读书者可通过自动借(还)书机,全天24小时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读者:王朴 摄
今日中关村范围早已不再仅限于是中关村一桥下面的那个十字路口,再往北的上地,更往北的北清路上,都被镌刻下深深的中关村印记。
今日中关村不但自己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更是带动整个海淀区成为创新中心。
去年,海淀的GDP近6千亿元,人均GDP达2.5万美元,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创新型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海淀区,在此挂牌上市的公司超过950家;每天有超过50家科技企业诞生。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可以说同样离不开海淀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