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子离世近30年 其诗中有哪些神秘元素和情结?
明年三月,将是诗人海子去世三十周年纪念日。那个留下绝笔作《春天,十个海子》后轻轻卧在铁轨上的身体 ,自此成为所有人心中汉语诗歌的殉道者。甚至可以说,许多人的当代诗歌记忆,也随之停留在了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的春天,定格在那个戴眼镜的青年人身上。从种种意义来说,他都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作者:张玉瑶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 燎原 著
在海子三十周年祭日前夕,由诗歌评论家燎原编选的《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燎原多年来一直关注海子的人生轨迹和诗歌创作,2006年曾出版过一部《海子评传》,评价颇为不俗,被认为是诠释海子最好的一本书。这部海子诗选集是他又一次集中性、近距离地走近海子,呈现他所发现和挖掘的海子诗歌的脉络体系。
海子诗歌选本迄今已有20余种,更有比较全面的《海子诗全集》(西川编,作家出版社,2009)和《海子诗全编》(西川编,三联书店,1997),再一次选编一部海子诗集,燎原有他自己的考虑。在序言中他写道,在重新细读海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让他意外的判断:多年来谈论海子的声音虽然铺天盖地,而仔细读完其全部作品的人,很可能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除了海子的创作体量太过庞大以外,一是其大部分长诗都存在着未及完成的碎片状态;二是多部长诗中成品与草稿混合的芜杂。这些使得读者很难去追踪他没有彻底成型的宏大诗歌思想,只去关注其精粹的短诗部分,尤其是通过几篇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亚洲铜》《活在珍贵的人间》等。“因此,我们现今谈论的,只是一个局部的海子,远非一个完全的海子。”
海子的成就主要在其短诗,似乎已成为了一个定论,故而诸种选本也皆以短诗为主。但燎原认为,海子的整体成就由短诗、长诗、文论三大板块构成。“他的短诗,只是浮出海面的那一冰山;而他的文论尤其长诗,既是一个洪荒性的所在,更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所在,还是其诸多短诗生成的背景和基础。”缘于这样的考虑,燎原决定对海子的诗歌进行“瘦身”,去芜存菁,令其精华水落石出。
在这部选集中,燎原从海子的242首短诗中选录140首,增补集外佚诗《送别》一首。十首长诗,包括“河流三部曲”和“太阳七部书”,根据写作情况予以略去、节选或保留。海子还有8篇非常重要的诗学笔记,全部选入。通过这样的细读和编排,燎原发现,海子的写作其实有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和系统。他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影响,对人生的起点和走向有清晰的认识,如他在短诗《重建家园》中所述,“为了生存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最后回到家园再生,得到大自在,这里面的神秘元素、宗教情结给予他的诗歌以直击心灵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如果模仿“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的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评价,海子可被视为“农业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工业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海子这一代人的童年经历了最后的完整的农业经验,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家园”、“麦子”、“稻田”、“村庄”、“马车”之类农业时代的意象,农业文明所有的美、所有的悲剧性、神性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经验系统、话语系统、符号系统上,与前代的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们共同建立也终结了农业时代写作的“最后的总体性”。而与此同时,他又开启了一种思想性的、智性的现代诗歌写作的先声。在他之后,抒情乡土诗的写作已经很难成功,诗歌转向了另一个更加复杂的进程。
海子所生活的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都有着宏大的文化抱负,海子也不例外。他有一篇直接叫做《伟大诗歌》的诗论,试图构建起诗句、史诗、诗体小说、戏剧等跨文体文本的关系,用人类有史以来百科全书式的文体来呈现他的伟大诗歌的构想。“所以他说他写长诗是迫不得已,他就是要实现他的伟大构想,伟大冲动,写出超文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海子那些可能粗糙的、并不好读的长诗,也能带来一些新的启悟:那些脍炙人口的短诗虽然光芒夺目,但不能因此而遮蔽他正在探索中的更为宏大渺远的整体性诗学思想,而正是这些长诗,散发出了可贵的实验色彩——尽管所谓“伟大诗歌”的理念或许天生具有不可完成性。
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是用思想和经验去写作,但是从精神的意义上、从天才的意义上、从文明的意义上,离那个不可逆的时代越来越远。在这个层面上,海子是中国诗歌的美丽收获,在农业文明行将消失的时候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诗篇。
(原标题:农业时代最后一位诗人)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1